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市长_前莫斯科市长夫妇“无家可归”

  在民主法制缺位的俄罗斯,每笔财富都需要权力护航。在权力退位后,剩下的只是一场清算。      2月中旬,俄执法部门闯入了莫斯科前市长夫人巴图琳娜的“因泰科”公司总部,对那里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搜查。
  一场标准的俄式“逼官”、“退位”、“清算”大戏就此上演。
  
  “市长夫人”发迹路
  
  谈到巴图琳娜的商业帝国,人们时常谈到她的那句名言:“有些人天生就是领袖,我就是这样的人。”她一直强调自己的成功是通过自身努力得来的,而与丈夫卢日科夫手中的权力毫无关系。只是有一些事情让许多人感到不解。
  比如,1991年巴图琳娜从一家商业银行贷出600万卢布,投入人生中第一轮商海搏杀,结果惨败而归。要不是卢日科夫出手将一个油水丰厚的项目送到了那家银行手中,巴图琳娜非得被这笔贷款逼向绝境。
  这之后,她成立了日后成长为商业巨舰的“因泰科”公司,并一举拿下了为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场更换塑料座椅的项目。一个刚刚经历失败的女商人何以能迅速拿下俄罗斯第一体育场的项目呢?明眼人一看便知。
  至少在口头上,卢日科夫很配合自己的夫人。他常说,自己家里都是商人出身的妻子掌握财权,他本人从不参与,“我在这方面没有天赋,他要是插手的话,准会帮倒忙。”在他说这些话的同时,巴图琳娜的商业帝国不断膨胀。她的公司又数次拿下了“卢日尼基”体育场的修缮工作。
  标榜自己是经商天才的巴图琳娜,很喜欢强调公司是凭借高效高质的施工中标的。但后来,一些国外球队来访时拒绝在“卢日尼基”糟糕的草皮上与俄罗斯球队比赛,而那些草皮正是“因泰科”公司的“杰作”。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提供的数据,从2004年开始,垄断莫斯科房地产等多个市场的“因泰科”集团拥有者巴图琳娜,成为唯一一个进入世界过十亿美元身家富豪榜的俄罗斯女性。这之后,她的财产成倍地增长,从2004年的11亿美元升至2008年的42亿美元。而从1991-2010年的这20年,也上演着卢日科夫的权力不断膨胀、直至成为俄政坛排名前几位的头面人物的历程。他不但担任莫斯科市场长达20年时间,还成为作为普京权力基础的“统一俄罗斯党”的创始人之一。
  一个抓权,一个抓钱,当这对夫妇否认彼此在事业上的联系的时候,有几个人会相信呢?
  
  “逼宫退位”
  
  等到有普京撑腰、又坚决为俄罗斯的官僚体系输送新鲜血液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梅德韦杰夫当政时,卢日科夫这位被称为“最后一位苏联式官员”的老面孔谢幕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2010年,梅德韦杰夫亲政的第三个年头,这位年轻的总统终于将矛头指向了浑身旧官僚气息的卢日科夫。莫斯科媒体借卢日科夫因在俄罗斯大火期间滞留奥地利未及时返国而遭到梅氏抨击之机,大肆报道其当政期间的种种腐败丑闻,其妻子巴图琳娜的商业帝国自然成了千夫所指。
  最终梅氏的一纸命令摘了卢日科夫的乌纱帽。
  就在这纸命令下达4天前,法国《快报》在众人望眼欲穿之时刊发了一则报道,标题是《卢日科夫在奥地利找好退路》。报道称,巴图琳娜早就为卢日科夫和自己找好了一块藏身之所,它位于奥地利滑雪胜地基茨比厄尔,由于全球变暖,这块面临消失危险的胜地反倒游客如织,地价大涨,巴图琳娜则豪掷2500万欧元在这里购得一家星级酒店还买下一块高尔夫球场。为了取得当地政府的好感,她还解囊赞助了几次文化活动。这位女富婆早已开始在那里处理集团事务了。
  这篇文章刊发之时,正是对卢日科夫的“信息站”如火如荼的关头,深谙俄罗斯政治规律的巴图琳娜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快报》告上法庭,来反击对自己和丈夫的指责。但是,俄罗斯大火期间卢日科夫滞留奥地利不归的事实已经路人皆知,巴图琳娜的反击手段又岂能奏效?
  
  “清算”来袭
  
  俄罗斯的“清算”有自己的规律,如果没有现实需要,一般不包括“审判”或“肉体消灭”。在卢日科夫下台后,梅氏没有将他控制起来。这让两人得以迅速“逃离”俄罗斯,飞到了奥地利。
  但“活罪”难逃,按照“俄式清算”的规律来看,卢日科夫夫妇手中的政经财富将不可避免地被剥夺。卢氏权力已被夺走,剩下的就是巴图琳娜的商业帝国,此中逻辑与霍多尔科夫斯基案有着共同之处。
  在卢日科夫当政时期,巴图琳娜的商业帝国也曾数次遭遇法律诘问。比如1999年,一起涉及数十家俄公司、涉案金额达到2亿多美元的洗钱案就曾让巴图琳娜焦头烂额。但在最后关头,调查人员却无法进入她的“因泰科”集团搜集证据。原因无他,卢日科夫动用权力进行了阻挠。
  在这20年间,卢日科夫没少如此出手。一些媒体称,只要是涉及巴图琳娜及其商业帝国的案子,其材料往往在莫斯科政府那里被打上“保密”字样。
  但是如今,卢日科夫倒台了,没人再宠着“第一富婆”了。
  调查人员闯入办公室后,命令所有人停下手中工作,并不得同外界通话。随后,大搜查开始了,巴图琳娜的办公室以及会计室被搜了个底朝天。一个小时后,员工们被告知现在可以自由通话了,但搜查仍在进行,几个小时后才告终止。
  据悉,在“因泰科”遭到搜查的同时,与巴图琳娜有关的子公司、银行及其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无一幸免。甚至跟着姐姐一块暴富的巴图琳娜弟弟也难逃清算,他的公司也被控制起来。
  
  无家可归的“流放”
  
  卢日科夫夫妇首先来到奥地利,本以为凭借着巨额投资可以弄个居留权,却不料奥地利政府态度强硬。接着他们又求助与俄关系不好的拉脱维亚,同样碰壁而回。之后伦敦为他们发放了签证,夫妇俩可以同自己的两个女儿在英国会面了。但是,其中并没有在伦敦的居留权。
  如今卢日科夫夫妇这对末世巨富才真体会到了无家可归的感觉,相信手握钞票却无处投奔的日子并不好受。
  许多中国人还记得曾让许多中国商人血本无归的“切尔基佐夫”市场关闭事件。那一事件缘于市场老板伊兹马伊洛夫在土耳其的一次炫富之举。为了给自己新开办的酒店剪彩,他广招贵客,炫尽豪富,终惹得俄总理普京冲冠一怒,“切尔基佐夫”一朝被关。
  普京最看不得富豪们将资本投到国外,谁又能说在如今俄欧关系转暖的背景下,卢日科夫无处落脚的背后没有莫斯科的意志存在呢?
  俄罗斯政治的许多传统与规矩,都是不同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立下来并得到延续与遵守的。法律专业出身的普京在2008年选择遵守宪法而不是“恋栈”继续第三任期,为俄联邦后面的总统树立了一个宝贵的标杆,但其任内对霍多尔科夫斯基等寡头的严厉“清算”,则也为后人留下一个难以评价的先例,而类似霍多尔科夫斯基以及卢日科夫这样的先例毫无疑问将重复上演。
  “清算”是不成熟民主的痼疾,终究没法指望继承苏联政治遗产的俄罗斯轻易将其摆脱。俄民主的成熟依靠的将是制度的逐步建设,无论是普京还是梅德韦杰夫都肩负着这样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