高等教育质量观与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从接受教育的主体、教学方式和教育质量的考量标准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应该树立怎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提出几点建议。然后以此为根据,从高校和政府部门两个方向对如何建立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建议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
  基金项目: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Y2016-11)。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
  1.高等教育主体的变化。在早期精英式教育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很小,毕竟精英式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尖端性的精英人才。因此,可以想象遴选人才的检验方式也必然是苛刻和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同时,这种教育所选定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狭窄,难度相对集中,当此种教育方式转变成大众教育后,从受教育者的数量来说就有飞跃性的变化,从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高等教育背景出身到至少有五个人受过高等教育,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跨度。那么,在数量变化的基础上,性质也同样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高校教学方式的变化。随着受教者数量的大幅剧增,原有的精英教育方式必然会受到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筛选人才的方式。高校定然无法再沿用以甄别为目的的老旧套路,更多的是标准性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将题目的难度数量,进行严格标准化的制订。由此招收到的学习者,基本是在预先设置好的某些方面达到了要求,而对其他方面的问题,高校可能会降低关注度。同时,高校相应课程的开设将从小班形式转变成一定规模的大班形式,教学难度同样需要满足规模增长后的群体内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考查点将更加全面综合化。
  3.高等教育考量标准的变化。当高等教育接受者的数量增长到一定规模时,高等教育的社会性同样会呈现大幅提升的趋势,越发受到社会关注和舆论的影响。反过来说,高校教育也更需要与社会接轨,加强其社会应用性成分。因而,大众式的高等教育考量标准需要更加契合当代形势发展情况,以及受教者的性质特点,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因此,教学目的不同,教学评价标准自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便是众所周知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能够包罗万象的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不能一味盲目运用一种固定格式来套用所有的情况。
  依据以上变化,现对应该树立怎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行简要探讨和归纳总结。
  (1)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这里提到可持续发展性,即当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种教育方式需具备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的能力,而不是一时增加了教育受众,很快就支撑不住回到了改革前的样貌,何况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模式并未真正转向大众化。因而,更需要树立一种可持续并且能够不断发展补充完善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及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上。
  (2)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应该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因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和目的,能海纳百川,要知道不同的学习者参与学习都有着不同的初衷。例如,向往从商的学习模式和向往从教的学习方法必然不一样。我们不能单一地将所有学生都往一个方向上去培养,这不但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甚至长远来说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毕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绝不可能是单一片面的,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出符合当下形势的多元化人才。从宏观角度来说,教育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对微观的个体而言,是有利而无害的。有相关心理学实验得出,一个人若提高了自己对生活的控制力和决策力,他会拥有更加积极进取的心态,为人会更加乐观开朗,并且会有更强的幸福感。就此来说,因材施教的多元化教学更能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习者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对学习拥有自己的主见和理解。
  (3)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应具有整体性。多元化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采取不同的教学培养方式,最终使不同学习者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在这之前需要先树立一个综合、全面的教育观,能够将考查指标都考虑进教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例如,在每一个具体的方向上,教学的具体内容会不同,但教学框架组成应是经过标准化统一规定的。在一个大且规整的体系内,将多种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一个兼具整体性和多样性的教学体系。
  只有具备以上三种性质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切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又能依据不同的情况积极整改,以极快的速度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形势,做到自我革新和可持续化发展。
  建立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高校内部应进行相应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首先,高校需要在意识上有所改变,需要建立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下的正确教学观念,从意识层面上接受高等教育走向大众的趋势,在此之上进行自我监督管理,实时反馈问题并解决,从而将意识上的改变真正体现到行动上。其次,在学习制度的制订上,我们都知道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学分制,学分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墨守成规的,学生需要学习大量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学分情况选择不少选修课,目的大都是为了达到学分而毕业。这样的状况已是屡见不鲜,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许多学生学习就是为了毕业,至于学了什么,那不重要。所以,急需一种真正的学分制,一种具备弹性的学习制,让学分制不仅仅是为学生毕业服务,而更应该是为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进行学习而设立的。
  2.加强政府管理与评价力度。需要重申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应以牺牲教学质量来换取转变的速度和规模。因此,政府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时应建立在合理、具有可行性且可持续的原则上。首先在学术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比例上就需要做到科学协调,相比我国早期的精英式教育,大众化教育下增长的学生当然不可能都以学术研究为标准来培养,同样能符合这一要求的院校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在该比例的设置上需要综合考量,可以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但从质量上来说刚毕业的应用方向人才并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与高校进行积极整改,降低学术研究型培养力度,扶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培养方式上主动与社会接轨。其次在于教学评估队伍的建设。以往的教学考核都或多或少带有政治色彩和形式主义,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和贡献委实不大。因此,建立一支非官方性的高校学科评估团队很有必要,这支队伍可由行业内广受认可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其他专业学者等组成,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可以对社会相关人士敞开监督评价的大门,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建设性发展。另外,在评价指标和内容的选取上,应将重点放在教学质量的变化过程上,可以将评价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阶段性评价,是对每一个固定性质的教学阶段进行考核,考查这一阶段教学成果是否符合预期,以此为根据来检验教学质量,也算是对这一阶段的教学进行了一个总结整理。另一类为拓展性评价,是为确立今后的教学方向和重点,使教学具有发展进步性,同样也是考察下一阶段的教学方针是否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展望是否能落到实处,是否具備可操作性等。
  只有速度和质量两手抓,实时关注教学质量的进展,我国高等教育定会稳步发展,顺利过渡到大众化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43-47页。
  [2]王玉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第5期,第83-84页。
  [3]陈晓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质量观和质量保障体系》,《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b12期,第48-51页
  [4]杜继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9期,第31-32页。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陕西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