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篇《神灵与这片土地》读后感
2 2 篇《神灵与这片土地》读后感 1 1
根性写作诗歌文本的探险意识
1、诗歌写作中探索意义大于内在的文本价值
我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开创性具备创造力的诗人,他必然带有某种反叛的因子,他一出生就带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冥冥之中指引着他去翻越一些人为的栅栏,或打破,再建立新的诗歌秩序。
诗歌写作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或换句话说我们诗歌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相信每个诗歌写作者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大部分诗歌写作或就是纯粹的爱好,打发时间,养心,怡情而另有一小撮用诗歌助其仕途功成,以上两者皆于诗无关,所以这是根性写作所要摒弃的,那什么
是根性写作所要追求的?以前说过根性写作不反对任何形式的诗歌写作,他不打倒某某,他也不革新什么?他不制造噱头,也不搞无意义的诗歌新闻,或就是一种无我,无他之境,说明:这种‘无我,无他之境’并非和佛家的一切皆空,虚无缥缈之类同意词,要区别开来,根性写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立根写作,他追求的是一种诗歌澄明之境,探险意识,这是根性写作的一种存在方式,就是一种永无止境,必要时让自己的诗思陷入绝境之地,而后无禁区立根存在诗写,这就要求写作者永不重复自己,重复他人,也就是一种探险意识
2、 表现
新在何处①语体之新:一种保持母文化再吸纳外部技术手段的新诗歌语体②视野:以整个人类视野看待个人或民族③思想之新:不再是作古文学大师思想的复制粘贴者,搬运工……
3、最大特征:打破(颠覆)——构建——打破(颠覆)
4、金字塔式的写作:根性写作就像一位从上古而来的祭司,有点
崇高感,宿命论,所谓高处不胜寒,但你始终是要站在荒野里站在刀锋上起舞的
5、精英化写作:诗歌写作永远都是一件精英化的事情,超越精神维度诗歌和感情没关系 6、存在:诗写即感觉,感觉即存在
2 2 篇《神灵与这片土地》读后感 2 2
‘神灵与这片土地’是发星老师最近完成的一首长诗,今早重读,意义重大,不管是对于其个体写作生涯或地域诗歌写作群体都具有总结性意义,当然,限篇幅此短文暂不谈群体写作,就谈谈这首长诗在诗人写作生涯中重要诗学意义。①本体让位于经验,诗歌从个体经验中获得解放, 诗人一改以前的写作风格,直接从本体切入(个体经验
直觉),只是在用词上有意无意的选用了一些具有地域符号的意象,使大凉山在文字中流动了起来。②从泛文体写作到单一写作的成型,据我所知诗人是国内最先进行泛文体写作者之一,其长诗《大西南九十九个经词》就是代表,而且非常成功,“泛”有探索之意,是诗人为突破某种可能的写作策略,可以这样说。而单一则走向成熟,成型之意,长诗‘神灵与这片土地’就是这样一首作品,不管是在技巧的运用上还是诗人的哲思上都表现出老辣之劲,读后让人回味无穷。3地域诗歌写作。作为地域诗歌写作的提出者与倡导者诗人的诗写自然离不开诗歌的地域纬度,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诗歌写作都离不开地域性。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地域’是用意象来限制的吗?比如彝区的毕摩、索玛等,藏区的青稞,酥油等?肯定不是,也不仅仅如此,比如,花园、地铁站、机场、广场、阳光……,诗歌写作我们更多的是用瞬间的超经验表现,所以可以这样说诗歌中只要出现了具体的意象实词就出现了地域性,这是由汉语言这种文字本身所决定的,我们还是回到本诗,诗人以神灵与土地为题,二者更多的是相互夙愿的关系,使内
部达成了某种契合,在精神中形成某种地域诗写品质,而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实物描写上。④诗人对时间是敏感的尤其大诗人或称为时间的焦虑更合适,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对形而上,时间,存在的追思是非常明显的,这种追思并非漫无目的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根性诗想。当遇到时间焦虑,部分诗人会选择頹荡苦脸相对而诗人没有因为他的诗歌根性让他具备了一种博爱精神,所以此长诗中诗人很容易直接用爱消解掉了物的原型,把大凉山当做了一个真正的情人,爱人倾诉,进行时间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