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两岸和解_两岸应共同推动和解制度化

     近年来,两岸关系得到和平稳定的发展,两岸已经出现前所未有的和平、和解、和谐的气氛,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待,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但是,大家也都看到,到目前为止,两岸的和解还处于“不固定的方式”,尚未向“固定化模式”转化。例如“撤除导弹”、“军购”等问题,一再成为两岸之间的敏感话题。再如,所谓“国际空间”问题,尽管有了一些进展,但时常还会发生一些麻烦,台湾不断发出受到所谓大陆“打压”的声浪。此外,台湾方面曾经出现“达赖访台”、“热比娅风波”等事件也造成两岸关系的困扰。
  
  模式应朝固定化转向
  
  前述的这些问题没有获得妥善处理之前,“两岸和解”必然不断受到冲击,让人对于两岸是否已经出现“和解”产生怀疑。这说明“两岸和解制度化”是两岸关系发展迄今的实际需要,已经到了需要尽快解决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推动两岸和解由“不固定的方式”向“固定化模式”转化,才能由此满足两岸关系进一步向前推进的要求。
  实际上,近年来两岸两会在制度化协商方面已经取得许多成绩,受到两岸人民的普遍肯定。根据台湾“陆委会”公布的民调,有72.8%的台湾民众支持通过制度化协商来处理两岸交流问题。两岸两会在制度化协商过程中,已经创造与积累了不少经验,有必要加以总结推广,协商过程中的某些教训,也需要加以汲取,这对今后的两岸交流是有参考价值的。这就是说,两岸已经为和解制度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因此,“两岸和解制度化”十分必要,它可以使两岸和解走向“固定化模式”,只有这样,两岸和解才是确定的、稳定的、令人放心的现实,这是当前两岸人民迫切的愿望,也是两岸领导人共同的追求,同时也是追求两岸和平的有效方式和必要手段。
  
  协商双方共守的规则
  
  制度化的过程,基本上包括3个方面:一、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二、制订规范;三、建立机构。
  所谓“共同的价值观念”包括的范围很广,可以有很高的要求,也可以只有很低的标准。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以当前两岸的情况来说,和平、稳定、合作、发展,应当可以算是两岸共同的价值观念,为两岸人民的福祉、对两岸人民有利,这是符合两岸共同利益的,也是两岸可以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先在这个基础上共同构建近期的“两岸和解的制度化”,这应当是没有太大困难的。当然,“共同的价值观念”可以随着制度化的加深而逐渐发展,将来为了适应两岸的共同需要,还可能提出更多、更高、更好的标准和要求。
  所谓“制定规范”,就是把双方的行为纳入互相认同的固定模式之中。换句话说,就是要制定一些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个人认为,具体的规则需要双方协商来共同制定,这需要专门的研究。但它只是解决两岸交流中的规范问题,并不涉及政治议题。不过,在“规范”方面以下3点应当是很明确的:
  第一,目标明确,亦即“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第二,原则明确,系指“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合作、发展的事,都要努力去做;凡是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合作、发展的事,一定不要去做”。第三,态度明确:互相尊重,共同合作,要为对方着想,要有善意、诚意、宽容、包容,要准备妥协、让步;不要强加于人,不要伤害对方,不要突然袭击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制定出的规范才能真正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所谓“建立机构”,这是适应“两岸和解制度化”的需要而建立的,至于要建立什么样的机构、何种机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它与现有的沟通渠道有什么分工等等,这是需要双方协商解决的。台湾方面已经有人提出建立“两岸和平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也可以作为两岸协商的参考。
  
  内耗是当前交流难题
  
  当然,对两岸是否可能在近期内实现“两岸和解制度化”,并非大家都有信心,特别是台湾“大选”将近,可能无暇顾及这项工作。此外,台湾还存在一些变数,主要是台湾内部是否能够获得共识。据报道,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最近指出,台湾当局在推动两岸政策过程中,“当前难题不是来自中国大陆,而是台湾人民未能达成共识,过度内耗削弱了力量”。困难会有的,但并非无法解决。
  尽管台湾有不同的政党,存有多元意见,但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合作、发展,以及推动两岸和解上,应当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况且“两岸和解制度化”只是属于制度化建设的实务性议题,而不是重大政治议题,不会造成重大分歧。如果台湾执政当局本着“从台湾出发,对人民有利”,积极努力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争取与其他政党达成某些必要的共识,在推动“两岸和解制度化”方面,应当是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