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作业走向艺术化

 让政治作业走向艺术化

 摘要: :在旧的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政治学科的作业往往滞于机械重复,重量轻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重理论,轻实践;无视学生学习特点的差异,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这样片面强调学生的接受和再现书本知识,长此以往,不但学生应有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而且极易滋生厌学情绪。有鉴于此,笔者在作业的形式、作业的可选择性以及作业评价手段和角度的多元化等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创新 实效 发展

 当前,新的政治课程标准为政治学科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新出台的《山东省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的有效实施以及我校特色课堂文化的构建更让我们感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新教育形势下,如何提高政治学科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学常规末端环节的作业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刻不容缓。我结合《政治生活》的教学实践,就政治作业的设计来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 、 传统思想政治作业的弊端 —— 高耗低效

 以前,在旧的教学理念下,政治教师设计作业往往只是大量机械地重复,重量轻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学生实际,搞“一刀切”。这样只是突出和强调了学生的接受和掌握,忽视了学生发现和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把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和再现知识,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记忆过程。同时,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业泯灭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学生轻视实践,容易变成“知识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脱离生活。长此以往,作业就抹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渐渐地,学生对政治学科的作业也

 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以至于影响到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尝试与旧的作业设计模式告别。

 二 、

 探求作业设计的出路 —— 重实效,促发展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社会的视野和胸怀。为此,新的教育形势下,政治作业设计务必要摒弃传统的作业理念,其核心就是减少学生无谓的损耗,提高学习成效。因此,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如何使学生的作业布置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精神,是摆在我们政治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新课程呼唤新作业——这就决定我们政治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应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构建新的作业设计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实践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更新作业形式

 过去的政治作业,多以书面作业为主,枯燥于简单重复和机械摘抄,学生一看就头疼;淹没在题山书海之中,一做就烦。一旦作业变为包袱,学生自然就会消极对待——选择题,随便划个勾;主观问答题也不管问的是什么,随便照着课本或参考书乱抄一气。这样的作业何谈实效?怎么走出作业的困境呢——这得需要老师不断地改变花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胃口”。于是,我经过深思熟虑,摸索着进行了新的尝试,结果反映较好。

 例一:举办新闻发布会。以往做主观题作业总是先给学生一段材料,然后让学生用原理去分析。现在变了,让学生根据这两周所学的原理,在回家的时候(两周清校一次)或上网查阅或阅读报纸或看电视去搜集相关材料(其实材料找准了,原理就差不多理解了)。然后,在下周的第一节课,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举办新闻发布会,并要求他们表述清晰简明,突出重点、焦点,避免内容重复,每个学生最多说三条。并通过“对对碰”把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汇总以便日后作为第一手复习材料。此项作业不仅没

 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反而成了他们兴趣的摇篮,从而热衷于看新闻,找新闻。伴随着学习兴趣的与日俱增,学生既夯实了基础知识、提高了能力(搜集、表达、观察)又增加了政治觉悟。

 例二:做政治简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学习局限于教师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现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为此,在结束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后,根据所学内容的要点,我把它们分成四大板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让学生分组按模块将自己手中的材料进行编辑,形式有重点剖析、疑点解惑,典型材料分析、高考回顾等。然后,统一进行精选、复印,发给全班,统一学习。工作量虽然是大了些(我认为单元复习用这种方式较好)但学生们乐此不疲,各组摩拳擦掌,挖空心思去创意。因为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血,所以更懂得去珍惜。事实证明,给学生一个有效的支点,放手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学生的智能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很能找到适合于所有同学的作业。一成不变的作业方式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学生,但会使更多的学生的智能得不到适当的培养而僵化、萎缩,这是一种资源浪费。新的作业观决定我们要尝试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能促进每个学生全面、适宜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政治课的作业之中,做作业的主人,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促进作业质变

 《山东省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明确指出,要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学生带到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去,在学生亲身参与问题的选择、研究与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这种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都非常有意义。而作业作为课堂落实效果的延伸,担负着不可缺少的使命。

 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业务必要在“质”上多下功夫,努力做到“少而精”。让动辄抄概念、抄原理之类的作业远离学生,别再占用学生宝贵而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要借助作业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在学习《政府的职能》时,过去一般让学生抄一遍政府的四条职能,自以为既夯实了学生的基础又便于老师批阅。但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的“热情”不过于应付。甚至,有学生实话实说“抄完了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这种作业,除了训练了学生应付了事的思维和能力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我调整布置作业的思路并制定了一个明确计划(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之内,一周两次,考察的知识点是所学重点的再现,材料要革旧鼎新、去粗取精。目标要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有机统一)。本着这个原则我尝试着对作业做了改动,既然学生不愿意抄写,而“政府的职能”这个知识点又不能放弃,我们为何不能布置一种让学生耳目一新、甘于迎接挑战的作业呢?于是我摘取了一段时下正在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让学生从中去总结分析政府所履行的各项职能。从反馈结果来看,作业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可见,由“抄”变为“找”,学生就会用“心”去做,用“思考”生成的答案要比“白送”的答案更能让学生富有成就感。因此,教师只有开动脑筋,在“质”上精益求精,才能让学生身在其中,乐在其中。在这里,问题的选择和设定取决于问题的内在价值、学生的兴趣和聚焦能力,这一目标的制定略高于学生目前的发展程度,又没有脱离兴趣和现实,关键是学生可通过个人努力、发挥潜能和互动达到的效果要比仅仅抄课本好得多。这也恰恰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必须以学生现有的水平为基础,适时适度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要求。

 (三)

 增添 作业 生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解放学生的

 空间,使他们能到达自然和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以获得丰富的学习。”①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以学生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为宗旨。所以说政治课程如果在教学环节中脱离了生活,就会失去本质所在,学生也就会滋生政治无用论。于是,在作业设计时,我力争让学生带着作业走进生活,让时代的活水流淌在学生的心间。

  比如在结束《民主管理》时,我问学生们愿不愿做件事(其实是作业)——周末回家到自己所在的村庄或社区,去了解当地民主管理的形式和途径,并请学生回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探讨。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高兴地带着使命(作业),走进了生活,进行了实践。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都积极踊跃地发言,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虽然形式不一,但值得一提的,每位学生都能从生活中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基层民主,并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我国的民主是真实的。这种作业让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参与生活的能力并激发了爱国热情,从而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真可谓一举三得!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永远流淌着“活水”的作业,学生才不会腻——因为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学习政治课程的真正意义。如果学生对所要学的东西有学习的欲望,就会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增加行为内驱力。这种欲望能够通过让学生确认教学内容的价值,完成学习目标来激励自己。无疑让学生感受生活,贴近生活,在体味生活中掌握知识是一种很好的作业方式。

 ( 四)激发作业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现实生活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 苏霍母林斯基②。但是政治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只讲大道理,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

 学习的欲望。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无权干预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一来,政治学科的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变为无人光顾之地。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如期高效完成教学计划,于是我就在“趣味性”上,动了心思。

 例一:筹备听证会。

 比如在学习《民主决策》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布置了一个“另类”作业——召开听证会,题目是“文、理该不该分科”(结合刚出台的关于文理分科的新政策), 一听题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议论纷纷。然后,他们自己进行角色分工,各组分别代表教育局、学校领导、学生、教师、教育专家、家长等,大家被授权之后,分头行动,穿梭在计算机教室,图书馆(周末布置的作业),在听证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难见分晓,好不热闹。事后证明,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打消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偏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政治学科不再只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例二:课前演讲。

 为了锻炼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的课每次都要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按学号)。当然,为了配合教学任务的完成,我规定演讲的内容要与课程同步。学生演讲的题目五彩缤纷,靓丽纷呈:比如在学到《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时,演讲“感动中国之民主”;在学到《公民的权益和义务》时,演讲“反藏独,人人有责”;在学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演讲“人民政府为人民”。

 所讲材料真实感人,激昂的演讲让人震撼。短短的五分钟,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心灵的净化。这是一味地做题、背诵远远无法比及的。现在,学生已把此项活动当成了思想碰撞、张扬个性、内心世界真实跳动的主阵地。

 通过这两点尝试,我感悟到学生学习应该是自由、幸福、充满好奇和幻

 想的。引导学生快乐地接受教育,使他们在学习中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作为他们深入探究的动机。——这是政治教师莫大的荣耀。所以,政治作业的布置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才能使作业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五)尊重作业选择

 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统一的,而学生的学习则是非常个性化的。过去“一刀切”的作业模式,往往泯灭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不会做,就抄袭别人的,应付了事;基础较好的,总是感到作业没有挑战性,没心去做。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业必须因人而异。为了让作业富有立体感,我不再按学生分题,而是分为了必做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和选做题(以考查能力为主)。

 比如在学习完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后,我为学生设计的必做题是“比较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职责有何不同”,选做题参照的是 2010 年山东文综试卷 28 题“假入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虽然两个题目设置不同,但殊途同归,考察的都是对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职责的认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自然会选择必做题,一伸手就摘到了胜利的果实,这种作业让他们自信;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然会选择选做题,这意味着他们要接受高考的挑战,这会让他们自豪。通过作业效果来看,这种模式让每位学生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由此可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可让他们在作业中都会寻求到尊重,使他们更加善待作业,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显而易见,在学习基础、学习进程、反应速度、学习方式等方面,学生存在诸多差异,我们在制定作业任务时,就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特点上的这些差异,唯有如此才能在各自不同的学习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学生不断进步。

 (六)丰富作业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知识,唯答案论;形式上采用单一的试卷测

 验。这样学生就成为了教师“车间”里的“标准件”,总是在试图迎合标准答案,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以分数论英雄”,也让学生陷入“唯成绩”的怪圈,盲目追求分数而磨平了自己的棱角,变成高分低能的“乖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我努力尝试着对作业的评价作了改动。

 例一: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评语中,多与学生交流,不要仅局限于答案,轻易地否定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热情;不要吝啬赞美的话语,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和具有创意的答案,给予充分的肯定。我经常在评语中写道:“你的作业有进步,要坚持”;“你的观点有新意,太有才了”;“你分析地有力度,给力”。语气温馨让学生找回了自信,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也会变得小了。

 例二:让学生互评检测。让学生转变角色,换位思考,重新对作业进行审视。由于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养成有些近同,所以,他人问题可能就是自己的问题。这种方式,让学生可在观察和发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达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学习目的。

 总之,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课堂小天地,作业大天地”,而教师巧妙地创新具有实效性的作业则会延伸有限的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新促实求发展,这必将会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在作业中绽放更加富有魅力的流光溢彩!

 :

 注:① 陶行知:

 “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达自然和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以获得丰富的学习。” ——《创造的儿童教育》。

 ② 苏霍姆林斯基:“不要把学习局限于教师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现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 【参考资料】

 [1]《山东省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2]《新课程标准》 [3]《山东教育》2009.9

 [4]《中学思想政治参考》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