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笑话

二人转笑话篇一:二人转

原文地址:二人转舞蹈“三场舞”及其它概述作者:转迷之家

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两个演员在台上又说又唱、又扮又舞的表演一个叙事兼代言的诗体故事。虽说二人转是以唱为主,但要没有舞蹈也不能称其为二人转。舞蹈是二人转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二人转形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二人转舞蹈,主要是由上下场舞;小曲、小帽、胡胡腔的载歌载舞;甩腔、过门的间舞;叙事性情节舞以及“三场舞”等组成。先将“三场舞”及其它部位动作简述如下。

二人转舞蹈,来自东北民间秧歌,传统二人转舞蹈最早的是“三场舞”,也叫“走三场”。据艺人们讲,“三场舞”源于民间秧歌的“打小场子舞”,同时吸收了一些民间戏曲身段并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舞蹈动作,经艺人们不断艺术实践,逐渐加工磨炼,日臻完美。“三场舞”不仅起到演出时打园场、安定观众情绪的作用,同时也满足观众欣赏民间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三场舞”是由旦,丑两个演员来表演,多为表现小夫妻串门走娘家,路上戏闹逗趣、观景等简单情节。充分展现了二人转舞蹈手、肩、腰、脚等部位动作和技巧,所以,“三场舞”是一套完整的二人转舞蹈组合。也是一套优美的三段体民间舞蹈,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这三场舞蹈没有大扔大撂的动作,以小卖弄为主,细腻动作见长,从“二板胡胡腔”起舞。 头场看手,主要是看腕子功。手和腕的表现力最强,故有旦.看手,丑看肘的艺诀。这场舞要求稳中浪,慢板,奏“海青歌”曲牌。表演旦在镜前梳洗打扮,丑在一旁模仿并加以解说。如:摸鬓边子 双手在胸前做“小五花腕”后,做“里翻腕”按

鬓角,左右各一次。

摸攥圈子 双手在胸前做“小五花腕”后,分手摸头后发髻。接着做正身形,提脖领、挽袖口、紧裙带、提鞋等动作, 皆用里、外翻腕。腕子花既活又多,有平、翻、压、甩、绕、抖、掏腕等十余种。上、中、下部位腕子花一般是里翻腕;左、中、右腕子花基本是外弹腕;前和后腕子花多为外片腕。

二场看扭,主要看腰和肩等部位的运用。这场是旦、丑表演夫妻路上逗趣,要求逗得俏,扭很浪,俏中有哏。中板,奏“满堂红”、“句句双”曲牌。扭就是指腰的横、顺活动而言。舞的上身动律,主要体现在腰的动向。如旦的冷神、转身、切身、卧鱼。都是以腰为轴心的动作。腰的动作有扭、提、顶、转腰等。软、硬切腰(切身),最有二人转特色。软切腰,要慢,柔长身,用胯顶腰,前仰后合亮相;硬切腰,要快,表示旦一个趔趄,丑怕旦闪腰,急上前用手扶住。俏中带哏,幽默风趣。腰部动作必须和其它部位协调配合,特别是肩和腕,才能扭得活、扭得美。肩部动作,有节奏感,最能体现稳中浪的特点。肩的动作有抖、提、晃、拱肩等,如提鞋用单提肩,正身形用双抖肩,切身用拱肩等等。不管做哪种肩部动作,都要做到活而不僵,小动含蓄,大动不狂。

三场看走(园场),主要看脚下功夫。这场是表现欢快心情的。旦跑丑追,要走得又快又轻,身子要稳,稳中求美,好似水上漂。奏快板“句句双"曲牌。舞到高潮时,做正、倒推磨,单、双卷席筒,挎肘转,掏灯花,滚龙转等对舞。二人转舞蹈步法有平、踏、踢、拧、跳、跺、踮、颤、撤、掖、碎、错步和十字步、矮子步。其中某些步法有前、后,单、双、横、顺步之分。脚是全身的根,正如艺人们说,“要学扭,先练走”,“脚下准,

才能稳”。可见练好脚下功夫是多么重要。

总之,要想舞的动律美,必须注意各部位动作的和谐统一。稳、浪、俏、哏”是传统二人转舞蹈的基本特点。要在舞中体现这一特点,首先必须注意运用形成这种特点的艺术手法,如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快慢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结合多再如正反对比,大小对比,高矮对比,美丑对比。这些都是艺人们的经验总结。这些鲜明的变化对比,要用得巧,用得有章法,方能显出美的舞姿和美的造

型。

扇子和手绢,是二人转常用的一种手持艺术道具。在二人转载歌载舞中,除起到装饰性

外,还可起到渲染、烘托气氛作用。当它与剧情和人物发生联系时,便成为象征各种物象的万能道具。如扇子可比做刀、枪、棍、剑、书、笔、鞭子和烟袋等;手绢可当纸、信、照片,顶绢可比做盘碟和伞,双立转绢象征车轮,抛绢如同蝴蝶、小鸟飞舞等等。使用时,左手拿扇,左手拿绢;也有使双扇和双绢的。下面就将扇子花和手绢花与特技(绝活)

分述如下。

1.扇子花和特技

二人转扇子,最早为纸面金扇,解放后改为绸面扇,如今又有各种颜色的尼龙纱面扇。因扇子花的耍法不同,而持扇的方法也不一样。常用的一般扇子花有:转扇、下转扇、平转扇、五花扇、正翻扇、平翻扇、后翻扇、旁翻扇、横拉扇、顺拉扇、推扇、滚扇、抖扇、翻抖扇等。

扇子特技,即耍出手。如.

叼扇 右手持正立扇,左手搬扇顶向胸前一带,同时出手,由里向外翻转一周,待扇顶缨贴到咀时,吸气叼住,造型。

后抛扇 右手拇、食指捏住扇缨角,向外撇腕扔出,扇由右经背后转到胸前,右手接握扇柄,做一个外撇花叉腰,同时左手指出,成一优美造型。

另外,还有:指转扇、扇抛绢、扇顶绢和扇打绢等特技。

2.手绢花和特技

最早用的是正方形四角手绢,解放后发展为双层八角手绢,四边镶有亮片,转起来美观。常用的手绢花有:里、外翻花;里、外、上、下片花;前、后、上、下绕花等。 手绢特技,更是技巧高,难度大的耍法。

顶转绢 用“外片腕花”将手绢耍平后,从头前向上抛出,伸臂用食指顶绢心,顺着手绢转的方向不停的晃动。还可用两手做双顶转绢。

立转绢 用左平翻腕向上一抖的劲,将手绢扔在胸前立转,紧接用拇、食、中指夹拨转绢左边,顺手绢旋转力,转一圈,便用三指快速夹拨一下,这样手绢便不停的旋转。另外,还可做双手立转绢,和一手顶绢,一手立转绢的顶立转绢。

回旋绢 也叫远抛绢。右手攥绢的三分之一,屈臂于头右侧,用翻腕力量,将手绢向斜上方抛出,飞旋一个孤形线又回到原位,又名曰“凤还巢”。还可以将两个手绢重叠一起,同时抛出,旋回时自然分开,旦、丑各按一个,名为双凤归巢。

另外,还有“后抛绢”、托绢、脚抛绢等特技。

在二人转舞蹈中,除扇子和手绢,还有大板和手玉子等传统、手持道具。最早大板和手玉子是演唱二人转的击节乐器,后经历代艺人们创造,发展成为边打边舞别具特色的“挎大板”、手玉子舞蹈。根据剧情、词意,运用轻重缓急的节奏打出各种情绪和欢快、红火的气氛来。

挎大板 使用时,右手持大板,左手持甩子(或叫碎咀子)。一人使用为单挎,二人同时使用为双挎。常用在《大武嗨嗨》等曲牌的甩腔过门处,有时也用在唱武戏段子对打场面中。大板一般有八种打法:①金龙盘玉柱,②黑虎钻裆,③金鼠归洞,④苏秦背剑,⑤缠头裹脑,⑥插花盖顶,⑦双挎耳,⑧推车。

挎大板也有出手绝活,就是边打边扔起大板,扔得高高的,在空中翻转各种花样,接住后还打在点上。有自扔自接,有对扔对接。这种打法技巧高,难度大,既要打到点上,又要配合有优美、大气的舞蹈身段动作。

手玉子 是四块竹板,一手掐两块。唱时,打起来可保心板;走场时,用它打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和花点,随着舞蹈的变化表现出各种动作的情绪。艺人们总结有十种打法:①缠线,②纺线,③摘桃,④拣棉花,⑤摘豆角,⑥背孩子,⑦打面罗,⑧推碾子,⑨放风筝,⑩背剑。从以上的名称可以看出,各种打法都表现了劳动和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手玉子的出手绝活也是很精彩的。边舞边打边扔,两手四块板,总有一块轮流抛在空中。有的可打五块板,其中总有一块在空中飞。

另外,还有“端灯”的“掏灯花”舞;以及耍“彩棒”、打“沙拉鸡”等传统手持道具舞。虽然,这些道具现在已经不多用了,但,其中一些舞蹈身段,仍被采用,如“掏灯花”舞等。解放后,为适应现代戏的剧情需要,创造了不多新的手持道具。如“花棍”、“花伞”、“鞭子"等等,使二人转舞蹈增强了时代感。

上述“三场舞”和扇子、手绢等各种舞蹈动作和技巧,只有协调一致,有机配合,才能产生和谐的艺术美;同时,也只有与表演、音乐相配合并为具体的内容服务,才具有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

二人转舞蹈是丰富多彩的,又别具风格;它是民间舞蹈宝库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只有深入的继承,才能更好的发展并创造出具有时代风彩的二人转舞蹈艺术。

二人转笑话篇二:二人转说口

二人转说口

原创:葛秀岩

2011四月天,

四月18夜晚间,

农历三月一十六,

关东大戏院笑语喧。

高朋满座齐鼓掌,

海洋我激动得瑟个欢,

独白:(哎呦各位朋友,不是得瑟,谁也不愿意看谁得瑟,看得瑟要去动物园对不对?那就是:)

海洋我演出忙个欢,

你鼓鼓掌,我不求你赏,

您的支持就是鼓励奖,

鼓励增强了观赏性,

观众您要开心就把我想。

今天天气是有点凉,

小雨丝丝默飞扬,

气温1到了11度

寒气袭人走路忙。

说完天气,新闻报,

天下大事要知道,

大事、小事、国家事,

事事缘由最重要,

朋友您还别不信,

仔细听来仔细瞧,

新闻本是身边事,

雅俗共赏把焦点聊。

吸毒得瑟的莫少聪,

名声不保是昏庸,

酒吧演出泽玛利亚,

喜欢华仔欲邀功,

《乱世三义》今开机,

阎学晶出演是贤妻,

《战国》首映惹争议,

孙膑的非议别叫屈。

《非诚勿扰》收视长虹,

缘聚男女花香浓,

温州染色馒头做,

毒害学生理难容。

连杀10人犯周宇欣,

人面兽心还谈原因,

火腿深埋是双汇,

瘦肉精听闻晕不晕?

江西局长跳楼亡,

抑郁西去梦秋黄,

假扮武警是劫匪,

抢去奔驰真荒唐。

江苏宝马越野车,

撞死老人起风波,

丛飞遗孀邢丹故,

少年飞石怎评说。

深圳富翁作假罚五千,

不仁,枪毙他妈的,都不冤, 台湾赠鹿到刘公岛,

两岸统一要几天?

日本地震核危机,

可怜可恨可悲又可惜, 南非利比亚起战火, 掠夺石油被列强欺。

狗咬人来寻常事, 人咬狗来

二人转笑话

是新闻,

茶余饭后您来戏院吧, 鼓掌您就是幸福的人。

这正是:

天气新闻报几条, 台上台下乐逍遥, 播报点评共分享, 振臂狂呼您用力摇 寓教于乐您要记牢

看戏您再接着瞧……….

二人转笑话篇三: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

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