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阅读答案】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答案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6.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 24.6.C

7.D

8.A

[解析] 24.6.A项中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属于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中说“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由此可知“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并不等于“教育内容”,“艺术的作用”也并不等于“教育的目的”。B 项中的“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内容除了诗书礼乐之外,还有其他东西,如茶等。D项中说“正是由于礼乐……所以二者成为……两大柱石”,而原文第二段说“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说明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7. “只有……才……”的说法太绝对。

8. 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错。如画家和书法家对书画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就不是“乐”。C项,“由此导致”一词的因果关系错,且“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也错。原文最后一段中说“……‘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说明中国文化精神中不是“没有‘悲剧精神’”。D项,“西洋艺术”与“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错。属无中生有。原文只对比了“悲剧精神”,而不是“中西方艺术”。

25.(2014湖南,12-14,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

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式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

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

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大通人”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常识教育水平高,则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12.本文以________为比照,主要从________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常识教育加以辨析阐释。(4分)

13.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

B.常识教育关涉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等问题。

C.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

D.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业教育虽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

B.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

C.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

D.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

[答案] 25.12.专业化教育 命意

13.C 原文为“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选项去掉了“基本常识”,扩大了适用范围,不符合文意。

14.D 从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出,“小通人”之学是针对“大通人”之学而言的,“大通人”之学即指“通儒硕学”,“小通人”之学就是指文章提到的“通人之学”。

[解析] 25.12.本文说的主要对象是“常识教育”,采用了对比手法,用来比照的就是文中提到的另一种教育,即“专业化教育”,故第一空应填“专业化教育”;第二空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的认识。第三段开头的“另外”一词引出下文“知识”层面的对照,故前两段是第一层面的对照,在第二段的开头有“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可见这里比照的是“命意”层面,“命意”即“含意”,此处指的是两种教育的功用或目的。

13. 原文为“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选项去掉了“基本常识”,扩大了适用范围,不符合文意。

14. 从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出,“小通人”之学是针对“大通人”之学而言的,“大通人”之学即指“通儒硕学”,“小通人”之学就是指文章提到的“通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