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散文

民俗散文篇一:民俗底蕴类作文例写

薄暮依旧炒米香

——民俗底蕴类作文例写

半部堂的个人空间 / 龙城博客

江苏高考作文风向标因受阅卷组影响,近几年摇摆不定。文化作文九大底蕴类型在高考上的待遇完全不同:历史底蕴疯狂被压,特别是历史人物类。而民俗底蕴则疯狂走俏。从绿色生活开始,什么桂花糕、棉花糖、皮影戏、粗布衫等等,从饮食到衣着、从民间小巷到乡下生活,民俗底蕴成为最香的高分。其次是情感底蕴,什么外婆类、姨婆类、父女类、母子类、乡情类等等,成为拉动江苏高考GDP分数的法宝。

第三是生活底蕴,江苏阅卷场对生活场景人景物景事景的追求倒不是很特别,一些小细节或许就能突然得到高分,也能突然被认为低幼化而遗憾。主要是内容与情感精神上缺少文化内涵,无法沟通或唤醒阅卷老师的文化共鸣。考生或指导老师不懂得用文化作文去引导学生用生活化方式呈现文化内涵,导致生活底蕴的作文,只有生活,没有底蕴,更看不到群体文化。

第四是思想底蕴,江苏阅卷场文化思辨类的作文给分通常比较高,虽然议论文或议论散文比较多,但总体能得到合理分数。

至于诗词底蕴、科学底蕴、文言底蕴,江苏阅卷场对古诗写作或诗词名句意境的运用还是比较宽容。但这类作品可遇不可求,文言底蕴亦然。

最可惜的是科学底蕴,江苏作为人文大省,科学底蕴缺失,一直让人质疑其作为教育大省的地位:我们在引导和培养怎样的学生素质? 现在欣赏民俗底蕴高分作文:

薄暮依旧炒米香

江苏一考生

夕阳笼罩下,村口一片静谧安宁。橘红色的阳光渗过茂绿枝叶间的缝隙,在天地间洇出一幅金灿灿的油画。

我又一次迈进村子,却再也辨不出曾经的痕迹。村口的老人们喃喃说道:“扎伞的老王在你走后两三年就死啦,这不,十多年光景,当年那个还吮着指头的你,现在都长成大小伙喽。岁月不饶人哩??”见我欲问,一旁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插嘴上来:“若是说来,你该还记得那炒米师傅吧,喏,再往前走两个巷口便是。” 年幼时的我,恍惚以为村里的所有都是永恒的。可岁月从没有停止她那匆匆的脚步,逝去成了不变的旋律。好在,还有这样一处值得我惦念。

走上前去,三五人群团着的,不须再辨,正是我幼时那位炒米匠。他端坐在

不知谁家砌房留下的水泥墩上,正心无二顾地边旋转边望着抓在手上、早已炭黑的葫芦形炉膛。阳光静静地覆在他的额头上。黝黑的额头上沟壑纵横,沁出的细密汗珠簇拥着,反射出迷人的金光,似一抔泥土中散落的金粉。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熔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地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热,炒米匠将筷子挑起一丝糖汁,拉伸成一条绵绵的线。火候到了,将糖汁倒入了一旁的浅铁盒,再将新制的炒米倒入,竹篾将混合好的炒米糖摊平,待冷却了用刀切成方块,便成为我童年里最恋恋不舍的美食。

“还是当年那般香呦!”我轻轻吐了一句。炒米匠这才抬头,仔细地凝望着我,愣了好一会儿方才恍然大悟。他笑盈盈地望着我:“还行还行,真没想到你居然也长成这般大了。”我笑问:“如今生意如何?要知道,当年的

我可对你崇拜得不行呦。”他似有心思般轻轻一叹:“曾经,我们也以为这手艺会传下去。这才十多年时间,哎??光阴过得真快呀。”

我品出他心中的一丝不舍,悄悄离开,心中萦绕着些许困惑。回头望去,炒米匠和他的活计儿沉浸在薄暮里。

薄暮依旧,炒米香。吆喝声渐渐地,渐渐地,寂了下去。

民俗底蕴类文化作文写作模板:

开头:景物描写,一定要诗意。建议阅读文化作文专著《意境写作技法》过渡:融入自我,写成自我亲历类,情感基

民俗散文

调可伤感,可怀旧,可欣喜。中间:具体描写民俗饮食或服饰或生活的详情,注意多种描写融合,特别是细节上一定要文学化,以避免低幼化。

结尾:照应开头,景物变化。

注意事项:通常是人物置身于某个场景,所以多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渗透以展示文学修养很重要。

应考指南:寻找更多大家熟悉的民俗文化,比如修鞋匠、王老八、酒米糖、汤圆、民俗服饰、民间红白之事等等,运用这个模板一套,阅卷组就龙颜大悦了。其实是他们不懂考试作文,文化视野窄化所致。

速成:针对实在没有写作兴趣的同学,建议速成,即寻找非主流报刊上发表的民俗文化类叙事散文或小小说,摘取其核心部分进行修改润色,完成主体部分的积累。然后根据每次平时训练或考试题目,将主体部分与不同开头结尾组合,以导向试题主旨,完成文章组合。将3-5个这样的核心素材,反复套用,则可应对所有高考试题。

民俗散文篇二:民俗论文

民俗文化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瑰宝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文化瑰宝。本论文基于一份有关民俗文化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知晓程

度以及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试图从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寻求切实可行的有关民俗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问卷调查 民俗文化 教学策略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又是所有基础学科中最富人文性的

学科,她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所以语文老师得充分挖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并以此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民俗文化教育有明确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应用?拓展)中明确要求:“增强

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 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课程标准中所述的优秀文化遗产、多元文化中就包括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是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提高学生认为素养的最好素材。因此,充分挖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积极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完全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二、高中生民俗文化底蕴亟待增强

《中国新闻周刊》于 2004 年 5 月 3 日做了一个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

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大学生,其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普遍感到陌生,对民俗文化知识更是不甚了解。那么中学生对民俗文化又了解多少?对民俗文化又是一个怎样的态度?为了了解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知

晓程度以及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笔者拟定了一份有关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与态度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详见附录)。

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知晓程度以及对待民俗文

化的态度,并试图从学生对问卷试题的回答情况中找出主要矛盾,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以下表格为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备注:表格中的“--”表示此题没有该选项)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接受调查的大部分高二年级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民俗文化印象较好,知晓有关节日的常见传统习俗;还有部分学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不是很熟悉,更不清楚有关民俗节日的相关习俗,但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一些节日及相关习俗的来历基本不甚了解,大多是口耳相传,人云亦云。由此可见,高中生对民俗文化知之但不甚解,他们的民俗文化底蕴亟待增强。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对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能达到如数家珍的程度,那么我们的优秀民俗文化就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份问卷调查结果也有可喜的发现,即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习得有一定的期许,这为教师很好地挖掘利用教材的民俗文化来提升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老师做好这项工作的自信心。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涉及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岁时节令民俗和人生仪礼民俗等各个方面。除了有些课文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如:《祝福》中捐门槛为阴界赎罪的迷信观念、封建礼教思想对祥林嫂的吞噬以及“祝福”这一江浙过年习俗、《鸿门宴》的座次折射出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格以及他们最终的不同命运结局、《边城》整部小说以端午节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等。还有些篇目专门介绍了民俗文化,如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景泰蓝这一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流程。而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整篇介绍民俗文化内容的文章更是异彩纷呈,同时也体现了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拓展的特征。如: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习惯;金曾豪《家里的灶头》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侧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描写中穿插民俗民风的介绍,充满生活气息;王振忠的《老房子》给我们介绍了徽州一带的皖南古民居,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

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它伴随明清时期徽商演绎出“无徽不成镇”的传奇,成为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一大流派。张爱玲的《更衣记》评述了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是一部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近代史”,同时这篇文章力图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服装是小,但体现出的是时代的大转变。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切不可忽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带领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之旅。

四、高中语文新课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在内容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而且在方法上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

(一)内容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举例十一”中提到本课程可供选择的内容专题,包括:“民族、氏族、宗教、婚姻、家庭、姓氏,天文、地理、历法、纪时、风俗,艺术、文教、汉字、文献,衣、食、住、行、用等”。这就为语文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比如以“风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扩大文化知识面。

(二)方法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举例十一”中明确建议:“??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该建议中的“调查”、“探求”、“讨论”等表述的是一种对民俗文化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为高中语文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比如在民居民俗教育这方面就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南京的民居文化现象,探究民居文化的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探求其历史源流,并深入思索在现代社会发展冲击下传统民居的生存尴尬及民居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举例中还提出“教学方法上既要给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今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源流,??可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专题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从这则表述中可以看出指导高中生研究本地区的春节民俗文化,对节日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这过程中既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春节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如今人们对待春节的态度及庆祝方式,探究其变化缘由。

由以上梳理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相关表述可以看出,高中进行语文民俗文化教育

是可行的,新课标给我们的民俗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和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让我们的民俗教学不再雾里看花,而是找到了操作性很强的理论依据。

五、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而且通常情况下两者密不可分,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阅读提供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有关民俗文化的书籍或文章可以让学生增进对民俗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写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行地去探寻民俗文化发展轨迹或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独特认识,加强阅读的深度。如:学习金曾豪的《家里的灶头》,可推荐学生阅读他的散文集《蓝调江南》,感受江南小镇的生活情调 ,系统领略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情景。张爱玲的《更衣记》是一部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近代史”,文章力图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小小的服装折射出的是大的时代变迁。学习这篇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仿照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构思来写写当下人们的服饰,并挖掘服饰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或者让学生写写什么样的服饰才最适合中学生,让学生自行分析探究,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两种学习方式,民俗文化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比较适宜采取这两种学习方式。如:学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可设计一个有关岁时节令或者就有关春节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探寻这些传统节日的发展轨迹及当下人们对这些节日的态度和庆祝方式,以期传承并发扬传统习俗;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民俗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传统习俗亦会倍觉亲近。如:学习王振忠的《老房子》时可与学生一起探究徽州皖南古民居这一独特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并思考在新时代下如何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兼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课本知识中,对身边世界发生的一切冷漠对之。

(三)实地参观访察也是很好的学习民俗文化的渠道。教师在教学教材中的一些有关民俗文化的文章时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联系当地民俗,带领学生去切身体验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之旅,实现教材资源和当地资源的巧妙链接。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南京自己家乡本土的手工艺品,如云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了解因“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元明清三朝为皇家御用贡品,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的南京云锦。走进采用传统花楼织机手工织造的云锦生产现场。当学生与这一皇家御用贡品零距离接触

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油然而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的敬佩之情亦会溢于言表,这种实地参观访察学习民俗文化的方式或许比传统的知识讲授式教学方式要效果显著,也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利于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汲取和内化。

小结:目前中国的民俗文化教育虽然相对于以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依然不容乐观,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继续研究探索。课程标准对民俗文化教育这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同时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也有比较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因此,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充分地开掘教材中的这一资源的责任并能够做出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让我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并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娟 高中语文新课程资源开发应重视民俗文化 教材课程(2008.1)

2. 陈勤建 中国民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3. 丁帆 杨九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1-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丁帆 杨九俊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5. 关中梅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民俗教育 美与时代(2003)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民俗散文篇三:民风民俗主题作文

“民风民俗”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

执教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江剑锷

【作文要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

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

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二、提问揭题

1、读题目,明要求

让学生自由朗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这次的习作要求。

2、巧提问,讲习俗

福建永定土楼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赏。特别是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来永定土楼视察、慰问,给力永定土楼。作为土楼小学的学生,要是有人问你土楼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习俗,你会如何来向游客介绍呢?

师:我们永定土楼里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什么?

生:湖坑“作大福”

师:对!哪有谁参加过“作大福”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感受。 生1:我当过“福星”,很高兴,给我带来好运。

生2、我在“作大福”中,为村里打腰鼓,参与其中,十分难忘。 生3、我也在“大福”中表演舞蹈,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生4、我在“大福”中擎彩旗,双手向前,累得发麻! ……

三、播放视频

多媒体播放《湖坑“作大福”》“迎神”片段,学生观看,注意“迎神”活动时队伍排列和人物的神态、衣着、动作,亲身感受“作大福”的热闹场面。

四、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永定土楼独有的习俗“作大福”。)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从农历十一至十六。农历十一上午九时许从“神宫”一直迎神到“大福场”,接下来是各村依次上供,先是“斋供”,到农历十五开始“荤供”,接着“开斋”,大宴亲朋好友,最后农历十六“送神”,湖坑作大福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农历十一“迎神”踩街活动最吸引人的眼球,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甚至有许多外国游客也来凑热闹,理应把这作为重点内容,详细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指导学生能围绕“作大福”来拟定。)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板书)

总—— 概述“作大福” (略)

︱ ︵ {——迎神 铳队 神轿 旗队 舞蹈队 腰鼓队 “故事”队…(重点 详)

︱ 时 {——斋供 (略)

分 间 {——荤供 (略)

︱ 顺 {——开斋 (略)

︱ 序 {—— 送神 (略)

︱ ︶

总 —— 总结“作大福”后感受(略)

五、重点写作

让学生根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迎神”场面描写(同时出示作大福的有关图片),教师巡视。

六、习作欣赏(作文已发表)

奇异的习俗“作大福”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李振鹏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

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

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