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散文

初中课文散文篇一:初中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散文阅读

一、散文定义:

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应试中出现的散文是指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而又十分注(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初中课文散文)意文情并茂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作者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这里,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分类

1、记叙性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

2、抒情性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3、议论性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她的说理往往借助市里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书法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不同于议论文。表达方式以

抒情、议论为主。

三、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作用:①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或A的??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B的??的特征。②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植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某一事物为陪衬来突出需要描写事物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衬托(反衬)出??的??特征

3、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4、托物言志(针对文章整体而言):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对比:

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

心思想。对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

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7、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是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

更为简洁精练。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手法结合运用,可以是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8、伏笔和铺垫

作用: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严丝合缝。

9、联想: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

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照应。

作用:写??,与前文相照应,反复的抒发了??的情感,增加情

感深度。

四、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等各方面。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

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作用: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直接抒情:再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字里行间

初中课文散文篇二:初中语文散文语言

散文阅读复习之语言赏析

应对策略:所谓“语言赏析”,就是让你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

因此,在做语言赏析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然后思考它的内容(意思含义)是什么?最后分析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考虑清楚了,答起题来就会有的放矢。

解题方法:形式+内容+作用(效果)

形式包括词语的特色、句子的修辞、句式运用、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

内容就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

作用是指这个句子(这段话)对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

基本题型1:揣摩具体词语妙用。

请说说句中划线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2分)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老王》

参考答案:“镶嵌”一词准确形象生动,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1分)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酸和同情。(1分)

基本题型2:品评修辞手法。

课文回望:

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下面句子。(3分)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仓,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紫藤萝瀑布》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紫藤萝花开时的状态,(1分)表现了它的生机勃勃和美好可爱,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1分)

答题技巧

题型2:品评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

——09年安徽中考题《枫叶礼赞》

答题思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2分)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2分)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2分)

基本题型3:关注句式特点。

课文回望:

品评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亲爱的爸爸妈妈》

参考答案:四个短语,四个句号。两字一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1分)不仅描写了阴暗的天气,更是渲染了无限悲哀的氛围(1分)。透露了作者内心中沉重的心情(1分)。

1、指明运用句式特点。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疑问句,反问句等,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2、说清具体表达效果及作用。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感叹句——便于抒情;抒情强烈。

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

排比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

对偶句——铿锵凝练,整齐美观;

重复句——反复强调,余韵悠然;

长短句——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真题再现:

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uc1分)

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09年芜湖市中考题

答题思路:从句式特点、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

这几句话句式骈散交替,整齐而又有变化(1分),突出了屋瓦的功效。(1分)语句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语言别致,雅俗共赏。(1分)

题型4:把握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答题模式:

运用了??的描写(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变化题型1:

基本题型2之最新变化

——品析可否增删词句和改换表达

课文回望:

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删去,好吗?为什么?(4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了,嫩嫩地,绿绿地。

——《春》

参考答案:

不好。(1分)原句中的“偷偷地”带有拟人色彩,(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草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1分)。删去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1分)。

答题思路及规范模式:

1、进行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替换、调换或删掉的;

2、分析词句含义,以及用原词(句)时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3、分析省略或换词(句)后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4、下结论,因此,原词(句)使用恰当,不能省略(调换)。

真题再现:

如果把本文的结尾改换成下面一句话,好不好?为什么?(5分)

原句: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利刃,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改句: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2010年安徽《乌兰巴统草原上的九匹马》

参考答案:不好(1分)。因为原句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1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获得一把利刃的愿望,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怒之情(2分)。而改换后的句子则大大削弱了这种表达效果(1分)。

变化题型2:

——赏析语言片段和品评语言特点。

常见出题类型:

1、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2、品评整篇文章语言特点和风格。

赏析喜欢语句的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从以下几点答题: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句,因为它??。

品评文章语言特点风格的对策:

答题思路:

1、先指出散文的语言特色。

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2、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

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句)中??(简要分析)。

方法小结

1、赏析语言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

②句式——骈散结合、长短相间,特殊句式等。

③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④词语——色彩词、动作词、形容词、叠音词等。

2、以“改、删、换”的形式来提问时,答题时不要忽视“前加”和“后缀”。(判断的结论)

3、自选角度赏析的题目,要选易避难,选典型避模糊。

各种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把??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表达得更有气魄。

引用: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

夸张: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大、小、高、低等)

反语: 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反复:强调“??”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设问:提醒人们对“??”内容的思考,或者突出强调“??”内容。

顶针、互文:整齐美、回环美、音乐美。

1、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提示:注意动作细节和关键词

(2)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提示:注意修辞和表达效果

(3)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提示:注意修辞和句式特点

2、根据你的理解,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那女孩儿站在上面跳来跳去,那个沉重的玩具,此刻竟显得很轻巧,富有灵性。她嘴里数着:1、2、3、4??羊角辫也随着颤动。我忽然觉得,那不仅是一个女孩儿在跳,沉重的铜和铁也似乎跳跃起来,并且快乐。

提示:注意细节描写和修辞

(2):像铅块一样积压在我心中的烦闷倏然消失,春天的节奏一下子和上了我的心跳。

提示:注意修辞和表达效果

(3):孩子是不太注意春天的,但每一个快乐的孩子都是春天的使者。

提示:注意修辞和表达效果

3、试分析划线句子(1)中的“悄然而至,倏而远逝”表达效果。

(1)窗外下起细雨,沙沙有声,那雨声悄然而至,又倏而远逝。

提示:注意词语妙用和修辞手法

4、划线句子(2)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2)静,肯定不是万马齐喑般的沉闷气味;静,或许如万籁俱寂那样大有深意吧;静,也不单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样飘渺;静,是有声无声分不清那样的真实吧!

提示:注意句式和修辞手法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提示:综合题型,注意答题模式

初中课文散文篇三:初中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仰望母亲

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 我愣愣地看着母亲。

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

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

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

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 心思,早巳不在洗衣了。

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母亲早巳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陷身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

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氧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

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 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

(2) 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 ..

2、“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仔细阅读2-8段,请写出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摘录其中的一条,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示例:材料: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话。

分析:运用这一材料,写出了作者与史铁生作品的情感共鸣,表现了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5、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仰望母亲”作为标题?

我怕你们急于求成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开始人生新的旅程的时候,我想与你们分享这个真实的故事。

小时候,我家有一棵杏树,农历三月,杏花开了,我就会跑去看,有时会睡在杏树底下,仰望蓝蓝的天空,等待着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因为杏是我重要的口粮。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迫不及待地摘下来吃。你们知道,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很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开始发黄了,但我们家杏树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尽管我家的杏个头较大,但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为此,我曾几次向父亲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树。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在我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可能与我们家的杏树朝夕相对。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从西安回到家乡。我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上来一大盘杏,她知道我爱吃杏,又听说城里没有杏树。这杏又大又甜,真是好吃,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杏。我问妈妈:“这是哪家的杏,这么好吃?”妈妈说:“就是咱自家的杏啊!”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我们家的杏比别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吃过熟

透了的杏,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同学们,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们: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如小孩,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杏如万物,长在向阳地的开花早,长在背阴地的结果迟;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

作为上进的学生,我不担心你们没有远大抱负,但很担心你们急于求成!生活是需要耐心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不要采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成熟是自觉自悟。只要你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

1、同样是吃自家的杏,“我”小时候与长大后尝到的味道为什么不同?

2、作者讲述吃杏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划线句。

4、依据选文从语言、内容、写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给出恰当的答案。

海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令戈壁越发地一览无余。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抑或是海,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被它骗了。都以为那是真的,奔着那好风景去。可你走它也走,越走越远,一辈子也走不到头??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和理解,会如奇迹般出现??

再看看海市,那清清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 然而海市没有罪过。海市因沙漠的气流和折光而现,海市本无意。而人,辛劳饥渴、疲于奔命的赶路人,孤身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寻求一处绿树环抱的甘泉,就成为苦难的旅程中,灵魂最后的庇护地和温柔之乡的梦。人依赖于心造的幻影,苦挨岁月,为自己的精神天国付出高昂的代价。人迷恋海市,人也没有罪过。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