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各行政事业单位积极推进内控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面临诸如信息化水平低、认知不足、流于形式、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及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的意义
  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是通过制定制度、程序、流程和方法,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是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内控能够提升单位运营效率、效果,确保财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因此,内控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及制度安排,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开展内控建设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较企业起步晚。随着内控工作的推进,其作用日益凸显,行政事业单位越来越关注和积极推进内控工作,按照《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已于2016年底完成了内控的建立与实施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内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部分单位仍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认知不足、流于形式、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
  (一)内控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内控是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二者的密切联系需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内控落地离不开信息化手段。但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仅仅实现了部分业务的电算化,如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合同管理等内控业务尚处于空白,且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系统大都处于分块管理模式,各管理系统之间没有互通互融,形成信息“孤岛”的局面。由于没有建立起针对所有业务的信息系统,导致内控要求无法嵌入其中,且内控执行效果受人为执行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实现内控体系的系统化、常态化,影响了工作效率及沟通效果。
  (二)内控意识及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部分单位领导并没有把内控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领导者,过分强调成本因素而忽视内控的实施,没有合理权衡内控的成本和效率的关系,没有意识到为了防止重大风险,牺牲一定程度的效率是控制风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单位职工对内控管理的作用和必要性了解不够,内控意识相对薄弱,有的人认为这是为完成财政部门的监管要求,有的人认为内控就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完全依赖财务部门对相关风险进行把控,在开展内控工作时热情不高,积极性不足。最终变成财务部门“一个人的战斗”,没有其他部门的主动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的内控效果。
  (三)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现状来看,大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还停留在制度建设层面,且制度本身制定得不够合理,或过于理想化,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有些单位在对预算、收支、采购等六大经济业务进行梳理评估后,花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制内控手册。手册制作相当完美,框架完整、模块丰富、逻辑严谨,有的厚达几百页,但没有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再设计,比如仍然存在合同签订与验收、采购执行与监督等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的情况,对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关键岗位涉及的相关业务未采用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同时,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既没有检查监督,也没有相应奖惩,缺乏保证制度执行的机制,形成“说一套,做一套,制度放空炮”的现象。
  (四)专业人才匮乏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控建设时,一般会成立由办公室、人事、财务、资产管理、后勤等部门组成的内控工作办公室,牵头部门一般为财务部门。但有的单位财务人员较少,让其作为内控牵头部门,很难独立开展内控建设工作。即便一些人员相对充足的单位,财务部门作为内控工作牵头部门,受专业水平和管理基础的限制,对单位内控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把握上也存在困难。
  三、解决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内控信息化建设
  内控信息化的核心是要解决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做到全程留痕,可查可控,切实提高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科技含量,促使所有控制都在流程中解决,而不是事后。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弱化人为因素,将内控管理规定中的每一项所涉及的部门岗位职责、流程标准、金额权限、审批审核依据等内容全部“固化”在系统程序中,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内控程序化与常态化。同时,整合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系统,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
  (二)强化内控意识
  一是财政部门可进一步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等媒体平台加强内控建设规范的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财政财务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行内控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可以将一些内控工作做得较好的单位作为典型案例推广,以供各单位学习借鉴,充分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单位领导应重视内控体系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会上或者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强调内控理念。通过内控知识宣传、培训或考核机制,进一步增强职工对内控的认识,强化风险意识,使职工意识到内控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而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的责任,积极参与内控制度的制定,在行动上自觉执行内控制度。从“要我支持、要我配合”向“我要支持、我要配合”转变。
  (三)结合实际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内控体系
  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是流程再造。内控工作小组应通过分析单位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对单位经济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根据梳理评估情况完善相关内控制度。结合单位管理现状,对各项经济业务管理的职责分工、制度文件、业务流程等进行梳理,就每项业务绘制流程图、编制流程说明、明确管理职责分工,形成完善的内控体系。
  (四)增强内控管理的专业性
  内控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工作开展难度大、专业性强。只有将内控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才能更好的推进内控管理工作。编办可批准内设内控管理部门,增强内控管理的专业性。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控建设时,力量不足的,鼓励内控建设方式由单位自建改为外部协助,引入专业的内控制度管理机构协助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工作。
  四、结语
  总之,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控,不仅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总结前期的成绩和不足,查漏补缺,纠偏整改,进一步夯实內控建立和实施基础,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有目标、有抓手、有分工、有保障、有落实。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韦海,行政事业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4,5.
  [3]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
  [4]郭梦媛.行政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15.
  (作者单位:广西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