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明家“侮辱”了中国还是百度? 英国发明家

  一位英国发明家对中国人的怀疑,真的刺痛了中国人吗?      1908年首台真空吸尘器诞生,尽管将全球的家庭主妇从清洁工作中解放,但她们还是一再为定期为吸尘器更换集尘袋而烦恼。近百年后,一位叫詹姆斯?戴森的英国发明家为全球的妇女解决了这一难题,因为他成功发明了不需要集尘袋的双气旋吸尘器。
  这一发明不仅让他在英国倍受敬仰,而且藉此进入英国最富裕企业家之列,还接受了女王的册封。但3月27日,这位发明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人。
  他在《泰晤士报》刊文,要英国人警惕中国留学生,在他看来,很多“中国间谍们”正在“窥探”和“洗劫”着英国科研机构以及各大学府的技术和科研成果。
  “中国研究生正偷偷将从英国大学里接触到的科研成果带回中国。根据已掌握的证据,已知晓的很多可怕案例。中国学生甚至在电脑中设置木马漏洞,以便回国后这些信息能继续传输回中国。”他“言之凿凿”地写道。
  戴森怀疑,英国著名大学近年来大量来自中国的学生中,不少背后是有“背景”的。中国方面完全可以花点钱,就安排人员到这些大学学习,并将非常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带回中国。
  此文刊发后,英国舆论哗然。一些英国媒体也随之宣称:一些英国大学已经发现不少类似的窃密事件,只是没有对外曝光。英国大学也建议英国学者在前往中国或是其他“风险国家”时,不要携带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以避免这些设备在当地被植入木马软件。
  在舆论嘈杂之下,留学英伦的中国学生面临着尴尬的信用危机。
  事实上,中国学者和学生在很多欧洲国家早已被冠以“间谍”之名,德国《明镜》更是以“黄色间谍”来暗示“黄祸”。
  尽管无法断言不存在中国学生窃取科技情报的行为,发明家戴森也无确切证据将整个游学英伦的中国人群体推上“被告席”。发明家为何如此刻薄呢?如果稍加了解他的成功历程,或许能有所感悟。
  戴森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后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家具设计。走出校门后,出自他手的设计都得了奖。由此,他开始踏上了发明人、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31岁时,戴森已经结婚,并育有3个子女。居住在乡下,戴森一家有一台老旧的吸尘器,总是因为污垢堵塞集尘袋后开始“罢工”。戴森发现了日后的人生目标,并开始着手修理和改良吸尘器。
  在随后5年的漫长日子里,戴森深陷在“苦海”中。他甚至借了高息银行贷款,依靠妻子微薄的收入坚持研究,在琢磨和实验了5127个方案和模型后,戴森终于成功了。
  后来媒体采访他,问在他发明的痛苦5年中,有没有想过放弃?戴森淡然道:“我年轻时在学校读书,唯独喜欢长跑,常常一个人一口气跑10英里。并不是我身体好,而是我有决心、有坚持。”
  从投入无数时间和金钱的创新中,戴森终于得到了回报。改良后的吸尘器因为其便捷性最终热销全球。长期称霸美国吸尘器市场的老牌胡佛公司也逐渐败在戴森手下,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胡佛公司也试图模仿,推出了自己的旋风吸尘器。
  愤怒的戴森将胡佛公司告上了法庭,来捍卫自己的“果实”。早在1986年,他就在美国为自己的新型吸尘器注册了专利。在注重知识产权的美国,戴森轻易地打败了胡佛公司,并获得了500万美元的赔偿。
  毕生都在不懈进行发明和创造,并且大力鼓励青年参与其中的戴森,显然无法坐视“剽窃者”能不受惩罚地轻松剽窃他人的成果。如果不为“剽窃行为”付出代价的话,那么在“逆淘汰”下,谁还会愿意为发明、创造花费无数心血和金钱?
  从这点来看,戴森对“中国间谍们”的焦虑显然不无道理。他还担心中国在窃取英国科技成果后,成为可怕的竞争对手。但对此,真正聪明的人却晓得:对于一个习惯于剽窃他人成果的国家而言,根本不会生长出什么“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