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焦点中传统羌节基勒俄聚的教育学诠释


  摘要:羌族文字缺失,文化教育主要靠口说、耳听、心记、示范、模仿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实现。羌族传统节日“基勒俄聚”多种多样的活动表现出节日教育的方式与过程,并体现了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文化传承理念指导下挖掘“基勒俄聚”节日教育功能,可促进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进步。
  关键词:基勒俄聚;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教育学诠释;娲尔娥簇;传统羌节
  羌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深受中华民族各族群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有许多节日是同欢共庆的,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等。但也保留着一些本族的传统节日,例如羌历年(羌音译为“日美吉”,又称羌年节、过小年)、娲尔娥簇(也译为“瓦尔俄足”、也称领歌节、歌仙节)、基勒俄聚(亦译为“基勒俄足”、“基勒俄苴”,亦称狩猎节、男子节)[1]、祭山会(羌音译为“苏布士”,或称转山会、山神会、山王会祭天会、塔子会、或者会)、太平灯(又称“万年灯”、“耍龙灯”)、感恩节(羌音译为“热勒航”,也称“故尔国”)以及六月六(俗称“晒龙皮”)等。研究发现,基勒俄聚节庆过程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双重功能,是文化传承中的教育,更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一、羌族传统节日基勒俄聚的文化教育底蕴
  基勒俄聚是羌族村寨以狩猎、环保等主题内容的传统节日,除了具有浓厚羌族文化色彩的系列节庆活动,更独特的是节日上的羌族男子成人礼,仪式中要对族内即将成年的男子进行一系列“讲规矩”的教育活动,故亦称男子节。与传统的女子节“娲尔娥簇”一样,节日时间都在端午期间,并且两者庆典活动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宣传发扬的重大盛会。一般认为,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娲尔娥簇和基勒俄聚是华夏端午节的另一表现形式,已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
  宗教信仰是民族原始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许多民族民间的节庆活动都有宗教的因缘。以“万物有灵”之自然原始宗教为思想信仰的羌族,仍保留着浓厚的早期社会自然崇拜的世界观。祭祀是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在基勒俄聚节中也不例外。基勒俄聚节筹备工作由推举产生的会首带领村寨羌民共同措办,而仪式由大家公认且德高望众的寨首主持。节日的序幕一般都是由宗教首领“端公”(释比)拉开,他引着羌寨男子带上白石、腊肉刀头、牛羊肉、白酒、柏枝、火镰、陈干艾蒿和各种日月星辰与飞禽走兽形状的馍馍(烤饼)等来到白石神塔(羌语称“纳萨”)前,用最原始的火石擦热方式取火并熏起柏枝浓烟,把白石、酒肉和馍馍之类供奉白石神和羌族传说英雄洪木基。
  羌族民间传说中的狩猎英雄洪木基(也称为洪木基纳萨),豪情浩气、侠肝义胆,可领兵护寨、能驱兽卫民,尤以箭法出色,传其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凭他一身本领,每每狩猎收获甚丰,并慷慨地将所获分给羌家平民。然而,长期的狩猎却也让他意识渐渐发生了变化,终于有一天他认为屠戮生灵有违上天意愿,冒犯了自然之道,亵渎了白石的神明。于是焚弓折箭,独自走向深山密林,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岩洞中忏悔并修炼。
  受洪木基英雄故事的教育与影响,羌族基勒俄聚节祭祀结束后开展的狩猎活动大多不是真正去山林中狩猎鸟兽,而是射击各种鸟兽形状的馍馍来模拟代替。这样既能维持羌族尚武善骑射的良好传统,也尊重万物神灵的生命,做到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对于狩猎活动的称法,其内容实质更接近于射击活动,而活动过程中包含的重申“老规矩”、宣讲卫山护林和保土蓄水等教育内容就别具前瞻性地点出了狩猎活动的真正涵义。
  在祭塔前的祭祀仪式是由端公主持的,他的舞蹈、唱经和语言无不体现着羌族特色的文化,也包含着对后人诸多的教育与警示。端公的羌语唱经中包罗万象,但核心的内容是崇敬神灵、祈佑平民、诉说历史、怀念先辈、歌颂英雄、勉励后代、教育青年、开化民智。同时也会用羌语告戒人们不要过度猎杀动物,要保护神山神树林。
  二、基勒俄聚节日中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
  羌族文化概念是在广义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范畴内的狭义阐释,郑州文化传承是指羌族内部成员在世代交接中保留并体现传统文化特点的社会行为,包括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在宏观概念中,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传承并发展文化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3]。
  (一) 基勒俄聚节日在羌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作用体现
  基勒俄聚节日系列活动所体现的羌族文化传承能够增加族群成员对传统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知识技能的认知、认同及继承,具有明显的教育促进作用。在基勒俄聚节日中,端公利用宗教仪式和男子成人礼仪式,或者会首、长者利用节日集会对民众特别青年后辈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借助宗教信仰和宗法威严,通过经文颂词、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歌谣舞蹈等媒介,以多种方式教化大众。在节日中,集中表现的歌舞与羌族手工品等艺术形式渗透着很多人文和生活知识,在节日中得到欢乐体验和美的享受的同时,领略到民族丰富的哲学、人文、艺术等多方面文化风采,而且通过狩猎比赛、跳甲、跳萨朗等活动还可以使人们掌握一定的生产生活、体育健身的技能,通过羌族服饰展示活动可以让人们交流缝纫刺绣技能,通过聚餐活动相互学习饮食炊事技能并增加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
  羌族同样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族群。对于文字缺失的羌族人民,能够凭借记忆以口耳相传把羌族民歌、萨朗舞蹈、羊皮鼓舞等传承下来,充分体现了羌族文化传承对羌族人记忆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基勒俄聚节日,歌舞是不可或缺的庆祝环节,这形式更能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民族认同,有利于增加整体的向心力,起到个性和共性教育的双向效果。所以,基勒俄聚节日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对人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积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了民族团结精神、坚强意志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观念下基勒俄聚节日对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
  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拷贝,地方的教育肯定会受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就会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当然,少数民族文化也需要教育来传承。在基勒俄聚节日中,教育是以语言、行为和器物等多方面形式表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有纵向传递的功能。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节日促进共同的心理。平时由于对外交往的需要,民族语言用得比较少,而在共同的节日中大家都使用本族语言,能使文化意识得到深层积累,实现首要的心理传承。在基勒俄聚节日特别是成人冠礼仪式中,端公、会首和长老的“濡化”教育方式,具有引导、指示和强迫的性质,因为这些习惯法的都具有不可颠覆性,应该按照“老规矩”执行——而这些在祖祖辈辈的行为中已经实现了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这是行为教育作用的体现。无文字描述的羌族,用物质化的器物展示非物质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基勒俄聚节上集中展示的羌族特色物件,无声地传递着文明的薪火,这是物化教育方式的作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