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不曾预约的精彩】英语情境教学

在我的抽屉里,保存着一封学生的来信。那是我在两年前上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自读文章后收到的。信中这样写到:

雷老师:

你好!我和母亲就象两只刺猬,隔得远了,互相想念,隔得近了,彼此伤害。我一直觉得和母亲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我觉得她根本不理解我,也感觉不到她的爱。在学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后,尤其是在听了《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后,百感交集的我哭了。在埋怨母亲的同时我又何尝关心过她呢?感谢雷老师,感谢这样一个秋日,让我产生了平常日子里没有的思考,让我开始重新认识我的母亲,让我学会在冲突和矛盾中去体会母爱┄┄看着这封信,我思绪万千,当时上课的情形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学校的课堂大赛中,我已经进了决赛。初赛中我已经较为成功地上过朱自清的《背影》,对于这类题材的处理我自认为是得心应手的,所以在决赛时我就有意选了《秋天的怀念》这篇写母爱的文章。母爱是永恒的话题,学生都不陌生,况且这次赛课又可以在自己班上,对学生的情况也很了解。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齐了,想不成功都难哟!看着我自信满满的样子,指导老师让我先在11班先试讲一下。常言说得好: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是11班的班主任,在11班上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啊!然而,事与愿违。刚上课,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后,马上就感觉我的激情被泼了一盆冷水。我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时,发现原本抬起的头全都低下去,好不容易有个举手的吧!读得可实在不敢恭维。接着情况就更糟了。除了少数几个人还偶尔发言外,其他人则继续奉行“沉默是金”的原则,整个课堂呈现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局面,有时甚至还是石沉大海。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心里那个急啊!干脆不再让他们回答,自己把对文章的理解和盘托出。临近下课了,我让他们站在史铁生的角度对母亲说几句话,本来以为这会是个高潮的地方,结果在我反复的启发下学生还是开不了口啊!整个试讲草草收场,以失败告终。

我沮丧极了,尽管我知道11班的学生不爱发言,但也没想到会这么糟。真是“出征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我的自信心遭到了重创。痛定思痛之后,我开始反思:其实,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也都是有感情的,关键是他们没有进入教学的角色,不能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既然这样,那我为什么不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来让他们开口呢?。再坚硬的核桃,外壳里面都有着一颗柔软的心房,何况是人呢?于是,我重新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梳理。我觉得应该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教学中,让他们与文本之间进行心灵的对话,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能唤起学生心中的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于是我决定在学生朗读时配上《秋日私语》,让文中的情感能跃然纸上,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让学生能走入文章深处。在拓展的部分,我选用了《烛光里的妈妈》着首歌,借悲伤的旋律来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我要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而且还不得不说。

正式上课那天,在导入新课对文章进行了简单的感知后,《秋日私语》的旋律在教室里响起,在音乐声中,一个女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课文,读到动情的地方,她的声音哽咽了,眼中有泪花在闪动。听课的老师无不为之动容,场面非常感人。说实话,我真没有想到她会读得那么好,感染力会有那么强。这首凄凉的乐曲很自然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里,对学生情感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自由阅读的时候,同学们畅所欲言,从朴实的文字中去发现母亲的爱。他们发现:从不在瘫痪的面前提“跑”、“跳”之类的字眼,那是母亲的爱;在我生气摔东西的东西时,总是流着泪躲出去,在我平静后回来收拾屋子,那也是母亲的爱;总是回忆起我小时候的往事,想带我去北海看花,感受生活的美好,那时母亲的爱;吐血而死时还惦记那未成年的女儿和残废的儿子,那更是母亲的爱。教室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他们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就是这样平凡却又伟大。然后,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列举生活中起对自己的关心。比如:在你生气时,转过头去默默伤心。煮了两个鸡蛋,你只吃了一个她也会生气;晾晒被单时,把你用的晒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而把自己用的晒在光线较差的地方。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在他们理解了文章内容,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后,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母爱了吗?请大家以《妈妈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在提这个问题的同时,我还是有些紧张,害怕又出现那种“千呼万唤不起来,犹抱书本半遮面”的尴尬。于是,我就播放了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因为这首歌的第一句恰好就是“妈妈,我想对你说”,与我让他们说的内容是一致的,我想它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涌动,与作者的情感和我的情感形成共鸣。的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当悲伤低沉的前奏响起的时候,我情不自禁也被感动了。于是我用沙哑的声音说:作为一个女儿,我想对我的妈妈说:“妈妈,我很想你。这里的冬天很冷,我又感冒了,鼻炎也发了,现在浑身都难受。以前你总说:天冷要加衣服,每天要吃早饭,我觉得你很烦,但我现在真的希望你能在我的身边唠唠叨叨地提醒我。但是,妈妈,你放心,我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你自己也要保重,隔着千山万水,祝你健康,祝你永远健康”。我刚说完,毛阿敏略带哭腔的歌声就恰倒好处地响了起来,悲伤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填满了每个人的心。这首歌就象一个发动机,引发了一场情感的狂潮。举手的人很多,我看见有个女同学已经在小声地哭了,我示意让她先说,她站起来,用手抹了抹眼泪说:“妈妈,记得刚开学时,我不习惯住读,你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我,给我送东西来。为了我能在这个学校读书,你把房子都卖了。为了我,你吃了太多苦,妈妈,你辛苦了”。一个从小父母就离婚的女孩说:“妈妈,您和爸爸离婚以后,我就跟你住在一起。为了我,你没有再婚。妈妈,我想对你说,不要因为我而放弃你自己的幸福,你给自己找个伴吧!不管怎样,妈妈,我将永远爱你”。还有一个女同学这样说:“ 妈妈,当您老了,也许吃饭的时候会拿不稳筷子,掉了一桌子的饭粒;洗头时,动作不灵便会让泡沫沾湿了衣服。走路重心不稳*着栏杆时,眼神里藏着惊慌犹如我小时候找不到依*。到那时,我要喂您吃饭,让您觉得饭的香甜;我要帮您洗头,还要帮你吹一个您最喜欢的发型;我要牵着您的手,让你觉得安全,就像小时后您牵着我一样。 妈妈,我一定要让您幸福。这些同学几乎都是哭着说完的,他们这些肺腑之言不仅感动了同学,也感动了很多老师。情真意切的话语就象引爆了一颗颗催泪弹,让大家止不住的掉泪。与其说这是一次在教学情境下的亲情激荡,还不如说是在特定条件下与母亲的一次源于心灵的对话。如果不是在课堂上,如果不是我亲耳听见,我真不敢相信这些话是十五岁的孩子的感受,它足以让每个成年人汗颜。在晶莹的泪光中我看见好多人都哭了。蓦然发现:每个人都是母亲用心浇灌的一株花,而母亲却是夕阳西下那道让我们流泪的风景。

课上完了,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尤其最后拓展延伸部分,更是出现了不曾预约的精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而且还会这么精彩。很多时候,我们感叹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参与不够,感悟不深,其实关键还在于教师没有捕捉到让学生参与与感悟的契机,这个契机抓住了,学生往往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来回应。我在教学后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都能够选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审美起点,相机引导,调动并创设恰当的情境,拔动学生的心弦,搭建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实现文本与学生心灵的对话,那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和谐课堂离我还会远吗?

但愿如果不只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