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篇一】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
狂年 9 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 8 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
奎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9、2018、201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4102 元、4360 元、4660 元,分别较上年增收 206 元、258 元、300 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19 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 220 家,比 2019 年增加 12 家,安排就业人员 6736 人,比 2019 年增加 903 人,共发放劳动报酬 4190.25万元,人均 6560 元,比 2019 年增长 820 元。同时 2019 年
三产企业发展到 2397 个,个体户增加到 65 个,吸纳从业人员 2600 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19 年、2018 年、2017 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 1670、1990、2200。2019年新增劳务输出 300 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 84 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19 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 1000 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 1000 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 500 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认识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认识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遇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
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2、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用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农田被占用、征用的现象也同步上升,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据统计数字,近五年来,我镇耕地面积减少近千亩。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
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三年内,菜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 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 26 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
库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部门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民经济人队伍,让我们沿江开发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沟通、左右呼应、内外衔接”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
化”的目标。围绕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粮田,多种弱筋小麦、优质大米,同时种一些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蔬菜。
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镇“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4、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切实管理好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值。完善“专户管理、支付到村、
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镇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5、务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镇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布点加工,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进厂入镇就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双带一争”型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份额,促进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编报项目上争国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篇二】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
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
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长 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 360.2 元,劳务输入增收 140.2 元,转移性收入增收 72 元,财产性收入增收121.8 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1623.9 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140.2 元,增长 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549.2 元,增加 193.8 元,增长 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 131 元。增长 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 55 万亩,单产 382 公斤,总产 21.01 万吨,
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 24 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 3分,总收入增加 1980 万元,人均增收 20 元,大(苔)蒜种植面积 35 万亩,其中苔蒜 20 万亩,比去年增加 5 万亩,亩收益 2088 元,总效益 4.17 亿元,比去年增收 2976 万元,人均增收 31 元。设施菜总面积为 10 万亩,比去年增加 5 万亩,总效益达 8.6 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 6336 万元,人均增收 66 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 200元,人均减收 49 元。黄皮洋葱种植 13 万亩,每公斤收购 0.55元,种植业共计增收 159.4 元。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 78.5 万头、2.6 万头、180 万只、2206.6 万羽、32.2万只。今年 1—11 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 6.77 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 1.27 亿元,人均增收 131 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 70 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 28.7 万人,劳务收入 17.1 亿元,比去年增加 1.36 亿元,人均增收 140.2 元。
(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面积扩大 1.31 万亩,100 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 8500亩,亩均承包费 400—600 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1.1 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121.8 元。
(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102.23万亩,每亩补贴 62 元,比上年增加 32 元,总额 6338.26 万元,水稻补贴 10.22 万亩,每亩 84 元,总计补贴 204.4 万元,农机补贴 810 台,共补贴资金 500 万元,人均增收 72元。
(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 400 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 700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 300 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 4000 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 800 元计算,生产 6 个月,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 1900 多万元,人均增收 400 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22 个,吸收穆楼村 800 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 1400 亩,土地租金为每亩 650 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 80 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 300 多个,固定工人工资 1 万左右,临时工 3 个月时间收入 3000 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 140 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 980 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 1500 元。
二、存在问题 ?
狂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二是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农业补贴提高的效应。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趋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
(二)农村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不良倾向,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视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农业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打工的副业。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问题,农民自主创业的难度增大。
(三)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偏低。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科技含量
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显,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县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但从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进一步转移,也影响着传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五)生产要素对农村发展约束加剧。一是资金制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更加困难,农民贷款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农的作用远未发挥。二是土地制约。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推进不快。大量外出劳动力仍兼业经营土地,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长期存在,尽管国家已经允许土地流转,但没有县具体的政策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快,种植业效益难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制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3860”,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农业效益的提升。
三、几点建议 ?
(一)大力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放眼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
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对丰县牛蒡、芦笋、山药三大特种蔬菜,实行恢复性种植。从而形成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扩大夏蕃蕃茄等常规蔬菜面积。二是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引进和培育优、新、特品种。三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使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应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突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特色,走出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农民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一是加快农村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丰县农民外出经商办厂,从事建筑、服务,或打工挣钱。三是加快县城区及 14 个建制镇建设步伐,让农村劳动力到县城和镇驻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通过合理转
移劳动力,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务工经商或外出打工。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可以跨组、跨村或跨镇联合。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农民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创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民有劳力、有技术、有门路、无发展资金的现实问题。【篇三】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明确提出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不仅明确了“三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而且对实现农民增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就我市而言,据株洲市统计局发布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2 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 10972 元,较上年同比增长 17.6%,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3.1 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
尽管如此,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 2015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即达到 15000 元,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为此,市政协特邀界委员二十余人,深入株洲县渌口镇、南阳桥乡等地,就我市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当前农民增收概况 ?
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8 年的 5837 元增加到 2012年的 10972 元,增加 5135 元,增长 88%,年均增长 17.1%。期间,我市农民增收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家庭经营收入平稳增长。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日益优化,打破了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收入格局,收入来源呈多元化发展,工业、建安、餐饮、批零、运输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非农产业收入的增加。2012 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达 4221 元,比2008 年增加 1545 元,年均增长 12.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 38.5%。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为 2298 元,比2008 年增加 719 元,年均增长 9.8%;第二产业纯收入为 885元,比 2008 年增加 416 元,年均增长 17.2%;第三产业纯收入为 1038 元,比 2008 年增加 410 元,年均增长 13.4%。
2、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加强劳务供需对接、创优农民工就业环境、开展劳务输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长,使之成为了农民收入来源的主渠道。2012 年,我市农民
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 5719 元,比 2008 年增加 3020 元,增长 1.12 倍,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 58.8%。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 2008 年的 46.2%提高到 2012年的 52.1%,同比提高 5.9 个百分点。
3、财产性、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不断提高,加上农民投资理念和理财意识增强,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2012 年,我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 383 元,比2008 年增加 226 元,年均增长 25%;人均转移性收入 649 元,比 2008 年增加 344 元,年均增长 20.8%,两项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 11.1%。
二、我市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
目前,虽然农民收入取得较快增长,但保持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还面临多重压力,在农民增收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1、农民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目前情况是,我市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现代农民”比较缺乏。尽管这几年随着我市政府阳光工程的启动,部分劳动力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不仅素质达不到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据调查,我市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3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4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 18%。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较差,大多数人只能从事最苦、最累、
最脏、最险的的职业,导致我市部分农村居民劳动力的报酬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2、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目前,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只有 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3 个百分点。而且,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是从事简单初加工或粗加工产品的生产经营,处于产业链低端,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比较低。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0.75:1,低于全国 1:1 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市虽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89 家,但龙头企业仅 2 家,省级也只有 19 家,而且大多数是规模以下的企业。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总量、数量、合作层次等方面都普遍偏低。农民个体自发分散经营诸多,集体组织的规模集约经营较少。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成本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对于农民来说,常常“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3、资金投入不足。虽然随着惠农政策的落实,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农村范围广,农业基础差,农业资金投入依然显得不足。无论是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金融信贷支持力度,还是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都十分有限。近年来,我市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依然较小,金融机构资金基本倾向于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重工轻农,覆盖面小,真正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比较少,这些也是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几点建议 ?
1、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公共财政支持,不断推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相适应的人才梯队,把现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打造成“一村多个大学生”,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完善“阳光工程”、“素质工程”等,确保农民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培训。推行“订单”、“定向”、“联合培训”等模式,形成技能培训和提高就业的互动机制,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2、增加农业投入。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把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支农、扶农政策落实到位,保护农民利益,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采取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金的方式,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持续稳定增长。完善措施,强化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工商资本和农民加大投入,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整合和组织市级农科所、县级农科站、乡村农技人员资源,完善主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我市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得到稳定、长效的技术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行政机构、专业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实施科技推广服务,积极支持多元科技推广模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农技推广局面。不断扩大科技应用范围,除农业生产本身的科技应用外,还应提高农产品加工、营销、管理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
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服务。
4、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保障转让承包经营权农户的收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股份合作制,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5、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制定《株洲市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工作意见》,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机制,完善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政策,加大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社会服务、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发展经济,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