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制调整改革工作 总结
我县统筹推进村建制调整改革“前后”半篇文章,坚持服务群众零距离、激活要素鼓腰包、共绘治理同心圆,有效破解“服务、发展、治理”三大难题,取得了党群同心、民富村强、和美聚居、和乐乡村的成效。
一 、 服务群众零距离,奏响惠民之音
为有效解决乡改村改后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实施“122”举措,大力优化便民服务体系。一是“一员”解急忧。从撤并村中优选热心服务、公道心强、身体健康的离任村干部,返聘为“跑腿员”,依托农村便民客运“金通工程”,为群众购买急需药品和生活用品,实现服务半径由“远”变“近”。全县现有“跑腿员”1253 名。二是“双门”强服务。将村合并后闲置的阵地改造为村级便民站,实行“开门接件”,村组干部定期开展“上门代办”,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办事效率由“慢”变“快”。今年 6 月以来,各村共接件 750 余件、代办近 300 次。三是“两单”明职责。建立村干部职责分工和便民服务两张清单,梳理出 10 大类 65 项村级便民服务事项,根据便民服务事项以及所对应镇级部门,将 68 项村级工作进行精准分工,厘清职能职责,并及时公示,制作手册,方便群众办事。
二、 激活要素鼓腰包,奏响发展之音
为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增收难的问题,着力补齐“三项短板”,推动村域经济大发展。一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整合涉农资金、易地扶贫资金、土地增减“双挂钩”资金,新建村组道路 246 公里、产业
路 319 公里、水利工程 333 个,新(改)建阵地 69 个,提档升级阵地 31 个,环境由“脏乱差”变“净美好”。二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坚持“做大一类村、做强二类村、做优三类村”的工作基调,建成XX 镇 XX 片、XX 镇 XX 片、XX 镇 XX 片等 8 个产业“田园综合体”;依托园区,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茶园基地达 20.67万亩、水果基地达 13.1 万亩;推动产业基地“景区化”,建成景区6 个,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产业由“小而散”变“大而聚”。三是补齐人才队伍短板。通过村建制调整改革,选优配齐村“两委”成员1132 名,每村配备 1 名产业技术专干、1 名治理委员。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领飞”行动,通过“岗位大练兵、能力大比拼、素能大提升、成果大检验”,采取 12 项针对性措施,在 152 名村党组织书记中评选一批“明星书记”,推动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引领能力由“软而弱”变“坚而强”。
三、 共绘治理同心圆,奏响和谐之音
为了有效解决治理“肠梗阻”问题,探索“441”治理机制,实现气顺民和的良好氛围。一是“双四”举措治理“散乱污”。实施矛盾分类化解,按照支委提方案、“两委”会讨论、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委托村委会或调解委员会代表群众维权“四环节”,依法反映诉求;县乡村三级采取依法取缔、引导规范、招商替代、有序处理“四个一批”措施成功化解乡镇周边村企业未纳入规划、未批先建、生产工艺污染环境、土地流转费久拖不支等问题 15 个,保障群众利益。二是“四项制度”引导观念转变。重点实施“两到两必”“村规民约”“聚
居点公约”“五长制”等四项治理制度,全面提升群众主动参与治理意识,通过一起过节日、一起干农活、一起搞卫生等形式,用实际行动引领群众转变观念,推动实现乡风文明。三是“一项考核”提升治理水平。全面推行“积分+红黑榜+项目、资金和关心关爱”的“一分二榜三均衡”考核制度,通过奖勤罚懒,进一步弘扬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