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历史

池州历史篇一:简述池州市发展历史及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结课论文——

简述池州市发展历史及规划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姓名:

任 课 老 师:

课 程 题

时 间:

目录

一、城市发展历史······································································2

1、城市简介·····························································································································2

2、历史沿革·····························································································································2

3、建制沿革·····························································································································2

4、文化艺术·····························································································································4

二、规划管理介绍······································································6

1、池州市城乡规划局············································································································6

2、池州市城乡规划纲要········································································································7

3、发展战略·····························································································································7

4、未来池州·····························································································································9 参考文献·····················································································10

- 1 -

一、城市发展历史

1、城市简介

池州市即池州。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

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

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

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

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 全国双

拥模范城 、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

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金融生态

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

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

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2013年9月24日,在南京召开的2013年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池州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4年1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全国5市县获殊荣,池州市名列其中。

2、历史沿革

境域变迁

宋、元、明、清时期,池州地区境域,至明代基本定型。据明嘉靖二十四年

(1545)《池州府志·舆地志》,池州府的疆界,府东以青阳县荆山为界150里接宁国府。西以东流县方家庄为界240里接九江府。南以贵池县兴孝乡为界200里接徽州府。北以贵池县清溪口江北干为界15里接安庆府。东北以石埭县沓口铺为界

200里接宁国府。东南以建德县昭潭为界320里接饶州府。东北以铜陵县荻港为界200里接太平府。西北与北同。全区广390里,袤400里。自池州府城(贵池县城)至南京陆行500里,水行550里;到达京师(北京,1421年自南京迁)陆行2800里,水行4050里。

清代至民国时期,池州的境域与明代池州府大致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池州地区两次撤销,三次重建,辖区和疆界也多有变化。自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池州地区至今,全区辖4个县级政区,即贵池市、东至县、石埭县、青阳县(包括九华山管理处),4个政区均位于长江以南,其中贵池市、东至县滨临长江。全区的疆界是:东连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以及铜陵市的铜陵县、芜湖市的南陵县、宣城地区的泾县,与青阳县、石埭县接壤;西邻江西省的景德镇市、鄱阳县、彭泽县,与东至县毗邻;北和西北,与安庆市区以及望江、怀宁、枞阳3县隔江相望,区界沿江而上,贵池区、东至县南接黄山市所辖祁门县、黟县、石埭县与之接壤。全区境域总面积8271.7平方公里。

3、建置沿革

夏商王朝时期,区内政区设置无考。周朝按山川物产分天下为九州,池州属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区境大部属扬州之鄣郡,西南境属九江郡之鄱阳县。

- 2 -

西汉时,区境大部初属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为丹阳郡,今贵池市、青阳县、石埭县以及东至县的大部地区均属丹阳郡。区境西南部——今东至县——部分,属豫鄣郡鄱阳县地。

东汉至三国时,池州属吴国

丹阳郡地。丹阳郡属扬州。

西晋、东晋,池州属扬州宣

城郡、豫鄣郡地。西晋惠帝元康元

年(291)豫鄣郡改属江州,池州属

江州豫章郡地。

南朝(宋),先属扬州宣城

太守之域,后属宣城郡、淮南郡

地。

南齐,属南豫州宣城郡地。

梁,属扬州宣城郡、南陵郡

地。

陈,属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之地。

隋,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以州统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代,池州先后属宣州、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贞观元年(627)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

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通典》“秋浦郡”注:“池州分宣州置郡”;清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秋浦郡,实唐天宝年间之称”。

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从石城迁至鱼贵口(今池州专署驻地)。

唐元和年间(806—820),改池州为池阳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池阳郡,宋《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皆言因唐之旧,不言始于唐何年”,“池阳郡名,必立于永泰、元和之间也。”

五代十国,池州之地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南唐升日元二年(938),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置池州池阳郡。《宋史·地理志》:“池州池阳郡,领县六”。宋至道三年(997)池州池阳郡属江南东路,绍兴初年属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池州先后为九华府、华阳府、池州府,直隶南京。

清,如明制。池州府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 民国3年(1914),池州府裁撤,原池州府属县划入芜湖道。民国17年废芜湖道,各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至38年,设立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贵池县,直隶安徽省。

1949年5月,池州专区成立,隶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署驻贵池县。

1952年2月至1965年5月,撤销池州专区,辖区各县分别划入安庆专区、徽州专区、芜湖专区。

1965年5月至1980年1月,复设池州专区,直属安徽省。

1980年1月至1988年8月,撤销池州专区,辖区各县并入安庆专区、宣城专区、徽州专区。

- 3 -

1988年8月,复设池州地区,隶属安徽省。

2000年6月撤地建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风景区和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4、文化艺术

概述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

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

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

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了

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

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

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诗句,九华山

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贵池傩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

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现在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

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

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

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

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

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

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

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

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

- 4 -

池州历史篇二:池州旅游介绍---我的家乡

池州旅游景点介绍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池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色秀美,同时有着灿烂的佛教文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庙、僧尼的数量上居冠,特别是自唐代以来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奇迹,正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大历山、溶洞群、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珍贵的贵池傩戏、杏花村等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境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正成为森林旅游、生态观光、漂流探险、科学考察的新热点。 池州市最有名的旅游胜地是九华山,它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州,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境内群峰竞秀,悬崖断壁,怪石嵯峨,谷幽潭深,流泉飞瀑,秀丽奇巧,有大小山峰数十座,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更有日出、云海、佛光、雾凇、雪霰等蔚为奇观,素有“东南第一山”之誉。

大诗人李白曾来此畅游,睹其秀丽奇异,九十九峰如莲花盛开在蓝天白云之间,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赞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并在与友人唱和的诗序中咏道“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

此九子山易名为九华山。

著名景点

九华山风景区、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池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贵池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青阳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东至县紫石塔县级自然保护区、秋浦河、杏花村

池州基本信息

区号:0566

邮编:247000

面积:8272平方公里

人口:158万

行政区划: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 经纬度:东经116°38′至108°05′,北纬29°33′至30°51′之间 气候描述: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

池州游玩娱乐项目

太白茶艺馆

九华山太白茶艺馆坐落于九华山“芙蓉桥”畔,“太白书堂”内,左与祗园禅寺和聚龙大酒店为邻,右有百岁宫地面缆车相伴,是有人香客朝九华山的必经之路。游人可在此交友品茗、欣赏禅茶表演。 池州必去景点推荐

池州傩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傩戏:清咸丰以后,由于多次战争影响,傩事活动在贵池逐渐式微,一些家族的傩戏失传,未失传者也由于中辍时间过长而呈现伎艺的退化。60年代后期,傩事活动曾一度匿迹。1982年以来,在一些村庄陆续恢复演出活动。现在,池州傩在刘街乡姚街村、太和村等地流传已久。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点举行大型的傩戏演出、祭奠等活动。充分表达了古朴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祷与期待。

文南词

文南词是戏曲剧种。又称文词戏,民国36年(1947),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1958 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创作的小戏

《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称号剧种为“文南词”。以后渐被情节动人、悠扬悦耳的黄梅戏所替代。

青阳腔

戏曲剧种,被称之为京剧鼻祖。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

池州人文风情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

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池州历史)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池州历史篇三:池州概况

(一)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积淀深厚。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生态环境优美。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

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

区位交通良好。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现有码头泊位17个,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目前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为一类开放口岸;贯穿池州的东接上海、西连武汉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连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东接上海、西达重庆的沿江铁路大动脉的铜九铁路即将动工,并且正在筹建九华山旅游机场。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

物矿资源丰富。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饲养也初具规模。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非金属矿产更是得天独厚,不仅品质优,而且储量大,开采方便。

旅游特色鲜明。池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色秀美,同时有着灿烂的佛教文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庙、僧尼的数量上居冠,特别是自唐代以来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奇迹,正成为国际性佛教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道场。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大历山、溶洞群、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珍贵的贵池傩戏、杏花村等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境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正成为森林旅游、

生态观光、漂流探险、科学考察的新热点。

经济蓄势待发。池州是一个撤地设市才三年的年轻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要务,优化环境,改革创新,加快发展。

(二)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4万。市政府所在地池州城,坐落在池口河(秋浦河)入江口的洲地上,一面靠江,三面环湖,历史上因"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而得名。

地理环境

池州东与铜陵市毗连,南与黄山市接壤,西与江西省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0'-118°08'、北纬29°34'-30°51'之间。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是黄山与九华山山脉交汇地带,中部是丘陵和岗地,西北部是沿江平原。

池州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季风明显,生长期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水系发达,青通河、九华河、秋浦河、黄湓河等北流入江,主要湖泊有升金湖、白沙湖等。

池州生态体系完好,森林覆盖率达56%,处处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1996年12月26日被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被列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6个地方试点地区之一。

自然资源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池州境内有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东至大历山以及蓬莱仙洞、慈云洞、鱼龙洞、大王洞、神仙洞等各具特色的溶洞群。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拥有耕地8.7万公顷、山场49万公顷、水面3.4万公顷,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3处。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等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和速生丰产林基地。野生动植物品种多样,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

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40余种,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铅、锌、钨、钼、锑、钒、煤、硫铁、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麦饭石等。

其中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矿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而且大多分布在沿江地带,便于开采和运输。

人文历史

池州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以来,迄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建国以后,历经两撤三建,1988年8月复设池州地区,2000年6月改池州地区为省辖池州市。 文化底蕴丰厚。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晚年隐居于东至县境内的牛头山,读书种菊。后人因仰慕他的高风亮节,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在今东流镇为其修建了靖节祠(又名陶公祠)。诗仙李白曾五游秋浦、三上九华,对池州的山光水色、铜铁冶炼、风土人情多有吟唱,留下了近百首诗篇,其《秋浦歌》十七首流芳后世。晚唐杜牧在任池州刺史的两年内,留下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千古绝唱《清明诗》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包拯、岳飞、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朱熹、陆游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池州,寻芳揽胜,留下无数文化珍品。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贵池傩、源于佛教释典的目连戏、兴于明代的青阳腔,以其古老的表演形式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引起了国际文化界的关注。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九华山佛教始于晋代,兴于中唐,盛于明清。早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僧人杯渡来山筑室为庵,传经布道。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王族近亲金乔觉渡海来华,历尽艰辛,卓锡九华,苦心修持,99岁园寂,因其肉身不腐,遂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自此,九华山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四方信徙接踵而至,明清鼎盛时期,全山有寺庙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莲花佛国"九华山被誉为"东南第一山"。九华山现有大小寺庙94座,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寺庙9座。自金地藏之后,相继有15位高僧修成不腐之身,现在可见的有5尊,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

经济现状

池州市按照"开放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9:34.7:36.3。财政总收入5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

工业经济和名牌产品。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化工、纺织服装、机械仪表等为支柱的产业群体,培育了池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池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池州杏花村集团、天方茶业集团、东至华源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九华佛茶、黄石溪毛峰、天方八宝茶、石松燃气仪表等成为名牌产品。

旅游经济和外贸出口。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以九华山为龙头的旅

游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205.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亿元。外贸自营出口成倍增长。全市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41家,完成出口2512万美元。

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池州境内318、206国道纵横穿越,池州港新港区扩建工程正在抓紧施工;贯穿池州的合(肥)-铜(陵)-九(华山)-黄(山)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将构成对外交通的大通道,沿江铁路连接线的铜(陵)-九(江)段已经国家批准建设。

城市建设和服务功能。池州市区建成区面积12 平方公里,是一个四面环水的花园城市,各类服务设施功能齐全。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主城区东边,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已实现供电、供排水、道路、通信、宽带网等"五通一平",进区企业日益增多,已成为池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7和30平方米。

发展规划

池州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思路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整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建材行业、食品工业、环保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池州未来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北部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和港口城市。池州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为 "一主一副一区",即池州主城区、青阳副城区、九华山风景区三部分,实施组团推进、三位一体、市山联动的发展战略。力争到2005年,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到26.33平方公里,真正把池州市建成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皖江南岸的生态旅游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