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统计工作职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摘 要】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计划和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统计管理体制,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重要职能,使统计工作不再是浮在企业外部宏观层面上,而是融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工作中,真正体现统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
  【关键词】统计工作 问题 方法
  在企业经营运行过程中,一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机制、问健⒃擞绞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往往不被企业管理者所重视。确实,企业管理机制、组织形式、运营方式是否有效,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适应市场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工作为依据,从企业自身来说,各项管理就虚而不实,如空中楼阁,管理过程中便不容易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而言,也很难找到很好的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我国企业统计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从50年代开始,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正规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调存购销统计为核心;在生产企业,以产量产值统计为核心。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逐渐增强,企业涉及领域的不断增大,统计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企业统计工作却显得比较滞后,存在着统计力量薄弱、数据质量较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领导层面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受管理模式长期落后及统计工作本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得不到企业领导的充分重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没有意识到企业经济决策的失误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没有扎实开展企业经济活动的统计工作造成的,忽视了统计工作在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企业统计指标宏观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不够。统计工作要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情况。可现在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还很不到位,企业统计范围比较狭窄,统计工作游离于企业需要之外。企业统计内容较为零散、统计指标相互脱节,统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统计内容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于各部门及政府的需要。由于企业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政府部门服务,而企业自身感受不到企业统计工作给企业的管理经营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从而缺乏对统计工作的内在需求动力,使统计工作很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人员,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部分人员大多数学历较低,素质较差,主人翁和责任感意识较弱,对做好统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远远不及专职人员。工作过程中,经常凭借经验,运用不恰当甚至不正确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加工工作,这样会造成统计数据的失误和差错,有的甚至不向有关部门及企业领导,及时提供本企业管理经营活动所需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二、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方法
  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运营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计划和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统计管理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重要职能,使统计工作不再是浮在企业外部宏观层面上,而是融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工作中,真正体现统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
  (一)健全统计工作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设立综合统计部门,明确其职责。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也要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职责,使其工作保持相对独立性;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的口径、范围,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模式变为上下左右的多向运行模式。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各种专项信息由各职能部门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和分析研究的需要;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类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企业领导多向运行,满足其了解情况、研究问题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二)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要根据企业管理需求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可行与需求、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务实高效。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性别分组后再按学历职称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财力、人力、物力等,这些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无多大作用甚至没有必要的指标,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用生产法进行核算,基础设施完善、管理体制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如果改成用分配法进行核算,既有利于企业核算,又有利于提高统计数字质量。
  在具体完善和设置统计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投资和效益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按市场要求使指标细化;二是及时性原则。统计指标的设置,要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部门的发展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逐渐扩大统计指标规模,争取用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三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概念、指标名称、统计口径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争取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客观有效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及业务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在系统中建立健全统计报表指标体系,编制报表报送程序,实现统计信息网络快速准确传送,统计数据自动汇总生成、逻辑审核和及时更新,提高统计数据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数据采集、审核传输、处理管理和评估发布等一整套全流程统计分析信息网络,并把数据质量分解到每个环节。这样,既能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内部报表与数据库,及时反映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状况,使企业内部核算及管理功能更加完善。
  (四)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人员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务实创新,争取多出优异成果。同时,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要为统计人员多创造机会、多争取时间,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统计法律和计算机知识,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他们参加技术职称和业务水平考试,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时把学到的统计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