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国化的努力中建设一流大学


  摘 要: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面对国家和人类共同的高等教育问题,探讨了中国人民大学应看重的价值、优势、条件、长处、不足、问题、危机和据此采取的发展策略。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国化的努力中,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比较纯粹、有效的中国高等教育经验。
  关键词:一流大学;为人民办教育;注重教育规律;追求真理的意志
  曾经有人质疑,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共产党)创办的高校是否能成为一流大学?笔者认为,能否创办一流大学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确定或认同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否要坚守共产党当年创办大学的初心和理想?我们要在什么方面超越原来的“工农教育”“干部教育”等历史局限,在中国高等教育百舸争流的竞争中与时俱进,找到我们的优势、潜力和赖以成长和竞争的基础。也就是说,作为共产党创办的大学,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面对国家和人类共同的高等教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应看重的价值、优势、条件、长处、不足、问题、危机和据此采取的发展策略到底是什么,这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人民办教育,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办教育
  1937年7月底,就在日本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的同一个月内,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决定在积极扩大抗日军政大学的同时创办陕北公学,即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民大学)的前身,由深谙文化教育规律的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张云逸等一批党内的著名教育家筹办。在投入仅1,800元(法币)的开办费后,经过约一个月的努力,陕北公学便正式开学,并迎来了第一批学生,由成仿吾担任校长和党团书记。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被确定为“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但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培育先进分子,一直是陕北公学直至人民大学办学的基本追求。
  同年10月23日,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了词,宣告了共产党创办大学的明确初心:“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进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毛泽东的这一题词,至今已经有整整80年了,但认真品读,依然有振奋人心、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作用,使人能體会到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决定创办大学时所持的理想、所立的初心。
  为了实现毛泽东所倡导的培养一大批中国发展需要倚重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只有举办者的意志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办教育就要尊重教育规律,依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办学,并分析和确定在中国、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应该采取的举措和对策。所以,在“陕北公学(1937年—1939年)”,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1948年)”“北方大学(1945年—1948年)”“华北大学(1948年—1949年)”和“中国人民大学(1949年至今)”时期,办学的领导者都非常重视对教育规律的探究和积极的教育实验。从创办时设立的五个系之一的师范专修科、培养师资的高级研修班、设置教务长、健全学校组织机构、创办分校、与抗日军政大学联合招生、总结教学经验、制定教学计划、阐述教学方法,到成立教育系、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室、师范部、课本编辑室、培养教育管理人才、成立教职员协会、接管地方教育局和学校、培养研究生、建立校务会议制度、建立学生会、吸收班主任和教师代表参加学校管理等,一直都“为过渡到新型正规教育做准备”,在与现代高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做了许多主动积极的实验、实践探索。
  为人民办教育,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办教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时提出的口号,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的办教育理想和各阶段奋斗的共同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领域,也是其改变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从推进工农教育、扫除文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全民义务教育、促进公立学校均衡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发展职业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终身学习、全纳教育(残障人士回归正常学校教育)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等,都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需求。在帮助党和国家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方面,人民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见,人民大学的创办者和先贤们非常明确,办大学不是办学店或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要有懂得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一大批“先进分子”按照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的规律苦心经营。1949年,在人民大学正式定名以后,便陆续设立了专修科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并着手培养研究生,请前苏联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方面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1952年院系调整后,人民大学教育专业类的这些基础专业被调剂到全国各相关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至今在中国研究教育的各个“重镇”,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可以看到其教育影响的明显印记。这说明,在办教育、办大学,尤其是办共产党倡导的大学方面,人民大学不仅有良好的传统,而且作出了基础性的重要贡献,其自身也具有持续发展教育探索优势的巨大潜力。
  1984年3月,人民大学曾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室,1999年成立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年— 2003年始有教育类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又重建高等教育研究室,2011年成立教育学院,包含硕士、博士教育和全校的教育类公共课,对提升人民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教育专门研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大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精神与文化对学习者和全社会所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
  人民大学校徽图案的核心部分是篆书“众”字的局部,由三个“人”字构成,明确地表现了以人民大众为念的理想和追求,是以占人口85%以上工农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将自己创办的大学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是有鲜明的价值取向的。所谓不忘初心,就是要在关注未来、关注融入世界、关注横向和谐的同时,也要关注纵向的和谐以及我国教育面对的实际情况,即不忘我们最初办学的目标与立场。人类的进步,教育的进步,一个极为重要和明显的趋势就是推进文化教育普及,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这与所有国民的发展理想是一致的,也与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教育发展目标相吻合。在经济基础不断厚实、技术支撑日益优化的前提下,人民大学和国内外各高校关注的教育问题既有共同点(如提高教学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高等教育的方向前进;用好先进的教育技术,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并茂的专门人才;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优化其基本功能),也有不同点,如还要关注执政党执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提高中国教育服务的水平,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环境。也就是说,人民大学既要符合执政党办学的意愿和立场,也要能探索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化道路,如此才更能体现执政党办大学的独到之处和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