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教育发展观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高等教育发展观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反映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制约着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问题。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大体经历了为经济增长服务、注重内外部规律的整体协调和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将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结构合理性、强调发展与社会适应性等来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和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教育如何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2001年已跃居世界第一。这样的发展速度一定程度上为适龄人口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出现了失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劣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间紧、任务重和教育资源供应相对紧张的条件下,应以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高等教育全局的整体协调和健康发展?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历程为宏观研究背景,立足于新中国的教育国情,力图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观
1.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初,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启动了教育发展目标的研究。1963年,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IEP)成立,着手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研究,这些研究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先导。从70年代开始,基于对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之后出现的问题,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不同的反思。[1] 周焰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提高;二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科学化。[2]房剑森教授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合理发展概念,指出高等教育根据经济和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和职业岗位,来确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构建和改善内部结构,从而满足经济和社会需要,同时又促进自身的完善和进步。[3]
2.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内涵
房剑森教授指出:对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不同理解,将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并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发展观、整体性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4]陈学飞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发展观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问题的总体性和一般性看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以某种独特的方式反映了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5]潘懋元教授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观是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 通过思想和理念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高等教育发展观与社会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紧密。[6]从学者对高等教育发展观内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发展观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反映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及动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探究,主要是针对“什么是发展”和“如何发展”这两个根本问题,经历了从经济视角到社会视角再到人的视角的转换过程。
1.培养“工具”的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追求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经济的稳定增长似乎就代表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平稳发展。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基本上完成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此时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高速度的高等教育增长必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种发展观中,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是按经济需要定型的,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完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促使人们不断地反思:高等教育自身的价值问题?
2.整体协调的发展观
20 世纪60 年代末,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10年”(1960年~1970年)遭遇失败,失败的背后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故而人们开始对这10 年所倡导的“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发展观进行批判性反思。联合国有关组织经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随着发展观从经济发展向社会发展的演变,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日益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步走出单纯数量增长的误区,注重外部系统与内部结构功能的整体协调发展,即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观。
3.可持续的发展观
20 世纪70年代~80年代,美国发生了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经济停滞—“滞胀”。这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增长和人的发展关系的极大关注。有学者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正面临过时的危险,它们正逐渐为“人类发展” 这个主题所取代。人类发展范畴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显示了人类作为整体的相互合作的迫切性。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提到:这种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把发展理解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性的自我实现过程。[7]从20 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这种新发展观逐渐演变为可持续发展观,其内涵也不断地拓宽,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践行途径
当今,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只有实行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才能稳定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平稳提高。《中国21世纪议程》着重强调了“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使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8]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观演变的历程和我国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各项政策可以看到,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它可以很好地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动力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