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学习随感-

 摄影学习随感

 最近想要利用一下业余时间,便想起了向往已久的摄影,在学习中感悟颇多。今天在网上听了姜健的讲座,其实最大的感触还不是关于《场景》、《主人》那些,他放了两张自己小时候仅有的照片,说如果不是那两张照片,都不知道自己小时候长什么样子。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我想,在没有相机的时代,人都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或者说不知道自己以前长什么样,铜镜和水影远没有相机清楚,画画也未必都能那么像。

 人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但知道他人长什么样,再加上自我的感官和外部的形容,多多少少知道了自己的样子,但那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不够真实,人们肯定特想知道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现在的人不一样,你随时都可以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却很难看清楚他人。满世界都是照片,我每天打开朋友圈,看到某些熟人的自拍,我都知道 ta 其实不长那个样子,其他人可就不知道了。人们传递的照片信息稍微自我加工一下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人也是,物也是,照片的真实性宣告破产了。

 所以说人这个东西,就是自己想看清自己,但看清之后,就尽可能的不让别人看清。每个人都知道真相,但每个人都不说,于是人都不是人本身,而是内外部共同创造出的人,大家都活在恰到好处的虚假里。大概只有艺术家和傻帽才会动不动就捅破这层窗户纸。

 我也模仿过姜健《主人》的风格,有一年和朋友一拍即合,他站在贡院前,胸口举着一面镜子,正对着相机让我拍,我本是要好好拍

 的,可每当看到镜子里自己的那张丑脸,就放弃了。像极了太宰治笔下那深爱月亮的螃蟹。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说,为什么现在人人都在进步,话却越来越少?现在想来,大概也是相通的道理。

 姜健说,他的《主人》刚出来时,人们都说又不好看又不艺术,但是后来被法国评论家评论为“最当代的手法”,眼下的当代摄影好像的确很流行这个路子,据说国内很多人还在模仿他。我随便想一个比如 Dijkstra 就有点像,当然了,他们二位肯定没有借鉴关系,还有的作品和杜塞尔的类型学摄影也有不少共同点。

 暂且就说这么多吧,记录一下想法,以便日后创作时从中做文章。

 熔配成型二部 熔配系 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