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职业教育该如何定位
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u)高等教育阶段学说的理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意味着该国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5年,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3 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40%,预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本文拟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体制改革三个基本问题出发,探讨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发展定位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对象是谁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它不排斥任何人,它要帮助每一个人根据各处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和向着不同的目标,都有所发展,都获得成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推进中,教育将更加突出“普及性”的特征,这种“普及性”具有两重涵义:一是对未来教育对象的普及性,二是对于未来职业岗位的普及性。这不仅包括职业教育性质的变化,凸显扩大受众范围,强化服务平民大众化的教育宗旨,而且包括了职业教育目的更加现实化,即职业教育目的与普通民众生活和一般社会生产联系更为紧密,因为接受职业教育将成为社会公众自身发展和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教育的重点不再只是保证受众获得一技一艺求得工作和生存,而是转变到了每一个人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满足上,并且将更大程度地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相融合。
根据上述情况,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提升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和公平性。为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应当注意三个变化:一是非传统生源的比重增加。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适龄青年,即传统应届生源为主。而在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后,非传统生源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生源新的增长点。据统计,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注册的适龄学生生源仅占三分之一,按此推算,我国的非适龄青年生源还有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有待开发,高中后学生岗前培训还有广阔的空间。二是随着政府在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今后将会推出更多的公共服务项目,职业院校将会承担越来越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公共培训服务任务和更多的社会责任,将会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多次性的培训生源。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新的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将开辟更加丰富的网络学习新平台,使得未来的网络教育生源将会不受年龄、职业、地域等限制出现全员化、全方位的趋势。为此,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也将随之改革,其核心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真正把职业教育办成“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应届初中毕业生的传统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必须改革,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拓宽生源渠道,职业学校应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退役士兵、生产服务一线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城乡劳动者。除适龄青年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外,将来在企业员工培训、下岗人员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社会培训及包括远程培训在内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职业教育将开拓非常广泛的非适龄青年成人生源市场。
二、职业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环境、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挑战,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周期缩短,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原动力更多的转向职业教育,社会发展引发的现代工作性质的变革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也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现代工作的性质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作的完成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更多地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其次,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使从业人员在岗位上具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这不仅要延长职业教育的年限,而且也应对职业教育的内容做根本变革,以职业群为基础设置专业,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岗位群中的迁移能力。第三,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得許多传统的工作岗位消失或合并,工人工作的范围被拓宽,这就对工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工人们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才能完成这些工作。许多国家都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它作为生命与生活的领域,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以人为本、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纷纷改革其职业教育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的一个愿景,就是要让青年和从业者学习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活改善。
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改革其职业教育内容的重心:一是逐步拓展专业的宽度,淡化专业对口概念,转而以专业群为基础对接产业群的发展;二是由强调“从学校到工作”(SCHOOL-TO-WORK)的“就业导向”逐渐被“从学校到生涯”(SCHOOL-TO-CAREER)所取代,这进一步反映了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即以人为本,着眼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即注重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创新与革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趋向落到具体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表现在其更加具有全面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培养一种更加完满的职业人,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应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具备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吃苦精神、社会交往与社会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不能仅考虑学生现时的就业需要,应从一次性的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应当谁来办学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如今,随着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生成。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的体系也必将随之继续扩大,如此超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单纯地依靠政府投资办学和社会资本有限度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作为办学主体的现状,扩大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的加入,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和治理职业教育,从而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这是国际经验,更是我国职业教育顺应新形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吸引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目的是要在投资和管理上尽快打破政府办学“单一化”的格局,进行“多元化”选择。政府要彻底改变“统办统包”的局面,政府办学应选择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战略产业领域,或是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大量紧缺技能型人才的行业作为办学和投资的重点。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和境外机构等多种力量办学的比重,形成多个办学主体、多种投资主体共同办学的多元办学格局。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各种限制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法规、政策规定,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那样制定和鼓励优惠政策,打通民间资本源源不断地投向职业教育的渠道,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事业组织合作与协同办学,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在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应当完善院校治理体系,健全有社会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学校和院系治理机制,发挥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专家在人才培养的作用,让他们真正参与实质性工作,探索积极有效的参与治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