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的历史

史记记载的历史篇一: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史记》的横空出世。在刑不上士大夫的西汉时期,士人被处以宫刑乃奇耻大辱,生不如此,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之遗愿,忍辱负重,终究苦心人、天不负,完成了《史记》的宏伟篇章。近人梁启超赞其为“千古之绝作”,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见《史记》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史记》,又称《太史公》传,创造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通史,把历史撰述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引向了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史记》内容系统而丰富,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计130篇,52万多字,无论从内容和分量上看,都是我国第一部空前未有的纪传体通史巨著。

《史记》,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一部至真至美的文学著作。虽然文中带有司马迁个人的主观臆断,但司马迁乃至情至性之人,绝非世俗谄媚之属,不虚美,不隐恶。因此其文章体现的是一种真善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史记》以创造社会文明的主体——人为中心记载历史,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华文明是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文明成果则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特别是众多杰出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晶。因此,对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的记载,是纪录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内容。《史记》所创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其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基本是人物的专篇,而表与书也反映了大量人物的事迹和活动。而且《史记》所写人物涉及面很广,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倡优,以及农民起义领袖等,凡是活动在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年的历史大舞台上的各种各类、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都有详细且真实地记载。这就为全方位地研究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大量具体而生动的资料,奠定了十分厚实的基础。

《史记》真实系统地记载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史,是从解决自身的衣、食、住、行开始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每一项创造,都是文明进步的成果。司马迁之前虽然也有许多学者谈及经济问题,但是较为系统地记载社会经济史的专篇,则是由《史记》首创的。其中《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最为典型,记载经济概况和活动最为具体

详细,两者紧密联系,互为表里,从纵横两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可靠资料。

《史记》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观,这是它至美的一个方面。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家庭,如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历代统治阶级需要慎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历来史学家们需要认真考虑和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史记》之前的众多中国古代典籍中,虽然也不乏对少数民族的记载,但只不过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受儒家思想严重,“夷夏之辨”之说盛行。然而司马迁以其卓越的见识、宽广的胸怀,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第一次系统地记载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史记》开卷为《五帝本纪》,塑造了人文始祖黄帝统一部落、草创国家的生动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华民族不断壮大,各民族互相融合,远方殊俗日益统一,这样一条叙史红线贯穿在《史记》全书中。虽然司马迁关于各民族皆为黄帝子孙的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第一次打破了种别域殊的内外界限,破除了以华夏为中心的大汉族主义,视各民族为统一不可分的整体,揭示了春秋战国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民族不断融合并实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趋势。司马迁提出的各民族皆为黄帝子孙的观点,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观,对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本着一颗至真至美的心,既不溢美,也不苛求,似一位极其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中,我们看到的是司马迁求真务实的精神,看不到“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形而上学的做法。这也是《史记》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信史的最大原因。

总而言之,《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的丰碑,具有深刻的价值意义,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院系:汉语言文学 姓名:颜潇洒 学号:20070101513

史记记载的历史篇二:2015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15.10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

A.贵族的收人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

2.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3.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4.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这表明当时

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

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5.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

史记记载的历史

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6.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人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

A.唐代的邸店 B.唐代的飞钱 C.唐代的柜坊 D.宋代的交子

7.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8.据学者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却只有6.9%。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

C.商业环境的恶化 B.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

9.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天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10.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

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 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 11.19世纪下半期,棉布、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大宗商品,比重约占中国进口商品的30%。其中消费产品占

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材料反映了

A.西方的商品输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西方的商品输出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C.中国近代工业化进展缓慢

D.中国近代工业结构不合理

12.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陋习,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主要反

映了洋务派

A.意识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摒除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 B.重视经营管理的市场运作 D.重视民间资本的大量引人

13.以下是1872年—1894年中国各类近代工业所占份额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A.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

C.中国的民族企业规模比较小 B.洋务企业规模最大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4.《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

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这说明晚清时期

A.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C.地方政府搜自截取中央财政 B.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受到冲击

15.有学者研究发现,1895一1911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一战”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

点。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B.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D.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16.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这种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说明了政府对外资政策的改变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结构 17.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

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18.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倡“耕者有其田”;中共则进行了土地革命。二者都

A.满足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

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B.要求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19.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

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 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20.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现代工业存在国营企业与公私合营企业两种主要形式,两种形式的主要

区别在于

A.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C.生产的经营方式 B.生产的经营规模 D.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2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 B.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2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

年到1993年,又推出取消出口补贴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

A.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贸体制

B.促进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C.推动了我国外贸体制与国际接轨

D.减弱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的束缚

23.17世纪初建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经辉煌一时,但19世纪中期以后它的经营却日益困难并最终解体。上述现

象出现的背景是

A.殖民掠夺的经营方式难以持久

C.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B.商业垄断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D.英国对亚洲市场的依赖性减弱

24.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

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2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95年出版的《道德论》一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

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威胁社会稳定”。这段话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

A.经济危机的发生

C.垄断组织的形成 B.工人运动的兴起 D.社会阶层的分化

26.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27.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

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 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28.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

A.苏联经济完全融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29.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并下令美国中央银行扩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发行量成倍甚至成几十

倍猛增,此举产生的后果是

A.加剧了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冲突 B.导致美国国际信用降低,出口低迷

C.导致美国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D.削弱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史记记载的历史篇三:山东省淄博市2015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15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

13.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14.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①分封遗风②宗法观念③皇权思想④世袭制度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仇英这幅画作是

A.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B.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C.对两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D.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

16.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首诗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 B.辛亥革命推动女权运动

C.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 D.新式婚礼成为流行形式

17.2014年底,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此前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如图5)这说明

图5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B.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感情

C.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D.“一国两制”政策得到切实执行

18.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19.有学者指出,“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这里旨在强调

A.雅典民主制因外敌的入侵而消亡B.雅典民主传统仅通过著作流传后世

C.雅典民主制对近代民主政治有重大影响 D.雅典民主制战胜了中世纪的封建专制

20.18世纪中期以后,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它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在风格上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21.恩格斯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

A.肯定人性 B.信仰上帝C.提倡理性D.宣传科学

22.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世界市场体系的完善 B.世界经济霸主的更替

C.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 D.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

23.1967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次讲话中说:“在经济秩序中,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至成为使美国感到极为不舒服的竞争对手。”这些话

A.与当时的历史事实基本相符 B.说明法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C.说明欧共体的成立步履维艰 D.证明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38.(24分)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6分)

材料二 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

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

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10分)

材料三 据新华网报道,2005年是孔子2556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

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月28日8时10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 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3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 (8分)

39.(22分)美国学者阿买斯托编著的《世界:一部历史》提供的两幅生活场景十分耐人寻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料】

材料一 图10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普通居民的时尚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