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水平决定孩子人生质量


  家庭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并成为有广阔社会需求的教育事业和产业,其功效是为每一个家庭成员认知家庭、构建幸福家庭生活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其内涵包括亲职教育(如何做好父母与长辈)、子职教育(如何做好孩子与晚辈)、婚姻教育、伦理教育、家政教育、家庭资源建设,等等。
  具备相同文凭与学校经历的一群人为何若干年后在社会上表现差异巨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与家庭教育,“家文化”差异巨大。在信息化的时代与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的今天,“一言堂”式的家庭教育已无力全面规范孩子的所有行为。一个没有学习动力的家长,一个室无书香的家庭,几乎难以引导孩子的正确成长。所以说,没有家长与孩子同步提高的家庭文化活动注定是低效的,作为针对为人父母者及其长辈的亲职教育(家长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各种职能中最为重要的职能,这个职能的高低决定了后代的发展水平和家族的生命质量。“家文化”建设正是有效的亲职教育、亲子共成长的基础工程。
  今年初,我为齐齐哈尔市王连科老先生一本名为《要让孩子好,家长先做对》的书作序。王老八十年人生的感悟与经验,四个子女的成长、成才之路,读后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跃然我面前:人生的幸福指数以家庭建设质量与社会尊崇度为标尺来衡量。一个夫妻关系恶化、亲子关系对立的人,既使位高财巨也难言是幸福的人生。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多变或短暂的,但一个人的家庭角色是终生的。生儿育女后,一个人就要承担起子女成长的养、育之责。把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后代的社会化水平,与长辈的教育准备密切相关。纵观古今,一个家族后代的生命质量决定了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和产业的可持续。孩子的发展是一个人人生质量的具体体现。我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既是中国国际形象与实力提升的30年,也是中国家庭走向富裕和多元化的30年。这个变化使很多家长为追求财富与社会地位而奔波,为了票子误了孩子。许多先富甚至巨富的家庭,因子女疏于管教而难承家业,有的甚至出了一批骄奢淫逸的不肖子孙。家庭问题不仅是家族的问题,更是民族的问题、国家的问题。好家长既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和管理者,更是优化家庭成员与子女成长的研究者。
  中国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男外女内,似乎成为一种生活形态与生产模式。但把养、育混为一体,把教育孩子也归为女性的责任,男性疏于孩子管教,这是一个民族的积习和陋习。父亲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与情商素质影响巨大,孩子在成长中如果缺乏父性元素,其人生必定缺少无以弥补的精神动力与人生智慧。我曾访问过以色列,犹太教典上有这样的训诫:父亲是上帝送给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对孩子教育失职的父亲会受到上帝的惩罚。犹太人失去家园二千余年,所到之地多受歧视甚至迫害,公共教育设施大多不向它们开放。但犹太人重视家庭教育,男性承担主要教育子女之责。这个民族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愈发强大,今天成了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全世界的犹太人千余万,占世界总人口约0.25%,但却拿走了近1/4的诺贝尔各类奖项。犹太人成为智慧与财富的代名词。如前所言,成功的男性也应该是一个引导子女成人、成才并走向成功的好父亲。
  检验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质量标准,民间有一句话概括了: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古时以父为家中之尊,以此表父母双亲之义。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两了两代人的质量互动。家风优良、教子有术的家庭和家族实际上分享着世代优秀子孙成功带来的荣光。这一点,大儒曾国藩看得尤其透彻。他说过为官之家多凡不过一代,为商之家富不过三代,耕读人家世世代代。注重家族后代生命质量的打造才是家庭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曾国藩对后人留有立身处世的四句遗嘱,成为教子的精华,曾家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