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人大常委会“融入大战略,实现xx经济新突破”调研报告

 xx 市人大常委会“ 融入大战略,实现 xx 经济新突破” 调研报告

  为了解掌握 xx 市产业发展情况,找准全市融入大战略的切入点,xx 市人大常委会选取电池电动车、生物新医药、电子信息(北斗导航)、装备制造业作为调研重点,召开市域高校、相关行业专家、企业家座谈会,赴上海、郑州学习考察了自贸区和航空港,深入县区开展调研,对全市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大战略给 xx 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国家接连推出了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这也为与郑州仅一河之隔的 xx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机遇。

 1、为 xx 从内陆城市走向全面开放提供了契机。xx 地处内陆,不临海、不沿边,外向型经济基础较差、底子较薄,截止 2014 年底 xx 市出口额仅 9 亿美元,对外开放处于先天劣势。而“一带一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战略将 xx 从内陆推向前沿,xx 可以利用与郑州一河之隔的区位优势,对接和融入郑州航空港,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为我市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与世界共享全球化盛宴创造了机会。

 2、为郑新融合组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是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圈组团式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明确将中原城市群列为重点区域。xx市是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地区性中心节点城市之一,在此背景下,推进郑新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无疑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3、以倒逼之势促进 xx 产业优化升级。以往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和叠加取得产业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内陆地区产业发展正经历着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加速工业产业优化升级。未来郑州将吸引高人力资本、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聚集,加速产业升级,逐渐走向产业链顶端,而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可能面临向周边地市溢出,xx 凭借地缘优势完全可以配套郑州,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发展模式,给 xx 实现产业改造提升、经济快速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加速服务业转型升级。传统贸易模式将被彻底改变,未来 E 贸易、网络店、线上经济将会实现常态化,“互联网+”将渗透到金融、三四方物流、休闲旅游业、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商务活动、企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催生我市高端服务业的 快速发展。

 4、为 xx 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大战略的实施必然加快郑新交通一体化的进程,为 xx 打造中原城市群快速铁路“北枢纽”带来机遇。郑州——济南 xx 段、郑州——南太行快速轨道交通、xx——洛阳城际铁路、“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省干线网、郑州——卫辉路 107 国道改造升级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都将为 xx 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挑战。

 1、干部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大战略,必须有新思维、新观念、新谋划、新政策、新作风,否则,融入大战略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坐失良机。融入大战略,干部就必须有全球性、战略性思维、合作共赢、错位发展、借力发展思维等。2014 年,我市外贸依存度为 3.9%,仅为河南省的1/3,全国的 1/10,对外出口连续 8 年无增长。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市干部的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解放,以适应大战略的需要。

 2、产业急需优化整合升级。我市传统产业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已呈现良好基础,但依然存在小而全、小而散,没有形成“拳头”,缺少行业“龙头”,市场竞争力不强。传统产业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电池及电动车产业此类问题均较为突出,没有形成明显的行业优势,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产业

 支柱作用,行业内部竞争激烈,急需优化整合升级,以增强行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3、发展软环境急需改善。许多企业反映,我市干部队伍在服务企业、行政审批过程中意识、能力、效率、态度等方面与沿海城市相比差距巨大,官僚作风明显,干部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急需提高。一些企业本应享受的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能落实,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如:民营企业特殊工种的退休待遇问题,许多员工在国有企业特殊岗位工作多年,因企业国有改民营的原因,提前退休却无法享受应有的政策待遇。

 4、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生物新医药作为我市的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目前面临着企业布局分散,污染不能集中处理排放的问题。有些企业因安全距离不够,为保障居民居住环境,环保部门不得已下调企业环境容量,企业在技术和投入上都已不堪重负。部分第一次搬出市区的医药行业目前已面临因环保问题必须二次搬迁,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新挑战。

 二、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及产业壮大的“瓶颈”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含汽车零部件)、食品、制冷家电等优势支柱产业,化工、纺织、水泥建材、造纸、能源(煤电)等传统产业,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电动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市产业发展情况喜忧参半,既有发展优势,又存在许多“瓶颈”。

 (一)优势。

 1、工业门类齐全。我市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全国 41 个行业大类中的 33 个。已有 15 家世界 500 强、23 家国内 500 强落户,与 10 余家央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中国电池工业之都、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材料及电池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火炬计划 xx 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重点行业发展方面,装备制造行业 2014 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

 关,初步培育了汽车零部件、起重机械、振动机械、电气机械、过滤设备、基础件等优势集群,起重机械占据国内市场 70%份额,振动机械占据国内市场 30%份额,汽车空调、汽车转向、汽车制动、汽车三滤、汽车门锁等系统总成均居全国行业前三位。食品加工行业相继引进了百威啤酒、杭州娃哈哈、南京雨润、四川高金、新良、五得利、克明面业等一大批龙头食品企业。生物新医药经济总量占全省近 30%比重,培育和发展了华兰生物、拓新生化、华隆生物、华星制药等龙头企业,引进了北京双鹭、复星药业等重点企业。电池电动车培育和发展了以环宇电源、新太行电源、河南锂动、中科隔膜等龙头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家电行业形成以新飞电器、科隆电器、海宝电器、金龙铜管等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造纸能力占居全省的 1/2;水泥熟料占全省 1/4。初步建成了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生物新医药、电池电动车、家用电器等生产基地。

 2、发展基础较好。我市装备制造业是省规划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省装备制造业四大产业聚集区之一。起重机械、振动机械等特色装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汽车零部件产业被列入河南省八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之一。

 电池及电动车产业是省规划的“优势产业集群”,是国家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全国唯一)、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全省仅郑州和 xx),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电池工业之都”荣誉,国家(xx)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全国仅有两家)、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质监系统仅此一家)均落户 xx。电池产业优势突出,在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以及镍氢电池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材料等领域竞争优势明显,其中锂离子电池隔膜,填补了国内空白,产销率位居全国第一;高性能球形氢氧化镍,产销率位居全国第一。电动车产业形成以电动汽车、低速电动车、电动场地车、电动三轮车为主业,以电动汽车转向器、空调等关键零部件为支撑的的电动车产业体系。

 我市是“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河南省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是省规划的“百、千、万”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企业 38 户,重点企业有华兰生物、双鹭药业、华星制药厂等。

 电子信息产业企业 15 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9 户,科研院所 1 户,另外 5户企业尚处于在建或未达规模。其中通信设备和电子元器件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智能终端、北斗导航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3、研发能力较强。我市的几大产业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优势。生物医药行业拥有各级研发中心 36 家,研发人员 5000 余人,相关领域的教授、博导、高工和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 100 余人。装备制造业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 4家,省级研究中心 44 家,市级中心实验室 91 家。同时,我市还拥有多所高等学校,在校教职员工及大中专学生近 14 万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近 4 万人,研发能力和研发优势明显。华兰生物、新飞电器、豫飞重工、科隆电器、太行电池等本土企业研发能力和优势均较为突出。

 (二)“瓶颈”。

 我市产业发展虽有以上优势,但依然存在突出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能够支撑和带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型骨干企业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特别是终端产品和盈利能力较强、发展质量较高的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如环宇电池、金龙锂动由于装备技术有限,缺乏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生物新医药只有华兰生物、双鹭药业两家,装备制造这一传统支柱产业也仅豫飞重工集团、新航集团、xx中联集团、河南华洋集团四家销售收入超 20 亿元的企业,整体旗舰示范作用不强。

 2、产业链结构性问题突出。装备制造、生物新医药、电池电动车等产业都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但中低端产品居多,如电池电动车行业大多是低档、初级产品,质量不稳定、水平低,生物新医药行业中原料药比重较大,制剂药比重相对较小,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利润率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3、产业集聚程度低,缺乏规划引导。行业组织结构小而散,围绕大型企业产业链延伸的中小企业群体尚未真正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配套的制造体系。由于前期缺乏市场规划和引导,同类企业仅仅是集中在一起,未形成集约发展的

 产业格局,集聚效应不明显。中小企业往往以几家支柱企业为发展风向标,生产组织模式、营销模式趋同。如装备制造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布局,电池电动车也有 9 个县(市、区)都在发展。无序竞争,造成企业管理失调、假冒产品猖獗、企业目标定位不准等问题,降低了产业整体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电池电动车产业的此类问题尤为明显。

 4、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受行政级别、城市功能、就业机会限制、人才引进政策不完善、人才的吸引力弱、人才的保持环境差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的大部分企业缺乏高端人才,专业化层次偏低。

 5、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低。融资渠道窄、成本高、难度大,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受到企业间担保链断裂的影响,xx 作为“金融观察区”贷款批不下来,融资渠道打不开;部分未批先建的项目,土地证办不下来,无法抵押贷款。

 三、对“融入大战略,实现 xx 经济新突破”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机遇,稍纵即逝。目前,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房地产业呈坠落式下滑态势,经济形势异常严峻。

 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带一路”等大战略的提出,给我市经济实现新突破带来了新机遇,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配合发展、借力发展思想,在郑新一体化发展中,树立配合发展、借力发展思想,全力谋划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郑州、承接产业转移、借势发展、形成合力,共建大郑州。树立研发与生产地分设观念,采取生产和科研相分离的方式,将研发平台设在大城市,凭借大城市的先天禀赋优势吸引高精尖人才进行新技术研发,而将技术成果的转化放在 xx 本土。在投融资方式方法上转变观念,传统的融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政府除了帮助企业积极争取上市外,还应帮助、引导企业积极探索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租赁融资、互联网金融等新的融资模式。

 2、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干部担当意识,许多企业反映,在办理有关手续过程中,常常遇到推诿扯皮、以罚代管、以罚代纠,重罚款、轻服务,服务水平差

 等问题。甚至有的企业直言我市的发展环境近几年严重倒退。鉴于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干部考核、选拔、使用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为想干事儿、干实事儿、能成事儿的干部撑腰作主,切实解决干部不作为、不敢为的思想,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尽量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视察,让企业专心生产、专心科研,该由企业做主的让企业自己做主,该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切实简政放权,避免因政府行为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确立“保姆式”服务理念,政府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行“保姆式”服务,努力营造环境比较优势。切实简化审批程序,确保行政审批“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时限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佳”。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将牧野区电池产业园划归 xx 市管辖。否则,不仅与其国家级产业园的级别不相匹配,而且行政体制机制的桎梏已经严重影响了电池产业园的发展。

 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引进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抓住我市被列入国家新能源材料及电池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的机遇,力争通过富士康项目的引进与实施,整体盘活电池及电动车产业。积极培育华兰生物、白鹭化纤、金龙铜管、新飞电器等本土企业,力争在 5--10 年内,培育出 2—3 家像郑州富士康、宇通客车,漯河双汇,焦作云台山那样对当地经济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一批优势企业实施战略重组,落实国家支持装备制造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实力雄厚,支撑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行业“龙头”。大力发展电池与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等战备新兴产业,争取产生 1—2 个新兴产业行业“龙头”。

 4、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要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兼顾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以“中国制造2025”为切入点,重点引进机器人、3D打印机等带动性强的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落户,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行业预警,抑制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保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引进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创新平台分支机构以及一批

 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衍生效应。

 5、切实解决产业集聚的配套服务问题。在引导好、规划好产业向园区的集聚的同时,要着重解决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形成主导、专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的态势,并注重解决好环保和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问题。生物制药与新医药产业作为 xx 市的新兴产业和高成长型产业,目前最大的困扰就是环保问题。建议借鉴发达地区做法,在经开区东南角和延津县化肥新厂址周边建设一个“高科技化工产业园”, 集中做好环评、供热、供水、污水处理等配套服务,将生物制药和化工企业逐步从城区搬迁到专业园区,并引进高扩张企业入驻,加快发展。加强对北斗导航市场参与各方的具体指导,支持在经开区筹建“5S 科技园”的构想,通过企业在专业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6、完善保障机制。一要积极引导和培育银企建立全面合作的良好关系,建立有效的银企对接机制,加快企业信用机制建设和定期公开制度,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二要支持企业发行债券,积极辅导企业上市,充分利用新三板、风险投资、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工具帮助企业多渠道融资。三要积极完善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本着为企业服务、以收定支、保本运行的原则,解决企业担保难、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四要加快我市金融改革步伐,加快组建市农商行和各县的村镇银行,积极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到我市来建立分支机构。五要加快设立各类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基金,如“支柱和战略新兴产业引导发展基金”、“促进现代服务业引导基金”、“科研创新引导基金”等,采用 “补偿基金+股权投资”的模式,以有限的财政资金做杠杆撬动民间资金投入到产业中来,快速启动引导基金;通过“母基金+子基金”的模式,以财政投入为“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注资成为“子基金”,以减轻财政压力,增强资金运用的灵活性。

 7、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我市的现代服务业远远落后于郑州、洛阳、焦作等地市,是我市的短板,必须下大功夫进行培育。强力推进,制定出台我市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改革措施。市委、政府要定期召开推进协调会议,

 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配套郑州发展大物流,重点抓好小店物流园区、南环综合物流园区、平原示范区物流园区、北部凤泉牧野物流园区、原阳物流园、内陆港和公铁联运货运中心等 6 大综合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培育省级物流示范园区。要在沿黄地区谋划临空经济服务物流园区,积极融入郑州航空港建设。强化特色,发展南太行旅游,打造郑州“后花园”。完成 xx 南太行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及优先开发提升区域详细规划,加快交通连通步伐,创造优质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大健康产业。抓住国民消费升级的机遇,依托南太行旅游、黄河故道森林资源和医疗等资源优势及封丘县“中国长寿之乡”等品牌优势,加强与西部控股等企业的对接合作,努力打造河南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8、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大招商、招大商。抽调人员组成专业招商团队,瞄准几个行业龙头,实现重点突破,确保特大项目、重大项目真正落地并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完善现有绩效考评制度,招真商、真招商。不以意向签约论英雄,要以项目的落地和项目的投资强度来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指标,持续追踪、定期汇报建设和投资进度。

 9、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库存过大,因此, 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工作。摸清房地产业“家底”。深入调查我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现有库存,以消化完库存为重点,降低首付比例、实行优惠利率、放宽公积金贷款条件、延长还贷期限,加快清理、取消过去为抑制房地产业发展所出台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和不合理审批、收费项目。加快制定支持进城农民购买商品房的优惠政策。对进城落户的农民应允许其保留农村宅基地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让其享受城市购房、入学、医疗、保障房等市民待遇。高度警惕、认真防范一般商业地产盲目扩张带来的泡沫风险。加快人口向县城、市区集聚,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既让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又可盘活土地存量,为市区发展腾出空间。加快养老地产、旅游度假地产建设。抓住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机遇,把南太行建成国家一流的休闲度假区。把黄河故道森林周边建设成全省最大生态养老基地。

 10、加快郑新融合发展。加快郑新融合。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上与郑州主动搞好协作,明确分工,形成产业上的互补、链条上的衔接、发展上的协调的合作格局,借郑州这个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动力引擎,实现 xx 的腾飞。确立“呼应郑州,错位发展”的指导思想,争取早日实现郑州与 xx 在交通、通讯、金融结算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加快交通融合。把 xx 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快速铁路的“北枢纽”。逐步产业融合。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采用链式发展或互补发展,联合建设郑新全国重要的电池电动车等新兴产业生产研发基地。加强功能对接。围绕郑州建设“新商城”、“中原宜居商贸城”和 xx 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目标,共同构建“郑新商贸流通圈”。郑新物流合理分工。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建立物流发展利益分享协调机制,打造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产业带。培育 xx 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及原阳县、获嘉县、xx 县等作为郑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深入打造郑新融合“桥头堡”。加快推进金融和电信同城、建立人才、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吸引郑州高校来xx 办分校、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依托南太行秀美风光,打造“郑州后花园”,实现生态共建、旅游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