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火葬场 火葬场

  两千多年前,那位释迦族的王子,看到了人类生老病死的永恒宿命,踏上了修行的旅程。在一棵菩提树下,他终于大彻大悟;横卧在娑罗双树间的床上,佛陀经历了涅?。   如今人们的死亡,已经逐渐远离了自然,绝大多数是在家、医院、火葬场这类建筑中完成。说到建筑,人们又总想到它赋予人生的便利,增加存在的快感,却很少想到它与死的关联。
  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的入围奖获得者――香港钻石山火葬场,是少见的与死亡有关的建筑。
  很多人会疑惑,对于一个由灵堂、焚化炉组成的火葬场,它的设计,本着怎样人性的思路,又有怎样的独特巧妙之处,让它当之无愧地得到这一奖项? 2010年12月,我曾与大奖评委实地考察过,可以说,在同类建筑中,设计师做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它成为国内少有的较好的设计案例。
  钻石山火葬场位于香港新界。到达时,天气晴好,整个建筑安静地铺在山坡上,素雅的清水混凝土外表,让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不突兀、不乖张。不留心,你或许会认为这是一个运动场或低矮的厂房,只有建筑南端的烟囱提醒你,这是火葬场。整座建筑物犹如一艘拥有雕塑般烟囱的远洋船舶,送别离世者。
  从远处观察,钻石山火葬场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能明显看到其在功能上分为两个区域:露天平台上的灵堂及荷花池,地下是亲友上下车的地点和其他机电设施。
  设计师将人们的主要活动区域限定在建筑上层。灵车抵达火葬场后,灵柩从两侧进入上层空间,亲友则要从入口处进入,经过一个圆形空间后沿楼梯走上平台。火葬场入口的这个圆形空间,天圆地方的观念清晰呈现――外围是圆的空间,中间是方的小花园。该空间亦由清水混凝土构成,墙体上长满绿色的植物,站在中心小小花坛的附近,能感受到这个并不宏伟的空间带来的强烈的仪式感。
  从右侧上行楼梯可抵达露天平台,灵堂和平台花园沿中轴对称布局。露天平台有4个荷花池。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助降低露天位置的温度,另一方面还营造出“禅”的东方味道,让亲友的悲痛心情得以纾缓,并可在一个接近大自然的空间寻求思想及平静。
  穿过荷花池,穿过走廊,抵达瞻仰遗容及举行送别仪式的灵堂。灵堂空间是该建筑的一大亮点,外墙主要以暖色的吸音木板建造,部分天花及墙壁铺上透明玻璃。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引入自然光,驱走死气沉沉的气氛,营造出祥和的氛围;另一方面,亲友在悼念逝者的同时,亦可望向外面的天空及攀藤植物,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尊重人们不同的宗教信仰,礼堂内部设计极为简单,基本没有宗教倾向的陈设,以确保任何一种宗教的遗体告别仪式都可以在这里举行。
  离开礼堂后的人流控制也是该建筑的一大亮点。悼念仪式中经过的路径,其设计目的主要是给送别的亲友一个安详及静思的环境。
  设计上千篇一律的火葬场,遗体告别后,逝者的家属走出礼堂相遇时,通常会乱作一团,一旦有人哭天抢地,伤痛便很容易感染其他人,令现场弥漫悲情的气氛。在钻石山火葬场,建筑师特别在走廊设计上花心思,亲属离开礼堂后,墙壁上爬满绿植的走廊将他们引往露天平台,不会与其他不相识的人相遇,从而避免情绪交互感染。
  亲属踏出火葬场前,会途经一个种满花草的后园,作为与现实世界的缓冲区,它能让逝者亲属逐渐平复心情,让生活继续。设计者的希望是,亲属走出火葬场后,能为丧礼画上完美的句号。
  此外,钻石山火葬场的可持续性设计元素体现明显,如灵堂屋顶的绿化天台,有助于降低屋顶表面温度和灵堂的空调负荷。
  反观大陆的火葬场,它们都没特别照顾到纾缓哀伤的功能,此前到过火葬场的人一定会觉得那里是一个噩梦:现场空气污浊,人群乱成一团,悲伤与混乱交织。
  新的钻石山火葬场,通过简单的设计、朴实的建筑语言,提供了平静、祥和及庄严的环境和空间氛围,让亲友以平和的心境面对逝者,并在悲痛中沉思生与死之意义。中国建筑传媒奖评委会认为,其平衡、平实、平静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对人性的充分尊重等设计特点值得褒扬,同时对大陆同类建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