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猛烈的风暴,有漩涡状的风 [辛亥革命风暴猛烈冲击台湾岛]

     百年前,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了16年的台湾和广大台胞,深受辛亥革命胜利影响的。最早的反清团体分支机构,就秘密建立在台北。孙中山曾4次亲自赴台或途经台湾,并且坐镇台北40多天,直接指挥内陆沿海的起义活动。辛亥革命的胜利,也再度掀起台湾武装抗日的浪潮,一些台湾志士背井离乡投奔孙先生麾下参加革命。广大台胞对中山先生无比敬仰,他们把台湾回归祖国的希望,寄托于中国革命的成功。孙先生的不幸逝世,使广大台胞深感悲痛和无比怀念。随着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到来,那一幕幕珍贵的历史事实令两岸同胞难以忘怀。
  
  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建起反清革命团体
  
  1894年,孙巾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并在誓词中提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和振兴中华口号。据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书中记载,中山先牛赞同他到台湾发展革命势力的建议。陈少向,广东新会人,出身于基督教牧师家庭,学生时代受过西方先进思想启蒙,1890年在香港医学院与孙中山结拜为兄弟。
  陈少白于1897年9月赴日据下的台湾,首先找到杨心如。杨是中山先生好友杨鹤龄的族弟,早年在广东参加兴中会,曾将大部家产捐赠革命事业。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潜往台湾。陈少白通过杨心如介绍,结识了台湾商界人士:良德洋行总经理吴文秀、义和洋行买办容祺年、商界大佬赵满期等,并吸收他们为兴中会会员,成立了兴中会台湾分会。分会成立后,为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秘密捐助了大量经费。
  随着革命事业发展,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政党性质的中国同盟会。当时由杨森领导的福建学生会集体入盟。其中的会员林薇阁、蔡法平先后迁到台湾。1910年春,王兆培受命赴台创建同盟会。王是福建漳州人,在鼓浪屿医科专门学校时秘密参加同盟会。他到台北后找到台南人翁俊明,发展其为同盟会成员。1910年9月,在王兆培、翁俊明推动下,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两年后,会员已有30余人,至1914年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已发展到79人。这些会员在日后的抗日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中山坐镇台北指挥起义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孙中山计划以广东惠州地区为中心,利用委托菲律宾革命党代购、寄存在台湾的军火,伺机在南方发动起义。起义领导人郑士良,系广东惠州人,基督教徒,在博济医院附属医学校读书时与孙中山同窗,后参加兴中会,并与三合会关系密切。惠州起义后,征战半月,屡创清军。起义军发展到两万余人,后因弹尽粮绝,退往香港,郑士良被清廷奸细毒害而亡。
  惠州起义时,孙中山以台湾为起义指挥中心,这是日本友人山田良政的建议。山田良政曾协助梁启超亡命日本,后赞成孙中山革命主张,在惠州起义时阵亡(一说为清军俘获后遇害)。山田生前建议孙中山争取日本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的协助。儿玉同意后,孙中山经杨心如等人协助,在台北新起町(今长沙街一带,原址已拆除)设立了革命总司令部,坐镇指挥、联络、支援惠州起义,并观察华南局势,停留达44天之久。
  当时支持孙中山的日本山县有朋内阁和儿玉源太郎总督,是希望孙中山对日本平定台湾人民的反抗给以协助。日当局认为这些反抗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方面的煽动,想借用孙中山的威望,稳定其殖民统治。另有一说是当时日本有控制厦门野心,遂以起义军攻占厦门为条件,答应以台湾为起义指挥中心,并允诺给以军援。1900年10月8 U,孙中山在台北指挥了惠州起义。起义军活捉清将杜凤梧,缴获洋枪700多支、子弹5万多发,清提督邓万林负伤落马而逃,起义冲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此时日本政局发生变化,伊藤博文出任首相,他禁止台湾总督与中国革命党保持联系,致使孙中山不得不离开台湾,惠州起义遂告夭折。
  
  辛亥革命之火燃烧到台湾岛内
  
  在日本殖民当局的统治下,台湾同胞的武装抗争被强力镇压下来。事隔10余年后,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在反清革命胜利的鼓舞之下,台湾革命志士纷纷揭竿而起,岛内武装抗日再度风起云涌。1912年3月,南投民众领袖刘乾、林启顽响应辛亥革命建立秘密组织,袭击林圮埔警察支厅,与日警激战7日;嘉义农民黄朝、黄老钳在辛亥革命胜利鼓舞下发起土库起义,后因行动泄密而遭杀害;南投以陈阿荣为首密谋发动埔里起义,已串联85人,由于起义暴露而被捕入狱;苗栗人赖来与友人谢全石秘密潜来大陆,受辛亥革命影响后回台宣导革命,不足一年已有80多人参加:1912年12月1日,两人率众攻打日本东势角支厅官署,杀死日警多人,开仓夺取武器弹药,撤退时赖来不幸中弹负伤;1913年3月,台中张火炉与黄炳贵、纪石?组织群众,联络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支援罗福星起义,不幸事泄被捕;1913年农历十月李阿齐在台南关帝庙起义,也因事机不密遭到破坏。
  台湾最大一起抗争事件,即罗福星在苗栗发动的抗日起义。罗福星,台湾苗栗人,1903年随祖父自广东赴台。1905年返回广东,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在进攻广东督署时,左手负伤。1912年12月,集合“十二同志”入台,以台北大稻埕为基地,进行秘密活动,发展组织。1913年2月,在台北、基隆、新竹、桃园等地建立中国革命党(又名同盟会)台湾支部,策动起义复台,参与者甚众,可惜准备起义时事泄,于12月18日被捕入狱,同案被捕的达1211人。1914年3月3日,罗福星与台南关帝庙起义的李阿齐、东势角起义的赖来、大湖起义的张火炉、南投起义的沈阿荣等200余人慷慨就义。罗牺牲时年仅29岁。
  罗福星等人就义后,台湾武装起义仍然连锦不断,特别是1915年余清芳等人领导震惊中外的西来庵起义,起义者数千人直逼噍吧年日警支厅,血战几昼夜。余清芳等903名抗日志士被处死刑,此即闻名于世的“噍吧年抗日事件”。
  
  辅佐大元帅的台湾将领
  
  1905年,同盟会成立之初,在林森组织下参加同盟会的台湾青年,未能留下姓名资料。依据现有材料,罗福星应是最早追随孙中山的台胞。还有日本割台时任“台湾民主国”团练局统领的许南英,于1911年武昌起义时,全家已迁来大陆,他拥护孙中山主张,对国民革命寄以很大期望。在他支持下,其长子许赞书参加了同盟会,担任厦门同盟会长,次子许赞元投奔革命军,曾参加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当时有72位烈士牺牲,许赞元为两位生还者之一。此外,追随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时间最久的台胞,当属爱国将领林资铿。
  林资铿(1878-1925)号祖密,出身于台湾雾峰名门林氏家族。其祖父林文察曾任清政府福建水陆提督;父亲林朝栋于1885年中法战争时,在台湾巡抚刘铭传领导下,扼守基隆要塞狮球岭, 抗法有功。《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下令林朝栋举家内渡,后病逝于上海。当时,雾峰林家在台湾已经营100多年,为台湾五大家族之一,日据时期林朝栋曾派林资铿赴台,处理和取回其家产,但其家产已多被日寇掠夺,取回不及原有的十分之一。1913年林资铿放弃日本国籍,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内务部申请中国国籍,成为正式恢复中国国籍的首位台胞。林资铿变卖家产迁居大陆后,仍积极支持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爱国志士罗福星、张火炉、余清芳等都得到过林资铿的资助。
  1915年,孙中山听说林资铿的爱国事迹后,派其秘书、国民党元老徐瑞霖到厦门拜访林资铿,动员他参加国民革命,介绍他参加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即国民党前身),成为早期投身国民革命的一位台籍人士。
  1916年,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发动的厦门起义失败,为讨伐袁世凯,打倒北洋军阀,林资铿捐出变卖台湾家产的50多万银元,组织闽南革命军,从事护法运动。1918年1月6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任命林资铿为闽南军司令,领少将衔,负责指挥闽南军事行动。林不负中山先生重托,率军攻下闽南7县。
  1919年,投机革命的反动军阀陈炯明进入闽南,吞并了闽南军。孙中山改任林资铿为粤军第二预备队司令。1920年又任粤军第九支队司令、汕头警备司令。1921年调任大元帅参军兼侍从武官和大本营参议。1923年他辞去公职,以变卖家财所余资产,从事闽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1925年8月20日,北洋军阀孙传芳所部将林资铿逮捕后杀害,遇难时年仅48岁。
  此外,1905年生于台北的李友邦,于1924年秋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期间奉孙中山之命携款北上,对北伐战争有功,得孙先生器重,被派去主持两广省工委领导的“台湾地区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派人回台宣传孙中山领导下祖国革命的大好形势,激励台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志,并动员一批台湾青年到广州学习和参加革命工作。
  
  两岸同胞为实现国家统一理想而奋斗
  
  辛亥革命胜利时,台湾同胞欢欣鼓舞的情景,许多老辈台胞终生难忘。己故全国政协委员李乔松,在1921年日据时期被台中乡民选为“保正”。当时他把孙中山的大照片,公然挂在“保正”办公室墙上。他经常教育子女:“咱们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要有骨气,要有民族气节。”又如已故全国政协委员、老台胞陈文彬曾回忆说,辛亥革命时他只有8岁,当时上海印制的孙中山、黄兴等人画像和《武昌起义战火图》在台湾都很畅销。母亲曾指着一张彩色画告诉他:中间是孙中山,右边是黄兴,左边是宋教仁,并向他讲孙中山推翻满清的故事。已故全国政协委员、老台胞王万得说:当年台湾家庭妇女和儿童都知道发生了辛亥革命,彼此相告说唐山(指祖国大陆)发生了革命,“?桶”(为“宣统”的谐音,台湾土语为“尿桶”之意)已退位,孙中山做了大总统。王万得还说:台湾私塾小学生喜欢读上海出版的《新三字经》,这本书开头四句话是:“我中华,民主国,黄龙旗,变五色。”
  1925年2月下旬,孙中山在北京生病的消息传到台湾,并一度传出死讯。当时在日据下有广泛影响的《台湾民报》,先后以“愿中山先生之死不确”和“孙文没有死”的大字标题发表评论,充满对孙先生的期望和爱戴。孙中山逝世后,台北市民3000多人在贵德街召开追悼会。日本警察多方刁难,禁止演讲,不准朗读悼词,但市民们冒雨静默致哀,从晚上7时至11时无一人离去。
  孙中山临终时高呼:和平,奋斗,救中国!如何“救中国”?他曾说过:“国家主体,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临时大总统宣言》)。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救中国”的理想尚未完全实现。台海两岸同胞不会忘记孙中山生前遗愿,将共同为统一救国的理念继续奋进!
  
  (本文系2001年第9期《炎黄春秋》杂志《辛亥革命与台湾》一文补充改写而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