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谈吐

幽默谈吐篇一:你是幽默谈吐高手吗

你是幽默談吐高手嗎?

請照著你選的a或b依箭頭前進:

1、 雨下的( )a傾盆大雨→2 b陰雨綿綿→3

2、 吃飯都( )a狼吞虎嚥→4 b細嚼慢嚥→5

完全表頭 詳列附件

3、 走路走的( )a急急忙忙→5 b不慌不忙→6

4、 說話( )a含糊不清→7 b吱吱喳喳→8

5、 站在喜歡的人身邊心就( ) a不知所措→7 b噗通噗通→9

6、 想起快樂的事就( )a傻笑→8b微笑→9

7、 在鬼屋裡覺得( )a全身顫科→A b發寒發毛→B

8、 和尚的頭( )a光的發亮→B b滑溜好摸→C

9、 壓力沉重的( )a讓人焦慮→Cb精神不振→D

測驗分析

A、你是個說話高手

你可是典型的說話高手。尤其對於你經歷或是你感動的事情,你都能說的神龍活現,使對方聽的津津有味。如果想要與對方成為好友,只要以你的興趣或身邊事物為話題,就能引起對方的興趣,提昇對方對你的好感。

B、你談吐幽默、擅長組織

你也是個說話高手。擅長將話題內容加以整理,然後再簡潔有趣地說給大家聽,相同的話題講愈多次,你的技巧就變得更棒,所以平常可以請家人或朋友充當你的傾聽者,多多練習後,自然就愈說愈順了。

C、你是個好的相聲者

你應該說是個搭配高手。自己一個人說話時可能不怎麼有趣,但一旦有個與你志氣相投的人在場,你們就會像相聲表演一樣,一搭一唱把氣氛弄得很熱絡。因此你應該算是個溝通高手,且也很能跟人協調。算是個有人緣的人。

D、你是個溫柔貼心的傾聽者

你是個傾聽高手。你有顆溫柔體貼的心,別人與你相處會覺得很輕鬆自在。任何人在你的面前就會很自然地將心事說給你聽,所以你應該是個讓人信賴的好對象。

幽默谈吐篇二:幽默谈吐自我修养之十六一语双关

幽默谈吐自我修养之十六:一语双关(2009-01-24 14:50:35)

标签:杂谈

一语双关

分类:教学资料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找到一个能容纳不同内涵的概念或词语——

在人类的生产实践、社会斗争和科学研究中,为了保证思路的一贯,人们所使用的概念必须统一,不能朦胧模糊,不能任意偷换,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无法深入下去。正因为这样。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在他的逻辑学中所规定的第一条就是概念的同一律,也就是概念的统一律。这是一条最重要的规律。至于后面的矛盾律、排中律,不过是同一律的另一种说法,所着重的都是防止概念被偷换,它的公式是: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是一,又是二。

但是幽默是一种情感思维,它可以超越通常的理性逻辑规范,它可以因偷换概念而提高其价值,这一点与科学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科学论文中,为了防止概念转移,防止在行文中概念交叉重叠,一语双关,就对基本概念下严密的定义;在幽默思维中,就绝对不用这种方法,为了方便于偷换概念,幽默家专在那些界限比较模糊的概念上做手脚,他特别钟爱含义比较易于转移的那一种。

一语双关常常是用来转移概念的良好媒介。

双关语的特点是同一概念中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意思。它与一般的概念偷换不同,在一般的概念偷换中,行文过程中被偷换的概念逐渐消失,而另一个概念成为主体,最终只有一个意思起作用。如:

甲:我求你一件事,你能为我保密吗?

乙:当然可以。

甲:近来我手头有点紧,你能借给我些钱吗?

乙:不必担心,我就当没听见。

这里乙的最后答复把“借钱”的要求偷换为保密的要求。表面上他同意保密,而且在程度上还强化了,没听见,自然也不会传播出去;但实际上他是对借钱的要求只当没有听见,因而也就不会借。幽默的核心全在于此,原来的概念(借而不泄露出去)已经被排除。 而一语双关则有异于此,有时两种概念最后并存。例如中国古代有一个笑话:

有对夫妻急于要有个儿子,在生下第二个女儿时,便把她取名为“招弟”。第二年又生了一个女儿,便取名“再招”。第三年仍生女儿,他们仍不死心,就取名“又招”。第四年还是生女儿,他们不得不认命了,只得将这个最小的女儿取名为——“绝招”。

这里的“绝招”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终止再招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拿手好戏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同时并存、互相冲突,才显出了轻喜剧的幽默意味:终止再招是终于认输的结果,而绝招恰恰是得意之作的意思,二者结合在一起便使“绝招”带上了反语的色彩,格外显出重男轻女者的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心态。

在偷换概念构成幽默的方法中一语双关的难度最大,幽默家的任务是找到一个能容纳不同意思的概念,而且要让两个概念在具体上下文中同时显现。

如果最后这双重意思是互相抵牾的,那么其喜剧色彩就更浓,幽默感就强。如果双重意思并不互相抵触,而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则喜剧性就微妙些。但不管两者是否冲突,均以互相不相协调为上。我国唐朝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主管官,按照惯例,封禅后官员都要晋升一级。郑镒因为是张说的女婿,本为九品,却一下子晋升到五品。在一次盛大宴会上,唐明皇见到穿着五品红袍的郑镒感到奇怪,问他怎么晋升得这么快,郑镒很窘,答不上来。当时玄宗身边有个幽默机智的名演员叫黄播绰,号称“滑稽之雄”,《唐阙史》说

幽默谈吐

唐玄宗一天不见他“龙额为之不舒”。正在这个当口,黄播绰恰好在场,他一语双关地说:“此乃泰山之力也。”

这里泰山有双重语义:第一,泰山为我国东部沿海平原上之雄伟高大之山,又是明皇封禅的对象,泰山之力,乃非同寻常之神圣庄严力量也。第二,泰山又是岳父之称,意指岳父张说的人关系。一为物,一为人,二者虽不绝对排斥,但也颇有距离,二者同时“和平共处”,显得耐人寻味。

一语双关的幽默并不为中国人所独有,外国人也常用此法。不管中外,往往都以同字异义词为媒介。美国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鲁在一些研究生中常常感到需要用自我调侃的办法来缩短自己和年青人之间的距离。因而他在演讲时常常要主持会议者开开他的玩笑,而他自己

虽然也十分严肃地看待自己的工作,但却以十分轻松的态度来调侃自己的学位和头衔。例如他有时说:

“我有degrees(学位),但是你们可别被它吓住了,温度计也有degrees(度数)。”

他利用了英语degrees的两个含义来构成双关语。如果把两个degrees都理解为学位,就成为:我有学位,温度计也有学位;如果把degrees都理解为度数,就变成:我有度数,温度计也有度数;如果把degrees理解为学位或度数,那就是:如果我有学位或度数,那么温度计也有学位或度数。三者同样是很幽默的,由于学位之尊严与度数之无足轻重的对比而构成心理预期之失落和情感的波动。

美国的一位幽默女作家,有一次不得不听一个毫无幽默感的人发表观感。

这位毫无幽默感的人并不知道作家对他已经受不了了,还在自作聪明地诉说:“我无法忍受(英语作bear)呆瓜。”

这位女作家一语双关地说:“哦,真有趣!可你母亲就能。”

在英语中,动词bear除了有忍受的意思以外,还有生产的意思。女作家的意思是你不能忍受呆瓜,可你母亲就能忍受你这样的呆瓜。她用了一个双关语bear,表面上好象是说你母亲就能把你生下来的意思。

幽默感是与显而易见的刻薄不相容的,幽默家应该把对人的贬意淡化。一语双关提供了另一重语义把你的攻击锋芒掩盖起来,使你的智慧情感和人格得以升华。

幽默谈吐篇三:幽默谈吐自我修养之七:不动声色

幽默谈吐自我修养之七:不动声色(2009-01-24 15:13:13)

标签:杂谈

(一)不动声色

分类:教学资料

——越是脸上流露出笑容,越是减少幽默的效果;越是装出对笑料无所感应的样子,越是成功——

幽默感是与显而易见的可笑联系在一起的,愈是可笑,愈有幽默的效果。但是发出笑声是听众的事,是对方的事,而不是说出幽默语言的人的事。可以说,有一条这样的规律,讲述幽默语言的人越是沉不住气,越在脸上表现出惊奇、流露出笑容,越是减少幽默的效果。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研究笑的专著叫做《半庵笑政》其中有一篇“笑忌”,除了指出切忌“刺人隐事”、“笑中刀”、“令人难堪”以外,还特别指示:不可“先笑不已”。这个禁忌与美国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怎样讲故事》中所提出的原则是一样的。

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一个士兵脚受了伤,他请另一个士兵把他背下战场,可是飞来的弹片把受伤的士兵的头削去了,而那背着自己朋友的士兵仍旧飞奔不已。这一切被在场军官看见了。军官叫道:“你背着个没头的尸体跑什么呀!”那士兵停下来看了看自己背上的朋友,大惑不解地说:“可是他刚才叫我背他的时候,还是有头的呀!”这个故事自然是很好笑的。可马克·吐温说,在美国讲这个故事的两个人却有不同的讲法,一个是一面讲,一面预料到听众会感到可笑,他自己总是忍俊不禁地先笑起来。马克·吐温认为即使这个人能引动听众也跟他一起笑,也没有什么讲故事的才华。而另一个讲故事的人则不这样,他不动声色,装得象个乡巴佬的样子,好象他丝毫没感到这故事有什么可笑之处。马克·吐温认为,这样的演员更能引起听众的笑声,而且与前者相比,后者才是个有天才的人。

原因何在呢?幽默的趣味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也不是单纯的智慧,它是一种复合的东西,其中包含着荒诞与机智、同情与隔膜之间的对比或反差,一面讲,一面笑,却减少了这种反差,明明很可笑,而讲故事的人却显出很笨拙、很迟钝的样子,无疑就增加其中的反差,自然也就增强了幽默的功能。

这个规律有相当广泛、相当普遍的适应性,我国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的舞台表演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舞台上十分放松,他的表情,他的面部肌肉都很松驰,他一点也不想显得比听众更早预见到笑声即将爆发,相反,即使笑声爆发了,他仍然一副松松垮垮若无其事的样子。在这一点上,他比他的后辈如姜昆要炉火纯青得多。王蒙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他认为侯宝林胜过姜昆之处就在于他的放松、他的不动声色。可以说,幽默的秘诀之一就是与笑声、与对

于谜底的揭示拉开距离,幽默的大敌不但是“先笑不已”,而且也是后笑不已。你越是做出对笑料无所感应的样子,你越是成功。

这一点,不仅适应于舞台幽默,而且适应于日常人际的幽默谈吐。很多人在看出对手的可笑、愚蠢时,或者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评价时,往往沉不住气,不是自作聪明地笑起来,就是自以为是地发火。而一笑、一火,幽默感就被破坏得无影无踪了。南朝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条记载了当时荆州刺史殷浩的一个故事。说是殷洁有一个朋友喜欢写赋体文章,格调属于滑稽打油之列。殷浩可能因为朋友感情,对他的赋评价很高,而且把赋拿给当时一个名人王恭去看。说是水平相当不错,说着从手包中拿出来。王恭读时,殷浩在旁边笑个不停。王恭的眼界很高,自然瞧不起这格调不高的赋;但是他并不因为看出赋的作者和殷浩的浅薄而露出一丝一毫的声色,他既不说好,也不道坏,只是用镇纸的如意把文章压得平整一点而已。殷浩到这时才感到自己不高明而“怅然若失”起来。殷浩的失败正如马克·吐温所说的那个没有才华的演员,而王恭明明看透殷浩的可笑而不笑,用不动声色来逼得殷浩感到自卑,正如马克·吐温所称赞的那个有天才的艺术家。

把聪明放在脸上只能破坏幽默,而把傻相放在脸上却能强化幽默。写作于我国元明之际的《玉堂丛话》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曾经官至“太史”的叫陈嗣初的闲居在家,一日来了一位客人,自称是宋代诗人林和靖(就是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林逋)的后代,他带了自己的诗来作为晋见之礼。这位陈嗣初很有点学问,也挺有幽默感,他一下就看出来者假冒林和靖的后代。他的幽默感使他不动声色,只是到内室去拿了一本书给来者看,这本书就是《林和靖传》。当这位客人读到传中所写:“终身没有娶妻,没有儿子”时,读不下去了。这位陈嗣初这时显示了他很高的智慧和幽默的才华。但是很可惜,他大概是弄不清幽默和表面的、直接显露的聪明不相容,这时他忍不住感到自己的高明而笑起来,这已经犯了“后笑不已”的忌了。可是他还不过瘾,又吟了一首这样的诗:“和靖先生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这个字按古韵读如 ni)。想君必是闲花草。未必孤山梅树枝”(按:最后一句暗用了林和靖写梅花的名句的典故)弄得这位可怜的冒牌货狼狈不堪地溜之大吉。陈嗣初胜利地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情,却破坏了很别致的幽默感。

幽默的最大功能是减轻心理压力,防止或消除紧张的人事关系,提高自己的人格,开阔自己的胸襟,特别是在自己精神上占了优势以后,幽默可以用来保护你的对手的自尊心和人格,陈嗣初毕竟是个做官的,学问很高,而人格并不高,他不懂得用不动声色与对手共同分享幽默之乐,更不懂得损人过甚不但破坏了幽默,而且破坏了自己的人格。

所以幽默感强的人,也往往有对对手充分的同情心,即使处在矛盾尖锐的情境中,也不愿锋芒毕露,而宁愿高深莫测。不但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好恶也不溢于言表。这正是一些富于幽默感的政治家在处理某些敏感的外交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前些年日本和美国作为盟国,在经济关系上出现了相当尖锐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日本的封闭性市场和美国对日贸易赤字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前日本首相中曾根访美期间,在洛杉矶与前美国总统里根相会,讨论两国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并未找到适当的解决矛盾的途径。在一次工作午餐席上,里根突然

给中曾根讲了个笑话:有一个人被洪水困在屋顶上,一位好心的人划船经过,提出帮助他逃生,他拒绝了,说他相信上帝会救他;不久又来了一艘摩托艇,但也被拒绝了;后来又有一架直升飞机前来救援,同样没有成功。这个人最后被洪水淹死了。在天上,此人抱怨上帝没有救他。上帝回答说:“我曾派了两艘船、一架直升飞机去救你,却都被你拒绝了。” 里根只是说笑话,并没有解释笑话的含义。中曾根的一些随员解释说,这是里根抱歉之意,因为日本曾数次开放日本市场,但美国至今未能掌握住机会,将美国产品推销到日本。中曾根听后感到颇为欣慰。但是别的官员却另有解释,他们认为里根的意思是,美国已经给过日本几次机会,让日本设法为美国产品真正打开大门,但是日本并没有诚心诚意地掌握机会,因此,美国将来只好采取保护政策或报复措施。这样的解释让中曾根听了很不舒服。幸亏里根并没把他的全部意向直接讲出来,要是真露出声色来,还不知道让中曾根多不痛快呢。对于富于幽默感的里根来说,与其锋芒毕露,不如高深莫测,让你怀着神秘不安的心情去猜测,而他就可以让自己的幽默带上某种神秘的色彩。当然,只有在里根与中曾根这样的身份的人中间,这种神秘感才有它特殊效应,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两个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国家,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极大的重要性,都值得人们,特别是关注两国关系的人去费尽心机地分析钻研。如果不是这样的人物,而是普通人物,在通常情况下就不可能被详加分析。当然这是通常情况下,而不是特殊情况下,应该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特殊情况下,在特殊的对象心目中,有特殊的重要性(例如在谈恋爱和竞争合同的双方之间)时,如果一方把他的幽默语言笼上一层神秘使对方感到高深莫测,就不但是有利的,而且是容易被对方欣赏的。

这个规律不但在人际交往中,而且在舞台表演上也是适用

的。法国一个作家萨马·吉特里在评论卓别林时这样说:“卓别林使我们笑得热泪盈眶,他能令人不得不笑,他能使安格鲁人、撒克逊人,拉丁语系人、斯拉夫语系人、中国人、黑人、以及老老少少的人都发笑。然而他的幽默是并不完善的,因为有一个人从来不笑,这个人就是卓别林本人。”吉特里在这里用俏皮话说出了他对卓别林的最高赞赏。

很可惜,我们许多相声演员还没有真正悟出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