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服贸协议 两岸协议检讨要有“求好”精神

  6月,“两岸协议成效与检讨会议”在台北登场。经过海基、海协两会磋商,会议聚焦在旅游、空运、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食品安全、共同打击犯罪与司法互助等协议,除汇整协议成果,更重要的是针对现行协议内容不足,或窒碍难行且无法由既有联系机制处理的问题研讨解决对策。在近期两岸经贸正常化协商进展有限下,检讨会议在既有协议下落实“求好”的精神,其成果将有助于各项协议的推展,发挥更大效益。
  过去3年两岸签署了15项协议,确为台湾创造具体的经济利益。以空运直航为例,自2008年7月开启周末包机到今年4月底,共有1140多万人次旅客、逾40万吨货物使用,减少飞行时间和燃料成本,提升运输效能,航空业、旅客及货主等都获益。再如食品安全协议,两岸依此建立制度化的食品安全联系窗口和协处机制,可实时相互通报信息,并经由协议平台强化食品源头管理,更共同商订食品安全管制标准,避免双方因管制标准不同而形成贸易障碍。
  此外,自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生效以来,双方相互提出的司法文书送达、调查取证、协缉遣返等案件合计达1.63万余件,大陆方面共遣返台湾方面涉嫌诈欺、掳人勒赎、毒品等通缉犯106名;两岸警方合作打击跨境诈欺犯罪,连手破获多起诈骗洗钱集团,侦破22起电信诈欺案,逮捕嫌犯1385人,从源头减少诈骗犯罪,展现维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实效。凡此都是与两岸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事务,民众对协议成果自然有感;依“陆委会”前段时间的民调,有62%的受访民众对两岸15项协议的协商成果表示满意。
  但没有哪项协议是尽善尽美的,多数须在实行后再增补,两岸关系的特殊性更是如此,各项协议的执行仍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例如两岸空运协议,批评最多的即是航班数量不足与时间问题,造成旅客不便及票价居高不下,检讨会虽已决定增班,但仍然不敷需求。再如两岸迄未建立飞航安全与适航标准监理机制,使现行飞机适航检查及签放作业,都由双方航空公司派员执行,这种权宜做法不但不经济,也增加飞行安全潜在风险。
  两岸各项协议中成效最明显的,当属开放大陆民众来台旅游。迄4月底,大陆来台旅客累计已达224万人次,估计为台湾创造一千一百多亿元新台币观光收入,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过,目前陆客来台观光再松绑还应扩及行政程序层面,例如大陆居民不得跨省区组团,也不能异地办证来台旅游等,都增加陆客来台困难,需要两岸协商改善。
  至于近来因塑化剂风暴而广受重视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两岸的信息通报机制已建立,并开始运作,但信息通报最重要的是实时及正确,以三聚氰胺及塑化剂两个实例而言,两岸都尚待努力。
  民众肯定两岸协商的成果,但协议不是签得愈多愈好,而是能符合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需求,并且能真正落实的协议;依此原则,过去3年“先求有”的协议,就要在检讨会议中“再求好”。因此,检讨会议必须确实面对各项协议执行的瓶颈及未尽周延之处,两岸也须摒弃成见,共商新一阶段的解决方案,才能博得更多的民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