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偏低、课程实施缺乏创新实践,课程评价实践导向流于形式是导致教育学本科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从变革高校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入手,亦即将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融入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因为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关心教育生活的发现力、探究教育问题的创造力以及解决教育问题的行动力。为了有效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教育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中增设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引导学生参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以及倡导以能力培育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教育学本科专业; 校本课程开发; 中小学; 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1-0032-05
  高校教育学本科专业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也是从根本上提升与改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托。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要求所培育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有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无法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并从中找到一个有效的媒介和方式从高校的课程教学这一更深层次的维度来提高教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为导向进行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然会成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教育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
  审思当前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可避免地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缺乏发现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能力,至于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教育问题的能力则更是罕见。究其缘由,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这重要原因还在于当前高校教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较少基于实践、立足实践,甚至是远离实践的。
  (一)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偏低,学生自主选择机会有限
  从历史上看,教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几经调整变化,努力朝着面向学生需求的课程进行变革。但总体来说,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更加看重理论课的学习,必修课所占比例很大,学生自主选课的实质性选择度相对较少。实践课在必修课中所占比例偏少,很多都设置成选修课,而选修课经常是形式上的菜单,而实际上不一定能有老师开得出来这门课,另外就算有老师能开这门课,在各种限制下学生也不一定选得上。以M高校为例,选修课虽然在课程设置上门类不少,但要求每门选修课的人数必须达到二十人才能开课,由于教育学专业学生每届只有五十人左右,要在每门选修课凑齐二十人难度是很大的,因而在有限的條件下开齐选修课难度是非常大的,而选修课中实践课的比重本身也不高。所以总体来看,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就很低了。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显然很少。而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学科结构更加单一,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更加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甚至忽视实践性。[1]
  (二)课程实施缺乏创新实践,远离真实教育生活
  教育学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那么培养对象所需要的素养与能力应该是高校教育学专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首要考虑的因素。创新实践能力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必备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书育人在学校教育中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最主要的方式来完成,未来教师所需要的能力应该在大学的学习中培养起来。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创新实践,培养未来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就非常重要。但目前看来,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及具体的课程实施涉及面还相对较窄,尤其是关涉中小学的教育现场和未来中小学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内容较少。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较少把大学与中小学联系起来,并把中小学真正关注并难以突破的教师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
  (三)课程评价偏重知识积累,创新实践能力考核流于形式
  课程评价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风向标,如果要想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有意识的锻炼,就必然要在相应的考试评价环节增加甚至是偏重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但目前来看,教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仍然是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偏重理论基础而忽略实践考核;以纸笔测验为主,对于教学实践技能、实习实践过程、创新创造成果的考核则比较少。创新实践的能力如果在高校尤其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很好培养,那么寄希望于未来教师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多么不现实的一件事情。对此,只有在学业评价的考核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比重并落到实处,增强创新实践能力考核的方式与有效性,才能避免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流行形式的现状。
  二、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突破口
  由上述可知,当前高校教育学专业无论是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课程评价都缺乏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究竟如何有效的提高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呢?本文认为,将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融入高校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一)校本课程开发提高教育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U-G-S”合作模式(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是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高校教育学专业学生培养联合起来的重要理论基础。2014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方在教师教育领域要联合起来,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将政府的经济优势和制度优势、高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以及中小学的实践场所等优势联结到一起,形成教师培养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开展。[2]本研究借助教师教育领域的“U-G-S”合作模式,阐述的是借助三方协同机制,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地方政府支援、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协同合作,根本目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以教师培养共同体的方式来提高未来教师实践创新能力,以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推动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