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引进的名词术语都自带文化视角阅读附答_什么是跨文化视角

每个引进的名词术语都自带文化视角

申小龙

①一段时间以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话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话语本身而言,是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文化的载体。所以,当务之急是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把中国话语这个概念弄清楚。

②一个世纪前,我们的语言还属于古代范畴。现代化之后引进了很多新的词语,导致我们的语言研究实际上是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这就会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语言学上用的最基本单位:词。这是对英语word的翻译,中文中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单位,只有“字”。而“字”在现代语法结构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为按照拼音文字,“字”只是一个书写单位,并不是语法上的基本单位,所以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词”。句子也是这样,句子的概念也是从欧洲翻译过来的。古代汉语的“句”是“句读”的句,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句子”的“句”是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由此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扰。在语言学里,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但是一旦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这个概念之后,它在中文中变得模糊不清,我们说不清楚汉语的词,就是当两个汉字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究竟是词组还是词。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搞不清楚还能不能再往下分析,不能确认它是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比如“睡觉”,是一个词,但是“睡” 和“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位,是可以拆开的,比如“睡了一个好觉”。

④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因为它们只认词。这意味着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

⑤其实每个学科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⑥由此可见,几乎所有欧洲术语拿到中国来以后都要打个问号。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中国文化的时候,可能都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单位。就语言学而言,只有厘清了这些基本范畴之后我们才能更科学地认识我们语言的特点。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太不一样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也有很多根本性不同,用了他们的范畴之后会曲解我们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词都是视角,是特定的文化视角。我们需要从中国本土文化视角来分析中文,也就是要消解掉西方语言理论的那些范畴。

⑦实际上,除了学科领域,还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有许多翻译腔很重的语言,你也能够听懂,也觉得它是汉语。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道的好的汉语。之前翻译家周克希谈到《小王子》的译法中“需要彼此”和“彼此需要对方”的不同,认为前者不是中国人的表述方式。这其实是整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欧洲思维方式是动词中心,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核心,句子很长,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中文是流水句,很短,意在言外,充分依赖语境。

⑧中文是有诗意的语言。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样的中文是好的中文,什么样的中文是欧化的中文。我们应该怎么书写,怎么继承传统语文的好的特点。所谓好的汉语,就是音乐性很强的汉语,有声象和意象的汉语。音乐性是中文最基本的要求,而欧化的语言都是没有音乐性的。

⑨当然要做这样一个工作很不容易,因为西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已经融合在我们的意识里成为我们视角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很难。语言学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说现在人说话已经欧化了,没有必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语法了。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关注,不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理论体系,听任整个体系全盘欧化,我们的语言,我们孩子的语言,也都说得像英语一样,这对我们民族文化是一个好事情吗?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的语言文字的历史,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以没有自己本土文化的研究的主体性,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而是听任西方的范畴把我们牢牢束缚住?

(2015年11月11日《文汇报》)

1.第③段划线句中的“此”是指 。(1分)

2.第⑤段空格里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比如逻辑学上主语、谓语这样的概念,都不是中文原来有的

②现代的各个学科都引进了很多名词术语

③现在我们做语法分析,主语是一个基本的单位

④这些术语都是欧洲语言,背后是欧洲文化的视角

⑤但是主语在中文中恰恰又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单位

A.③①②⑤④ B.②④①③⑤

C.②①⑤③④ D.③①④②⑤

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中国话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话语把字作为书写单位而非语法上的基本单位。

B.中国话语的语法基础不应该建立在西方的范畴之上。

C.中国话语应该有合乎本土特定文化视角的中文语法。

D.中国话语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范畴和体系。

4.第⑦段举《小王子》的译法这一例子有何作用?(2分)

5.第⑨段从 和 两方面阐明了作者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看法。(2分)

6.下面是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片段的两种翻译。试结合本文内容,判断哪种译文更接近好的汉语,并说明理由。(5分)

译文(1):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而毫不沮丧的。

译文(2):他这人处处显老,只有双眼例外,眼珠子是海蓝色,显得很愉快,仿佛从未遭受挫折。

参考答案:

(一)(16 分)

1.(1分)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

2.(3 分)B

3.(3分)A(第②段说按照拼音文字才是这样,而不是说中国话语)

4.(2分)通过举例,进一步论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具有根本性不同,强调了要用中国本土的文化视角来分析中文,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5.(2分)艰巨性(1分)必要性(1分)

6.(5 分)

译文(2)更接近好的汉语。(1分)好的汉语流畅,句短,意在言外,要依赖语境。(1分)音乐性强,有意象,富有诗意。(1分)译文(2)语句流畅,语言简洁,短句排列,节奏明快,而“外”和“快”还押韵,富有音乐的美感。(1分)而译文(1)句子拖沓冗长,缺乏节奏感。(1 分)(译文(1)更接近好的汉语。酌情给分,最高可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