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摘 要:从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的原则出发,提出行业和业态细分前提下的补缺战略是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前提,校企融合是关键,并指出1+0.5+1+0.5工学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竞赛结合、就业与创业教育结合,是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三大路径。
  关键词: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3302
  1 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的原则
  1.1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人才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其成长过程实质就是其社会实践过程。尹蔚民部长指出,人才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首先,人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次人才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开发自身能力。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连锁专业要培养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遵循该规律,在课程结构和课时分配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机制,实现学生做与学的统一。
  1.2 尊重人才体验式学习规律
  体验式教学萌芽于20世纪初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西储大学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戴维.库伯率先提出了完整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实践中和实践后的反思,通过反思把当下的学习同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联系在一起。没有实践体验就没有反思的基础,没有反思就没有实践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的行为始终遵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趋势。体验式学习理论既可应用于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也可扩大应用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
  1.3 强调高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
  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形式,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区域内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不同地区资源状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培养人才。为了防止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高职院校首先要对区域内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区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期望,了解已毕业高职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前提
  不少高职院校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几乎面向全行业和全领域,课程设置涵盖了物流、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以及财务会计等绝大部分管理类课程,学生什么都学但都不精,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行业和业态细分有利于高职院校集中资源优势,推进校企深纵化合作,实现人才的精准培养。就目前而言,连锁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学生就业压力小,人才培养定位没必要求多求全;着眼于未来,随着连锁行业发展的趋稳和高职办学竞争的加剧,只有在做好行业和业态细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界定连锁专业就业面向的岗位,从而打造出连锁专业的特色。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业态意味着连锁企业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不同的经营模式,也就意味着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有所不同。就门店层面而言,以便利店业态为代表的小型门店岗位设置比较简单,通常由店长、副店长、营业员等几个岗位构成。而综合超市、百货店等大中型门店,则专门设置了采购、招商、人力资源、财务、物流等职能部门。以自营模式为主和以品牌联营模式为主的连锁企业门店营运岗位设置也存在较大差异,以自营模式为主的连锁企业从品牌选择、品类配置、商品陈列、商品促销、营业员招聘和薪酬制定等一系列工作,都设置了相应岗位。而采用联营模式为主的连锁企业则上述大部分工作由联营方完成,连锁企业主要负责经营场所装修与布局、招商规划、门店促销以及联营方管理等事宜。即便是同一种岗位但业态不同,员工任职条件也有较大不同,比如便利店和综超门店的店长就不能相提并论。
  同时,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高职院校还应该统筹考虑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以补缺战略为指导,把控好本专业面向就业岗位群的宽度,着重在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度上做文章,以避免不同专业面向岗位群产生重复,浪费教育资源。
  3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连锁专业校企合作经历了松散型的校企合作和集中型的校企合作两个阶段,并逐渐向融合型校企合作迈进。在松散型合作中,高职院校的合作企业多,与同一家连锁企业合作的高职院校也不少。双方合作停留在浅表层,难以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在集中型校企合作阶段,高职院校主要以“订单班”的形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企业就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材建设等各环节支持学校办学。但集中型校企合作模式以某个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中心,合作越紧密,越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固化学生的行为模式,影响学生未来的再择业。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高级形态。在该模式下企业将成为办学主体、并投入切实的办学资源,共同完成对“职业人”而不仅仅是“企业人”的培养使命,最终也得以享受办学收益。找准企业的利益诉求点,是实现校企融合的关键。对于高职连锁专业来说,可以高校内部的市场和人才两大资源为依托,联手合作企业开设实训门店,校企双方共建共管。企业可以借此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营业额,当然也可以提前抢占人才资源。学校则可以缓释因独立投资开设实训超市在资金以及经营等方面的压力,实现实训门店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校还可以全面实现连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内容岗位化”、“过程体验化”和“环境职业化”,提升育人效果;学校还可以给教师创造教学与实战兼顾的锻炼机会,提高师资水平。校企双方转变观念,是实现校企融合的保证。学校要理解企业的盈利诉求,要尽量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管理门店,还要注意维护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也要让渡一部分商业利益,把培养人才视为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理解,才能平衡好人才培养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学校要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联手,因为有实力的企业才有财力承担社会责任,师生才能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管理和技术。高职院校还要结合校内市场状况,选择业态规模恰当、品牌定位吻合的企业合作,从而确保实训门店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之,校企融合是一种主体多元、价值诉求多向、关系交错复杂的合作方式。2014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参与办学的企业将以政府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这将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办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