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

历史历史篇一:历史

夏朝 前2070-前1600 夏禹治水 夏启建国 夏桀亡国

商朝 前1600-前1046 文王死后 武王伐纣 战于牧野

周朝 前1046-前256 周幽王暴政 废申侯之女太后及太子宜臼,申侯结犬戎杀死周幽王,西周灭,宜臼和余臣两王并立,前760年余臣被晋文侯所杀,后宜臼为免除犬戎袭扰,迁都洛邑(洛阳),前256年为秦国所灭 春秋 前770-前476 齐(齐桓公)·晋(晋文公)·楚(楚庄王)吴(阖闾)·越(勾践)

战国 前475-前475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

秦朝 前221-前206 秦嬴政前230-前221年灭东方六国,统一华夏,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后项羽刘邦成灭秦主力,前207年,5万楚军于巨鹿,项羽破釜沉舟灭章邯,王离20万秦军,并迫使另外20万秦军投降,却为刘邦前206年进入咸阳创造条件,同年项羽进入咸阳,杀秦王子婴,烧咸阳,焚阿房,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徐州),建立西楚政权。

楚汉之争 前206-前202 导火索:分封十八王改封刘邦至巴蜀,“徙故王于恶地,王亲信诸侯于善地”,挑动和加剧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项羽和刘邦矛盾激化。暗度陈仓,井陉(xíng)之战改下之战,刘邦用四面楚歌之计使楚军丧失斗志(彭城之战项羽3万灭刘邦的诸侯联军56万,巨鹿之战5万灭秦20万)无奈兵败垓下,实在无颜面对8000江东子弟的父母,自刎乌江。(泪祭雄杰)

西汉 前202-公元9年 刘邦前202年建立西汉,都长安,西汉末年,太皇太后留刘政君将许多大权交给亲侄子王莽,公元九年,王莽篡西汉,建立新,公元23年,新灭亡

东汉 25-220年 大将刘秀建立东汉,都洛阳,189年董卓摄权,焚洛阳,迁都长安,曹阿瞒至许都。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外戚专权,宦官秉政,黄巾军起义,董卓控制朝政。

三国 220-280

220年曹丕篡东汉权称帝,都洛阳,史称曹魏,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兴复汉室,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称帝同年伐吴,于夷陵败于陆逊火攻。263年刘禅(shàn)投降曹魏。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后迁都石头城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280年孙皓投降西晋,三国结束。

西晋 266-316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废曹魏皇帝操奂称帝,建立西晋,都洛阳,280 晋武帝司马炎伐东吴,孙皓投降,三国止。西晋末年腐朽,八王之战,匈奴南下亡西晋。

东晋 317-420 司马睿都建康,建立东晋。

南北朝 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启隋朝。南北朝政权不断更迭,但长期对立 南朝 420-589 420刘裕篡东晋政权,建立刘宋王朝,后沿齐梁陈。 北朝 439-581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朝 581-618 外戚杨坚代周受禅称帝,并结束南北对立局面。

唐朝 618-907 李渊618年称帝,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梁,史称后梁,随后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 960-1127 后周将领赵匡胤陈桥兵变,部下黄袍加其身。即帝位,都汴梁(开封),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去,北宋灭亡。

南宋 1127-1276 1127年康王赵构继赵宋王朝,宋室南迁临安(杭州)。南宋统治者后用奸佞,默许削韩世忠,莫须有害岳飞岳云,从此偏安一隅。

辽 907-1125 90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937契丹改国号为辽,1125年宋金灭辽

金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1114举兵抗辽,1115年建立金,1234年蒙古灭金。

元朝 1276-1368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1171年其孙忽必烈该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南宋陆秀夫背幼帝跳崖。 明朝 1368-1164 1368年朱元璋应天(南京)称帝,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皇帝自缢,明亡。同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清朝 1644-1912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该国号为清。1644顺治帝入关,1912年,宣统帝退位。

历史历史篇二:怎样学习历史

怎样学习历史

历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它离我们很近,似乎就在我们身边,但有时却又十分遥远,远得让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现在,我们需要学习的课程有许多,历史似乎并不受重视,在很多人看来它是边缘学科,更认为历史只需要记住了,背下来了,考试就能得高分,诚然,历史的确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但是并不是你记下来了考试就一定能拿高分,因为,考试并不是只靠记忆,更多的还是灵活的运用,因此,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灵活运用,从课本的知识引申到实际的题目中,死读书,死背书是不可能学好历史的!

其实,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的是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是形势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改革,譬如战争,不都和历史上发生的那么相似么?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现实不也在一幕幕的重复上演吗?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和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对现实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就会打开一片新天地。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学好历史呢?

首先,对历史要有兴趣,无论我们学习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你必须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而没有兴趣学习起

来就会事倍功半,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我们初中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任何事都想要问一个为什么,那么我们怎么就不可以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历史的学习中来呢?同时,历史学科也以它广博的内容为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提供了可能,在课外阅读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图说天下》、《图说中国历史》、《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等。与此同时,收看百家讲坛如“阎崇年正说清十二帝”,“纪连海谈历史上的和珅”,“袁腾飞讲两宋风云、塞北三朝”等都是我们课外学习历史的一种途径。

其次,在学习历史的基础知识时我们还应当这么做:1、提前预习课本学会阅读、分析课本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基本方法之一。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本所讲授的知识有个基本的了解,与此同时,记录下自己预习时困惑的问题,以便在课堂的学习与探究中解决。

2、学会抓住学习重点。课堂上专心听讲,动手动脑,勤做笔记,可以说,历史的学习和做笔记是分不开的,没有笔记也就无所谓历史的学习。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重点的知识,老师都会为我们画出,因此,重点的知识我们就应当多看,多思,多记,以达到品味,加深理解的作用。3、我们还应当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思考方式。想要学好历史知识,就需要学会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思考方式,例如,掌握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就应当包括至少这么几方面:是谁,干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干这件事,是怎么干的,有什么后果,对我们有什么启发。4、学会记忆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个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

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是,记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多种记忆方法综合记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的记忆并不是要求我们把所有的知识都一字不差的记下来,而是要求我们要记住主干知识,记住要点,例如:课本的目录,各单元的标题等等,这样我们对书本的知识也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样记忆起来或许会轻松很多,对于历史年代的记忆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谐音等多种记忆方法,相信不会太困难。5、学会自己整理知识。当然,每到期末,我们的老师都会为我们整理课本的重点知识供我们背诵,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尝试自己整理呢?这是一种强化知识的途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法,可以为我们今后的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我们要学会考试。无论平时我们认为自己的历史有多么好,最终还是要通过考试来检验的,因此,学会考试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实历史的考试并不存在发挥得好或者不好这么一个问题,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课本上,就看你能否在考试过程中领会的运用罢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呢?总的说来就是四个字:细心、思考。首先是细心,读题我们要细心,答题更要细心,甚至我们可以把题目读两遍,特别是大题,没读懂题目就贸然下笔其结果只会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次是思考,思考贯穿着我们历史学习的始终,可以这么说,不会思考的人是学不好历史,也考不好历史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思,养成思考的好习惯,这样,相信考试对我们来说只是小意思罢了。

历史历史篇三:历史要籍整理

1、编年体与纪传体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

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

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

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

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

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

纪传体可以涵盖编年体,尤其是详细的表可以补足人物、事件系年的问题。

但是编年体不能涵盖纪传体,因为专史无法表达。但是纪传体要涵盖编年体的前

提是对史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同样以编年系事的本纪部分要做得好,要

简繁得当,能为后面的列传、志书做好铺垫索引的工作。《史记》《汉书》就做的

很好。

2、《尚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文书聚集而成的档案汇编。《尚书》汇集了殷、

周王朝为主的历史记载,尤其以西周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此外也含有部分对往

古历史的追述。主要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现存五十八篇)今本传世的《尚书》

历史历史

三部分不同时期形成的材料构成:古文、今文、和伪古文,

1、《今文尚书》(由伏生口述,西晋已佚散失传),《古文尚书》(得自孔子壁中,

以其用用古字写成而命名)。

2、所谓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尚书》(即十三经注

疏本《尚书》)。

3、体裁:典 谟 诰 誓 命

4、体例:严格来说,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5、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①《尚书》实际上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

或事件,它是纪传本末体的萌芽。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

孔子编定的,全书编排,是按朝代的,在每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

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所以《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

的开端。③《尚书》保留了上古时代的许多原始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春秋》和春秋三传

(1)1、《春秋》: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

写的历史著作,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著作。以鲁国国史的记事为中心,

并且参考诸侯国国史中的史事而修撰。《春秋》一书所记述内容是非常广泛

的,主要为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还涉及自然现象。

1、体例是编年体,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共242年。

2、编年体记事方法特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3、解释《春秋》的三本书:《左氏传》 《公羊传》 《谷梁传》

3、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①

《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缺点:①记事太简单,记事没有具体内容,只有结论,而无事实经过,很难理解其经文的意义。②侧重书法,不能坚持直书,有很多曲笔及回护的地方。

(2)《春秋》三传即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是解释《春秋》

的三部不同的书,同为 儒家重要经典。

1、《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省称,相传左丘明著。

1、体例特点:①同属于编年体史书。②用史实疏证《春秋》。③叙事时不只详明

当时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

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④《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

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

2、成就: ①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材料丰富,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重

要的史书。②思想观点有很大的突破,其中包括很多进步思想,把周王室与一般

诸侯国同等看待;集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

运动等。③描写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突出了作者不单纯地把战争看做是

军事行动问题,而首先看做是政治问题,这给当时及后世的教育影响是深刻。 2、《公羊传》《春秋公羊传》省称,又称《公羊春秋》,相传公羊高著 《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

其释史十分简略,特点是重在释经即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

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在释经时,从《春秋》所载的各条 大事出发,

引申开去,阐释经义,但也不完全紧扣经文,有时是 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主,

这些见解就构成《公羊传》的主要内容。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

义,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

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

服务。《公羊传》尤为今文经学派所推崇,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

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3、《谷梁传》《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相传谷梁赤著,

为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

相似。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榖梁传的书写方式是问答式,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着重宣扬儒家思

想:重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

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

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4、《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我国杰出的编年体通史

1、体例: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2、内容:《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3、优点:材料丰富,比较真实可靠;长于叙事,文字生动,记事严肃认真。以年月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使人容易看清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4、缺点:一件事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如果连续好多年,要想了解此事的全貌,便要翻阅好几卷,很不方便;记人物的活动,更难详其来龙去脉。

5、《资治通鉴》获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1)搜集材料丰富,而且比较真实可靠。(2)有比较完善的编纂方法。(3)关于正闰之说,这是古代史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司马光坚持从实际出发,弃封建“正统论”,这样就使《资治通鉴》更客观地叙述历史,增强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6、评价:《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己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笔知识财富,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但是《资治通鉴》也有不少缺点,如《资治通鉴》注重于政治与军事的注墨,对于经济方面记载不多。

5、《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和古文两种版本。

1、《今文尚书》儒家经典《》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生传二十九篇(其中一篇是《书序》)。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相传曾经孔子编选,事实上有些篇章如《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都是后来一些儒者增补进去的。西汉初年,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定,计二十八篇,故称今文尚书。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2、《古文尚书》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字写的《尚书》,比汉文帝时伏生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故称《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孔子后代孔安国整理流传,除却和今文相同的29篇,又多出16篇。据专家考证,“今文和古文既同是古文,而又均译成今文,它们的不同,不过是词句的略异,等于后世书籍的异本或别本。” 后来由于经历战乱,今文、古文《尚书》都散失了 。

6、《通典》

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中唐虞,下到天宝末年,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通典》的史料来源:刘秩的《政典》,更多的事来自于唐以前各史的“志”,魏晋以后的文集和其他资料也被从分利用;唐朝的材料取自实录、国史及政府档案。此书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断代的局限,创造出贯通古今的典制体形式。《通典》中子注的运用,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通典》在中国史学史上,不仅是一部对前期典章制度总结性的著作,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开创了史书的新题材,而且他的编纂方法和史料价值,也是值得肯定的

7、百官公卿表

百官公卿表,是汉代班固编写《汉书》首创记载汉朝中央职官历任情况的〈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先叙官名、职秩、印授等,然后书年以表其姓名。班固又作序,概述先秦各代设官分职的源流及沿革,详尽地记载了秦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职官的设置,及其职守与品秩。后人非常推崇〈百官公卿表〉,由于“百代皆行秦法制”,秦、汉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基本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因而百官公卿表不仅是研究秦、汉官制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史和政治制度史的珍贵史料。

8、均田制

原因:1、实行均田制能够使土地和劳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和保护小农经济。

2、实行均田制能够有效地遏制豪强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土地兼并和荫占人口,从而使国家扩大税收收入和徭役。

3、实行均田制能够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

内容:1、关于露田的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予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也同样授田。耕牛一头授田30亩,但是限4头牛。田地轮休则可以加倍。授田不得买卖,年老或身死归还,奴婢和牛随其有无授还田地。

2、关于桑田的规定: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作为世业,不用归还国家,可以传予子孙,也可以买卖不足和超过20亩的桑田。

3、关于麻田的规定:在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亩,同样在年老和身死后还田。

4、关于公田的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拥有的奴婢和耕牛获得土地。地方官员按照职位授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不准买卖,离职时交给继任者。

5、关于没收土地的规定:除了以上规定的归还土地的条件外,对于流放、没有子孙、户绝的,不论宅基地、桑榆田等全部归公。

性质:北魏的均田令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为详细的关于土地的成文法。它一方面承认原有的土地私有制,不撼动已有的土地私有产权;一方面在对国有土地进行分配时仍然将二十亩以外的桑田承认为私有。所以,均田制既保护土地

国有、限制土地私有,又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说是一种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与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相结合的制度。

按照北魏均田令,授田的对象有:成年的男女,奴仆,年幼癃残之为户者,官员和贵族,以及耕牛。不仅农民自己,而且其拥有的牛也可以因此得到土地;不仅在任官员,而且官僚贵族其拥有的奴婢也可以因此得到土地。这就对封建小农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一,农民按人口分配土地,使得农民的衣食得到了保障。

其二,个人能够分得土地之多,而相应租调之轻,加上奴仆也能够获得土地,自然就吸引了私家荫户和流亡农民到国有土地上来。

其三,均田制规定官员依照职位大小受田,贵族依靠奴仆受田,将官僚阶层和原来的鲜卑奴隶主贵族也拉到封建地主的行列中来,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和其奴隶主的地主化。

均田制的作用和地位

均田制在当时可以说对北魏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力的强盛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均田制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就是断绝了荫冒,限制了土地兼并,大大打击了豪强势力。

其次,均田制下对民众实行编户制度,有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均田制确实是在中国土地制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的,是除了井田制外第一个由国家政权颁布的全国性土地立法。

均田制存在的问题

均田制确实是没有非常彻底和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在地方出现了很多的阻碍,其推进过程是缓慢的,甚至在某些地区根本没有实行。

均田制具体实施的困难最大的原因自然是豪强势力和一些代表其利益的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和阻挠

而从均田制本身来说,由于耕地本身是有限的,国有土地就更加有限,所以这就注定着均田制要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