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林语堂

幽默林语堂篇一:林语堂与幽默

林语堂与幽默

摘要:林语堂先生幽默观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密不可分,同直截了当的批判相比,林语堂先生的幽默在劝解中带有希望,温和但不失犀利,形式诙谐而内容严肃。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观 感悟

幽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然而现代人所理解的幽默,往往只看到了“有趣或可笑”,而忽视了 “意味深长的”。单纯的调笑,并不能算作幽默。

幽默一词最早由林语堂先生从英文humour音译而来。在中国文坛中,林先生对幽默理解最为透彻深入,因此也是对幽默运用最得心应手的作家之一。

一、幽默源自以乐观的心态看清残酷的现实

幽默不同于调笑,就在于幽默有涵义。我认为林语堂先生的幽默,就是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残酷的现实,再用一种诙谐的方式将这现实表达出来,以让人在轻松之余领悟其中深意,继而认清这残酷的现实的一种方法。乐观的心态创作出的诙谐是幽默的表面,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心痛和反思则是幽默的核心。

乐观的心态是林语堂先生在幼年时期受环境和家庭影响形成的一种积极的阳光的人生态度。林语堂先生出生在南部沿海的龙溪县板仔村,因为从小生在山区,形成了以山峰之高为标准看待人世的“高地心态”,于是俗世间的万物都变得渺小可笑。以阔达的心态看待万物,便能乐观看待世界上的悲剧,因而能幽默。林语堂先生的父

幽默林语堂篇二:“幽默”第一人——林语堂

“幽默”第一人——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啥佛大学,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主任。1924年起,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32年主编《论

幽默林语堂

语》半月刊。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于香港去世,4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82岁。

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连续撰文,定“幽默”为“humor”的汉译名。因而他被看做定名“幽默”的第一人。

林语堂作品语录

●我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傲气。所以我最爱秋天,因为秋天的叶子的颜色金黄、成熟、丰富,但是略带忧伤与死亡的预兆。

——《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 ●茶是凡间纯洁的象征,在采制烹煮的手续中,都需十分清洁。采摘烘焙,烹煮取饮之时,手上或杯中略有油腻不洁,便会丧失美味。所以也只有在眼前和心中毫无富丽繁华的景象和念头时,方能真正地享受它。

——《品茶和交友》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生活的艺术》

(秋实)

幽默林语堂篇三:大师轶事:林语堂的幽默

大师轶事

林语堂的幽默

□ 邵火焰

1973年,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林语堂深知这种演讲是猪八戒背媳妇——费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称颂祖先的话,同宗会大失所望;倘若过于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于是他认真思索,策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讲稿。 他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此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谓人才辈出。”林语堂这段简单而精彩的演讲,令台下宗亲雀跃不已,禁不住鼓掌叫好。很显然他这里所提及的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就是与林氏毫不相干的海外名人,并未对祖先歌功颂德,但乍听起来却很让人受用。

大师让幽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