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维度与实践向度
摘 要:经济社会在快速的向前发展,高校的学生工作需要在新时代下进行改革发展,受到高等教育生常态的影响,对整个工作体系进行转型。高校学生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树立创新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工作新常态思维。充分的将工作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进行结合,根据不同的工作环节进行不同的方案制定,确保学生成长可以得到安全稳定的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基本维度;实践向度
引言:我国经济在快速的向前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高等教育的知识,高校应该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转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高校学生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的整体特点,将质量作为发展的内涵。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新常态,需要充分的注重学生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价值。
一、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工作的基本维度
1.安全稳定工作维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展地方就是高校,为了保障高校学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氛围,同时这也是推动学校自身稳定发展的必需条件。结合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及时的发现高等教育在开展工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这将关乎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学生的安全工作无外乎网络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心理安全,安全和稳定两者之间既有所区别又联系紧密。学生的安全工作,不仅仅是要做到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而是要做到提前预防问题的发生,进而保障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开展。
2.学生工作识别维度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作,要逐渐将理性的观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准确的落实。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当中,并没有和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进行统一,就会导致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和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差异。高校当中的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和教学管理部门达成一致,协调好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利,发挥不同治理机制之间的作用。高校学生工作可操作性的动态识别形式就是行为识别,展开工作的每个环节当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含量,可以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教育能力。高校学生工作在展开的过程当中,需要统一思想,制定一致的实施方案,对未来的计划和行动进行预估。
3.学生发展需要维度
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学生工作,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的向前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有所调整。为了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不断的培养出综合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立德树人,培养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效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指明方向,从而统一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服务与服从于人才培养,真正意义上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生成为第一要务。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向度
1.确定学生工作行为识别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的趋势发展,所涉及到的工作难度比较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这个发展局势之中,需要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力度,掌握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对于高校学生工作当中有问题,及时地制定应对方案,高效地对问题进行解决。高校学生工作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制度安排设计进行创新,引导不同等级的学生工作同时展开。对制度进行合理化的安排,确保能够高效地完成学生工作,不能只是为了评价而开展相关的工作。高校学生工作当中,能够推动转型共识的就是大学生职业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工作新常态当中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不能只是具备职业的发展理论知识,要和职业的现实发展相结合,不能停留于空想和理论,要落实在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不应该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以及专业特点,具有针对性的展开职业生涯规划。
2.完善学生工作视觉识别
加强对于学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教育工作者的品行修养和工作作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会影响学生的举止行为。作为老师一定要严格的监管自己,注意平时的举止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严格的遵守职业操守,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良师益友,和学生一同成长。网络媒体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网络信息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学生工作应该正确地发挥媒介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为了推动高校学生成长,需要适当的建立有效载体,通过将实际学习过程当中的问题结合社会实践,更好地让学生享受视觉识别所带来的正能量。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将工作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进行结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发掘学生的潜在价值。推动学校自身稳定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保障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开展,协调好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2).
[2]马娟,陈岸涛.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4,(2):51.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