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村扶贫工作总结

 包村扶贫工作总结

 自 XX 年承担扶贫包村工作任务以来,局党组非常重视,依照市委、市政府扶贫工作总体安排,仔细研究,仔细安排,派出工作组适时进村开展工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扶贫工作计划,分步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果。现在把具体情形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广泛调研,制订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局党组把包扶的 XX 村扶贫工作作为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非常重视,定期召开党组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适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一名党组成员负责扶贫工作,工作组常年驻村,成员按月轮换,每月保证一至二名干部驻村工作。为全面、准确掌握四沟村的基这情形,制订实实在在可行的工作方案,局领导班子多次集体赴 XX 村进行调查研究,与县(市)、乡(镇)、村干部和群众广泛接触,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情村情,对全村的自然条件、人口、土地、困难户、劳动力构成、家庭经济收入、精神面貌、思想观念、难点热点问题等情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与乡(镇)、村领导多次磋商,反复研究论证,制订了《XX 市 XX 局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总体要求,为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落实责任、对口帮扶,确保扶贫工作见实效

 每年年初,我们依照《实施方案》要求,制订这年度工作计划,逐月分解任务,并将当月任务完成情形放进驻村干部所在科室的考核范围,严格考核。为强化对驻村干部的领导,规范驻村干部的行为,局党组还制订了“市 XX 局包扶驻村干部扶贫工作纪律”,要求每一

 位驻村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严格要求自己,不给群众增添负担。驻村干部按既定的工作任务和局里的要求,仔细工作,月底总结这月工作完成情形,向下月驻村干部仔细交接,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四年多来,各包扶干部以“以民为这,为民解困”的非常责任感,对工作仔细负责,主动指导扶助群众开展扶贫项目,现在,每一个工作已初见效果。

 为了增强 XX 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密切与困难群众的关系,使扶贫包村工作成为大家共同的任务,局党组研究决定,开展一对一对口扶贫。局党组成员、局 XX 正科以上干部和局属单位负责人,与XX 户特困户结成了扶贫对子,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实行不脱贫、不脱钩。每逢春节,局 XX 干部还对这 XX 户特困户进行慰问,送去面粉和食用油,保证困难群众过一个祥和的春节。与此同时,市局组织了 XX 名军休老干部到 XX 村访贫问苦,开展为特困群众献爱心活动,为 XX 户特困群众送去面粉 XX 袋、衣被 XXX 件。

 三、多方筹资、统一组织,顺利完成部分群众搬迁工作

 针对村里部分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差,不便于生产生活,且遇阴雨,极易造成房屋(窑洞)倒塌和损坏,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实际,我们联系灾后重建工作,和乡(镇)村组织一起,仔细调查走访,决定对 XX 户群众实施整体搬迁。经我们多次努力,为该村争取到建房资金 XX 万元,并协调乡(镇)村两级组织和土地等部门,统一计划、建造房屋 XXX 间,彻底解决了 XX 户困难群众梦寐以求的住房问题。现在,XX 户困难群众已陆续搬进了新居。

 四、主动发展肉牛养殖业,实行滚动式扶贫

 依照 XX 村的实际,市局党组决定以发展养殖业为突破口,重点

 发展肉牛养殖,首批扶持 XX 村 XX 户贫困户为肉牛养殖户,为每户购买一头肉牛。为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局领导带头捐款,并发动 XX和局属单位干部职工向贫困群众献爱心,短短三天时间捐赠 XXXXX元,后又在 XX 工作经费十分紧 X 的情形下挤出 X 万多元,筹足 XX万元,适时送往村上,为群众购牛,并制订了发展养殖业的滚动式扶贫计划。XX 年与首批 XX 户养牛户签订了协议,并购进了肉牛,村里依照每户 XXXX 元无息周转扶持资金的水准,发放了扶贫周转金。为保证农民科学合理的养殖,驻村干部还主动联系防疫部门,对全村的牛、羊进行了防疫注册,定期进行免疫注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了畜牧养殖知识培训;引导大部分养牛户种植了 X 亩左右的苜蓿,为养殖肉牛打下了基础。年底前,按协议第一批扶持的 XX户养牛户,将退出 XX%扶持款,再扶持 XX-XX 户。与此同时,驻村干部对全村的养牛、养羊存栏、出栏情形作了一次全面摸底,宣传鼓动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创造规模效益。

 五、建设花椒和油桃示范园,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依照县(市)乡(镇)总体安排,市局计划协助 XX 村建成 XXX亩花椒示范园和 XXX 亩油桃示范园。现在,通过协调,已对乡(镇)村杂果园区建设进行了整体计划,并组织群众进行栽种,已栽种花椒、油桃各 XXX 多亩。先后又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科学培育和进行病虫害防治,多次协助果农强化园区管理,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誉。

 市局还主动鼓励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使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经与 XX 县(市)人事劳动部门联系,已有一百多名具有学校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赴 XX 打工,并已全部进厂上岗,解决了该村部分农村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