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教材建构模型及试验研究
摘要:武术教材是决定武术教学的核心要素。在系统查阅和分析学校武术教材及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论和教材理念的分析,提出武术教材建构理论和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关键词: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43—03
教材的质量是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教学要素,本研究在系统查阅和分析建国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及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论和教材理念的分析,依据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在对教材素材——武术文化进行系统和典型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构模型。为了验证教材模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还设计了小学的启蒙教材,并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进行了教学实验,验证了不同类型教材的实际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理论研究的对象:建国以来武术教材内容;武术教材研制方法论;作为武术教材素材的武术文化;试验研究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试验小学三年级两个班各32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有关教育学论著、课程论著作、教学论著作、体育教学论著、武术理论著作和教材30余部;系统检索了我国近代以来有关中小学武术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学术刊物,综合参考有关论文100余篇。查阅了大量的中国体育史、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武术史的资料,搜集了建国以来所有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文本和国内相关研究论文。从而掌握了大量的武术教材研究和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1.2.2调查研究法
1.2.2.1问卷调查法针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实际,2001年10月对北京市近百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一线体育教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和教材改革的认识。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2.2访谈法 2001年9月——2001年12月,先后对有关课程论专家、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和部分武术教师,以及实习学校教师、实验学校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师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访问调查和座谈。
1.2.2.3教育观察法2002年4月——2002年5月,在本课题教材实验阶段对实验学校的武术教学课程,采用了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课上课下、教师在场和教师不在场等情况)实施了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观察。
1.2.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条件相当的两个班级采用不同教材进行教学,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选取数量相同、条件基本相当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分为新教材试验班、传统教材对照班。教学时数相同,教学环境相当,同一教师,后测相同。第4次课结束时进行集中测量。
2 结果与分析
2.1原大纲教材内容分析 1961年武术纳入教学大纲以来,基本采取了将竞技武术简化的方法,形成了以套路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闭锁式运动为特征的武术教材技术体系与模式。
文革后历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都提到要简化教材内容和突出武术特色。然而,由于武术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每次教材改革都希望做出一个经典内容,以解决所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在有限教材空间内要解决处理诸如学生兴趣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教材组织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教材典型性和适应性等关系确实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安排盲目性大,使得教材选编大都采用“拿来主义”,因此,就出现了教材套路动作技术繁、难,内容陈旧、重复,结构单一;内容之间无系统性、连续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对在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的来自北京市城乡一百余所中小学的114名体育教师进行的调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看法。
尽管每次武术教材也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组织的。但过多的规范性动作和专项化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等其它因素,就出现了教师教不了、教不完、教不好的“三不”和学生学完、考完、忘完的“三完”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
2.2武术教材设计理念和学校武术教学目标 处在世界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兼顾社会发展和教育对武术的要求,以及武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领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武术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理念,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丰富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结构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典型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健身性的统一;趣味性与健康性的统一;文化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它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武术教学的内容,武术课应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为主要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武术锻炼,进而达成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领域的目标,并使各年龄段目标及其内容各有侧重,为此需要重新设计建构全新的武术教材体系。
通过对上述依据的全面考虑,可以确定一个学校武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即:1)参与武术运动,从中获得积极和真实的运动体验,培养武术锻炼兴趣,养成武术锻炼习惯。2)通过武术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3)掌握一定武术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4)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竞争、合作、探索、创新精神。5)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自觉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新文化的意识。
2.3学校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学校武术教材在方法论层面一直采用照搬、移植、简化的方法,基本上是竞技武术的压缩版。寻找一个绝对的教材标准并实现“大一统”实属困难。因此,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选优方法论。在此提出武术教材建构理论,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技术体系,体现武术运动的形式结构,教材内容具有代表性并能举一反三。这种方法借鉴了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论的主要观点,教材内容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教材自身具有更新机制。
武术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对武术运动形式可以按照“分解——提取——改变——重构”这样一个程序进行加工、改造和重建。从各种武术运动形式中提取一些因素,如技术的因素;改变一些因素,如技术的难度;增加一些因素,如趣味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等。对这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