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生”是刺破泡沫的钢针|特朗普刺破中国泡沫

  手握巨额财政收入的政府,如果一味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助推泡沫;如果用于民生保障,就能促进消化泡沫。      2011年3月9日,麦肯锡发布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报告,以“崛起”称之;认为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届时中国内地奢侈品销售总额将达1800亿元;而在过去的一年约为800亿元,未来5年年均增速约为18%。
  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人口实在太多了,占全球20%,而奢侈品市场也要占全球20%,这个发展速度真够快的。按人均看,国人远远没有富起来,这是“未富先奢”。奢侈品消费掀起狂潮,只能是中国贫富悬殊的一个表征。这个掀起“购物狂潮”
  的国家发展很不均衡,许多温饱还成问题的人,不是拉动内需,而是拉住内需的后腿。
  那些高价豪宅被先富一族买走,保值增值是一个重要目的。当住房的主要功能不是消费居住而是投资投机的时候,泡沫形成是个必然趋势。住房的高价热销会拉动经济,然而当它作为投机品多过作为消费品的比例时,泡沫就膨胀了,且消费投机的泡沫与宏观经济的泡沫交织在一起。
  泡沫都是以繁荣的面目出现的,这也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表现。“陷阱”的表面很光鲜好看,泡沫也是这样。在一个中等收入国家,高等消费、奢侈消费异样膨胀,物价高企,高价格大价钱的东西被抢购,个个还兴奋异常,这简直就是在高端领域发生的另一种兵荒马乱。
  与百姓相比,政府兜里更有钱。2010年政府财政收入超8万亿,也成了美国之后的全球老二。而政府卖地的收入更是疯狂,去年全年高达2.9万亿,是预算的213%。富起来的政府,有钱更要花掉,同样会奢侈化,政府采购中“高端奢侈”的新闻屡屡见诸媒体。政府浪费式的消费,泡沫化成分也很大;疯狂卖地的“土地财政”一直在助推泡沫的胀大。
  不时有批评者警告,要警惕中国的地产泡沫和消费泡沫,“当它破灭时,将导致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对泡沫的忧患,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中国经济泡沫肯定已开始出现,泡沫预期已经成为泡沫现实;但泡沫逐步胀大到一定程度后,它的发展趋势将有二:一是积累和破灭,二是消化与消失。
  泡沫如果任其发展积累下去,那么就必然会由“经济泡沫”变为“泡沫经济”,由局部性经济不良演变成全局性经济恶劣,最终以破灭为代价。而轻微通胀有活跃经济的好处,地方官员从谋求短期政绩出发,其实是希望看到经济泡沫带来的“好处”的,因为泡沫未破之前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尤其是在土地市场上,地价高企、“地王”辈出,他看着都很爽。政绩化追求的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是通货紧缩。
  泡沫的另一趋势是被消化而接近消失。制止泡沫的膨大,避免泡沫的破裂,适当控制并逐步减少泡沫,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责任。内需的良性持续增长,才能使中国进入“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的路径,使“增长极”真正多元化。
  内需消费要由政府主导、政策拉动向市场主导、自我拉动转化,从一次性行政刺激转向中长期制度性调整。银行加息的适度把握、回收流动性的恰当运用,也能制止泡沫的进一步膨大。毕竟太宽松的信贷和极低的利率,肯定会引致建筑热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必须得当,短期以“控资金”为主,中长期以“增加供给”尤其是“增加保障房供给”为主,才能逐步将部分泡沫压缩、一些水分挤出,使其实现“软着陆”而非“硬着陆”。政府不能用剥夺式的通胀、用“水涨船高”来“消化”价格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