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_务实面对两岸交流才是民众之福

  高雄市长陈菊的主要幕僚,同时担任该市文化局长的史哲日前到上海进行文创产业之旅;台南市与厦门市联手合办“两岸甜蜜季”,台南市送出不少伴手礼给厦门市新婚夫妇,并希望他们能够到台南市观光体验;而前一阵子,包括屏东县长、宜兰县长等民进党籍地方领导,都到过大陆营销台湾的农特产品。
  近来台湾高雄市和台南市的一些举动显示,民进党“执政”的县市,近年来对于两岸交流热络的程度逐渐高涨。民进党将这些交流定位为正常的经贸文化或文创交流。民进党地方领导愿意展开两岸交流,展现他们务实的一面,这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不过,民进党地方领导每当被问及两岸交流的事情,就不由自主地显得很尴尬,有时回答得还很“害羞”,说一句吞两句,这种景象的出现,或许是由于民进党内主流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制约力。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民进党地方领导开展上述一系列的两岸交流,也显现出这些地方领导人正在努力突破民进党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
  民进党目前“执政”的县市,大多为农业区。农业区的经济命脉主要靠农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作为地方领导人,当然有责任和义务帮农民扩展销路,而大陆是重要市场之一,更应该有计划地将其纳入地方农特产品营销规划之中。从扩展市场的角度出发,将大陆当作主要市场之一,就不应囿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延误或错失地方农特产品营销的时机,从而影响农民的生计。
  随着这近lO多年的发展,大陆沿海已经创造了一些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都市群,北从北京、天津,中经青岛、上海、杭州,南至广州、香港、澳门,这条都市带,汇集了全球的资本和市场,而现在台湾有五市,其中高雄、台南两市,由民进党“执政”。台湾的五市虽然由不同政党“执政”,他们之间就算由于政党差异存在竞争,但也必须站在台湾的立场,进行合作,让五市成为一个都市群带,进而带动台湾都市化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个都市群不能自限于台湾内部,必须走出去,和全球重要的都市群连结起来。重要的是,五市必须能够连结大陆沿海都市群带。基于这个现实的原因,五市必须和大陆沿海城市交流。这是一个趋势,不管是蓝或是绿,任谁都挡不住。
  希望民进党地方领导能够继续勇于突破民进党内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务实地面对两岸交流,甚至能够带动民进党意识形态的改变,这样一来,才是台湾民众之福。
  
  两岸关系的热门用词:“共同”
  
  “共同”一词,久来是两岸关系的惯用词,且近来更加被强调引用,显得相当热门。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七一”党庆演讲时,就两岸关系说,“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随后国台办主任王毅访问美国时,提出了两岸的“三个共同”,即共同享有、共同维护、共同开创。
  这股“共同”之风,也已吹进大陆地方区域。其中最有名的引用实例,就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之中,平潭岛综合实验区对台所提出的“五个共同”,分别是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共同受惠。
  而台当局在两岸政策方面,也习于使用同一个名词。例如马英九在演讲时,即提出了“两岸共同改写历史”的愿望。在这之前,台湾行政部门相关文件中则常见“共同搁置争议”、“共同创造双赢成果”、“共同打击犯罪”等等表述,可谓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共同”是当前两岸正在努力追求的互动关系样态,也可以说是双方之间的一种“公约数”。但是,这种境界究竟如何达到一致呢?坦白说,两岸双方对此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尚未能形成一套固定的行事准则。
  两岸如要早日实现“共同”的目标,最好的方法是针对重大事件,进行“实战演练”,如此就很快能形成一套“共同”的游戏规则。眼前就有一件大事,颇值得两岸共同去应对,就是欧美主权债信危机所引发的新一波国际金融风暴。
  因受金融风暴影响,当前国际股市、国际货币情势动荡不安,以致今年下半年的国际经济景气可能会疲弱不堪,而对两岸经济都造成明显的冲击。对此,两岸应加强彼此经济合作的意向,尽快采取实质的合作措施,例如大陆扩大开放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内销市场、台湾协助大陆进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两岸共同研发高科技产品等。这类的举掊,包含着两岸互补互助的成分,是最典型的“共同”。双方也可借此充分体会出“共同”的真义,及其落实执行的方法。
  即将举行的第7次“陈江会”,应该就两岸如何共同面对新一波国际金融风暴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并形成一系列的具体对策。这样不但能鼓舞双方的经济产业体系,且可望对国际经济圈带来若干的“安定”作用。换言之,借由两岸的共同对策,不但使双方都减轻了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并且还能激励国际经济体系,这才是“两岸共同”的最高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两岸“共同”缔造的一系列成果,离真正的“共同”境界都还有一段距离。如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文本里,仅是多方强调“合作”,并未凸显“共同”。尤其,相关的“早期收获清单”安排,大陆对台湾大幅“让利”,其更难以看到“共同”的影子。所以,目前正在进行的ECFA后续谈判,进展并不顺畅,因为两岸双方并未藉ECFA建立“共同”的机制。
  但愿今后两岸双方能多多去体会“共同”的真正意涵。其实要达到一致这个境界也不难,首先要在心态上多为对方着想,其次是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掏出来,以试图和对方作最有效的配套。再者是碰到大问题时,优先考虑和对方携手合作面对。就是这么简单。反之,若是彼此都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还要私藏自己的好东西,不轻易拿出来共享,那就只是普通朋友的关系。两岸双方既然都讲了很多的“共同”,那就要真正放开心胸,去做一些利害相共的大事。无论如何,不能让两岸双方讲惯了的“共同”一词,变成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
  
  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必定倒退!
  
  8月23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发表“十年政纲”中的两岸经贸篇,在回答记者“九二共识”问题时,她说:“因此如果它(“九二共识”)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就没有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的问题。”可见蔡主席认为“九二共识”不存在。
  不禁想问蔡主席,“九二共识”若不存在,两岸何来协商基础?怎么有可能在1993年于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九二共识”若不存在,两岸协商的基础是什么?
  有关“九二共识”存在的事实,在海基会有传真文件可考。1992年,海协、海基两会相互致函,“对一个中国的内容,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下,1993年4月27日,两岸两会在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签署四项协议。“九二共识”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将两岸关系最敏感的政治争议搁置,让两岸能就彼此互利双赢的部分进行协商,解决两岸交流所衍生的相关问题,并为两岸擘画未来合作前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陈水扁执政时期,由于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没有协商基础,两岸海协、海基两会的协商中断,许多攸关台湾民众福祉、企业经营效率之事,如两岸海空直航、大陆游客赴台观光等事项都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在两岸没有协商基础的情况下,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关系呈现紧张态势,台海局势非常不稳定。连台湾赖以生存的经济发展,在2001年至2007年民进党执政时期平均经济成长率仅4.2%,居亚洲四小龙及亚洲之末。
  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之所以能恢复两岸两会的制度性仂1商,至今举行过6次会谈,签署15项协议与陆资赴台一项共识,为台海开创和平稳定的关系,就是因为有“九二共识”作为两岸互信协商的基础。
  “九二共识”存在的事实明确,其促成两岸协商的功能显著,但蔡主席至今仍不承认有“九二共识”,又提不出更好的协商基础,甚至有民进党人士认为“九二共识”是“卖台”,在没有与大陆协商的基础下,蔡主席未来如何与大陆展开协商?民进党如何维系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
  要维持两岸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搁置争议,避免因政治争议扩大而造成冲突,而“九二共识”是目前搁置两岸争议的最有效方法,是两岸互信以及恢复协商的根基,也是两岸建立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的前提,更是两岸能否合作发展的关键因素。
  既然蔡主席认为“九二共识”不存在,就请蔡主席发挥智慧,提出更好的两岸协商基础,不要一味否定“九二共识”,却又提不出良策,如此只会造成两岸关系的大倒退。希望蔡主席了解“九二共识”是两岸协商、建立两岸经贸交流秩序的基础,尽早承认“九二共识”,让“九二共识”能持续为两岸搁置争议,务实协商,解决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问题,开创两岸经贸合作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8月24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