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 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一定职业技能专长的人才。“432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顺应这种需要而做出的有益探索。本文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特点、存在问题、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应用价值
  一、何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4321”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4321”模式,即四个阶段(在寒暑假期不同阶段的专业技能实习)、三位一体(做、学合一、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岗位、课堂合一)、两类互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一种目标(提高职业技能),即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四个寒暑假期,完成不同阶段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的积极性,通过在生产现场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与此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不同期间所获得的经营业绩与表现将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员工提供条件。通过理论学习与现场实际锻炼的互动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且能为企业和学生提供择业的机会,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1)引入企业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不仅提供真实的工作现场,还由专人负责具体的实习教学组织活动,并由师傅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与业绩管理,与在职员工一样进行考核评比;(2)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序地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工作,安排实习时间与内容,尽可能避免对教学秩序的冲击与影响;(3)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选派专任教师一方面配合企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深入企业内部全程参与企业经营。通过搜集企业经营数据,分析企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有利于教师积累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研究“432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主动适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坚持能力为重的战略主题,即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培育和产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应用推广价值的教改成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4321”高职高专连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着力研究与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進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以推动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
  2.主动适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需要。
  教育部在多个文件中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3.满足行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要求。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连锁经营等经营模式不断发生变革。作为一种现代流通业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今天仍然零售业中重要的经营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与加入,赋予连锁经营行业新的内容,推动该行业产生新的经营模式,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新的职业要求:信息化、专业化、知识化,线上线下一专多能、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成为人才的基本职业要求。
  4.适应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新发展的需要。
  “高校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课题。近几年,随着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商贸连锁类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目前,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地方零售业大发展对相关人才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如何研究与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提升学校职业教育水平相结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连锁管理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着力提高学生的市场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导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通过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并具有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面临的现实情况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部分连锁管理专业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停留在教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脱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仅有的实践教学局限于机房,做软件,模拟操作,且实践教学场地有限,使学生普遍缺乏连锁管理的现场感,对职业定位较为迷茫,职业特色不明确,不知道企业有什么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目标不明确。
  连锁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连锁管理的职业技能,培养从事连锁管理行业的职业素养,具备一定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看,连锁管理行业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存在不同认知,通过教学活动实现什么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导致教学组织偏重于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