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

高三历史试卷篇一:高三历史试题

高 三 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4.9

一、选择题:

1.《墨子》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的确立 B. 战乱导致粮食缺乏 C.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 铁制农具的广泛应用

2.“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遏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D.封闭性 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 C.各地交流不畅通 D.农业和手工业落后

4.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材料所反映的经营方式是

A. 自耕农式 B. 千耦其耘式 C. 庄园式 D. 租佃式

5.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6.元代泉州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一艘运载精美瓷器的商船正要起航,商家对其中一种新品瓷器外销行情甚是忐忑,该“新品瓷器”最有可能是

A.唐三彩 B.哥窑冰裂纹瓷C.青花瓷D.珐琅彩

7、《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高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干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

A、南稻北粟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8、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

A、①②③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

9、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10、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工

制》还记载,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上述规定对手工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是

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放松

C、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D、扼杀了工匠的创造力

11、司马迁在

高三历史试卷

《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

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提出政府对商人要“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对上述材料理解政府的是

A、体现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C、司马迁维护商人的利益 B、司马迁肯定工商业发展的积极性 D、工商业官营与私营的竞争日趋减弱

12、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如快刀斩乱麻、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

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新兴棉纺织业的冲击B、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C、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D、西方工业化的冲击

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

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悬挂之意)其贾(价)

B、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14、明清史志资料记载: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业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

①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②东南纺织业兴盛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出现劳动力市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史料记载:“(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

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16、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

为重。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材料说明

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

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7、“(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货且不美。”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 )

A.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 B.商品物美价廉 C.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 D.城市商贸繁华

18、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

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④

19、明末清初文人叶梦得在《阅世编》中记载,苏、淞地区“地产木棉,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

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

C.区域间长途贩运较为发达 D.农业经济形成区域特色

20、据《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描述:康熙年间鲁西南曹县,木棉之利“几与九谷平分轻重”,乾

隆间,鲁北沾化县“通县所赖惟小麦、棉花二种”。材料反映了当时山东( )

A.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发达,棉花出口增加迅猛

C.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D.棉布开始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料

2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

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B.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2、 “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1609年来到地球。如果他在当时的北京和伦敦之间瞬间移动,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中国商人叫卖粉彩瓷,英国农民收获马铃薯B.中国女人穿着旗袍,英国男人正去工厂做工

C.中国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英国绅士争睹莎翁戏剧D中国小孩放着鞭炮,英国市民乘坐火车机车

23.阅读1750年至l83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依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指出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

A.19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产量急剧下降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出自外国人,所以不可信

24、“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海禁”政策 ②重农抑商 ③盐铁官营 ④夜市出现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25、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

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景象说明( )

A.当时这些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兴盛、市场也具有了可观的规模

B.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呈现出明显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手工业城镇

C.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迅速发展

D.商人地位大大提高,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26、以下历史现象,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B.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C.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D.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27、晚清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根

据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海禁“大错”主要指( )

A.阻碍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B.助长了盲目自大的思想

C.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D.阻断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28、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 B.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 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29、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

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30、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

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

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人,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这说明这一时期

①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人 ②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③“海禁政策”被废止 ④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棉建对外贸易大增。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一一钱乘旦 《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4分)

32、(15分)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

高三历史试卷篇二:2015高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1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解析】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知是汉朝的察举制,“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其的一些弊端,为此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由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才来哦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商税收入,A符合题意,故选A。

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其生于1808年4月20日,卒于1873年1月9日,且由于“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北京条约》,故选B。

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是解题的关键,突出了社会各阶层,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由此可以得出应该是《共同纲领》,故选C。

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得以恢复后,美国代表发表的感叹,“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突出了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

19.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的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答案】B

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地图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地图中的“德意志”“英国”“日内瓦”“瑞典”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与宗教改革相关,B符合题意,故选B。

21.“在对自由权、参与权、反抗权的一片欢呼声中,得到《人权宣言》认可的人民大众似乎忘却了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而失却这一‘羁绊’,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宣言制定者脱离民众 B.《人权宣言》引发社会大革命

C.法治比自由更加重要 D.绝对自由违背了《人权宣言》

【答案】D

2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材料中“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强调了历史需要变,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谛,为此可知与“治史所以明变”相近,C符合题意,故选C。

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

人物

顾炎

魏源

陈独

秀 生活年代 言论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613-1682 1794-1857 1879-1942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

【答案】(1)顾炎武:社会问题:文风浮华;主张:文章事业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应该有益于世。

魏源:社会问题:中国缺少学习精神;主张:向西方学习。

陈独秀:社会问题:不讨论时政;主张:关注政治。

(2)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37.(30分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 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剥削者。表2 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表2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危害自己,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12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12分)

【答案】(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1832年议会改革和

理由: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与不断完善为英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

(3)方式:英国:殖民扩张;美国:确立经济体系、经济援助

启示:围绕确立经济地位的方式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高三历史试卷篇三: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 )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C.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泵

2.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脚趾)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身体担心无法依靠)。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严惩官吏腐败,推动吏治清明

C.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D.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3.明朝万历年间,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因皇后一直无子,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但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有意立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明神宗在与群臣争论十五年之后,封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这一事件史称“国本之争”,其结果主要说明 ( )

A. 朱常洛更具备担任太子的综合素质B.皇子出身贵贱直接影响太子册立

C.封建国家制度对皇权构成一定制约D.万历年间君主权力遭到极大削弱

4.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白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民主制 ( )

A.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局限性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特征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5.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 )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1 / 10

C.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D.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6. 1689年3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

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白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 )

A.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B.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C.确保王室财政独立D.依法监管王室财政

7.有学者评价说:“它给世人的启示是,拼搏进取的精神结合民主法治的信仰,可以推动一个新生民族从

孱微易折变得坚不可摧。”该学者在此评述了 ( )

A.法国1875年宪法诞生的意义 B.英国《权利法案》颁布的作用

C.《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D.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的价值

8.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 19世纪

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 )

A.商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

C.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9.“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 (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

10. 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

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

A.领导辛亥革命 B.领导义和团运动

C.倡导戊戌变法 D.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11. 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成立于民国十三年二月,办公地点在今南昌路180号,至民国十五年一月停止活动。该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为常务委员,毛泽东、恽代英等分任秘书。下列活动与该组织无关的是 ( )

A.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B.组织工农群众迎接北伐军进上海

C.负责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党务 D.举行追悼列宁、孙中山逝世的活动

12. 阅读下边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表格,其中史实和推论都正确的是 ( )

2 / 10

13. 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T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

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B.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C.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D.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14.2005年12月24日,大陆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 “‘汪辜会

谈(1 993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m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

D.“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

15.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加强了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D.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3 / 10

16.“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

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白信一起导致了一 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

A.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B.“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C.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17.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提m“历史终结论”。1 992年,他将之扩充为《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白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历史终结论”出台的主要依据是 ( )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B.市场经济模式得到各国认可

C.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D.世界攻治格局出重大变动

18.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

A. 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B.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C.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D.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19. 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 ( )

A.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B.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C.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D.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20.“茶圣”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B.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C.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D.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

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B.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

C.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4 / 10

D.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

22.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任用柯尔柏作为财政总监,先后两次大提关税,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

毛纺织品的进口,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其做法 ( )

A.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D.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23. 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人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

A.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D.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24.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

费。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 )

A.奠定了福利国家的基础B.旨在规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C.宣告摒弃自由放任政策 D.体现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

25. 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

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布洛赫强调的是历史研究应 ( )

A. 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本卷包括26、27、28三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22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 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养治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