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就业带动效应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978-2008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就业带动效应显著,发展潜力很大;随后,将第三产业细分为四大类,综合各种考察方法,分析它们各自的就业吸纳能力;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回归分析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ly reviews the thir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and then studies the labor-admitted functions in the third industry between 1978 and 2008 by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Subsequently,it subdivides the third industry into four kinds and analyses their labor-admitted powers in details by various methods. It gives relativ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the end.
  Key Words:the third industry,labor-admitted powers,regress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53-05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就业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就业量基本饱和、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特点。与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一、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领先于全国,第三产业不论从产值上还是从解决就业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发达省份比较,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不高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失衡两个方面,具体是:
  (一)产业层次不高,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较低
  从产业产值比重来看,2008年,山东省第三产业产值为10367.23亿元,占GDP的33.3%,排名仅全国第26位,产值占比不仅比同属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福建、浙江和广东省份分别低4.7、5.9、7.6和9.6个百分点,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为40.07%)。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2.5%,发展中国家为54.7%。可见,山东省第三产业不但发展不足,而且相当落后,甚至拖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后腿。
  从就业比重来看,2008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为31%,全国排名仅第24位。2007年,山东省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之比为37.4:31.6:31.0(以下文中数据均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根据经济理论划分,尚属发展型阶段,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如果山东省要达到现代型的就业结构,需要大批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第三产业方向转移。
  (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失衡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第三产业可细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为流通服务的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物流仓储、商业饮食等。第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地质普查、维修租赁、理发照相、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等。第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如教育科研、旅游娱乐、广播电视、体育保健、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 第四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产业,如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军队警察、社会团体等。
  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商业、旅馆、饭店业的产出比重逐步下降,运输、仓储和通讯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产业服务业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当人均收入上升到较高水平之后,运输、仓储业的比重也趋于下降,而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产业服务业的比重继续上升;在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中,个人和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也趋于上升。这是新兴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并拉动了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从图3中可以看出,构成山东省第三产业产值的主要方面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和为流通服务的产业,两者占到了全部第三产业产值的80%左右,其他行业只占20%。2008年山东省第三产业第一层次产值占到了全部第三产业产值的47.65%,比2007年又略有增加,所以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过于依靠第一层次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几个省份之一,山东省第三产业内部优化空间还很大,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的发展亟需加强。
  
  二、山东省第三产业整体就业带动效应分析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简称就业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它因素不变时,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点,它反映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就业弹性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方法一,直接算法,即按照弹性的定义进行测算。采用公式:
  其中为就业弹性,对方程(3)进行参数估计即可。本文采用方法二测算山东省各产业的就业弹性。原因有二:第一,直接算法计算的就业弹性波动较大、不稳定,方法二算出的就要弹性则较稳定;第二,方法二可以研究不同时期各大产业就业弹性变化的变化,且其结果是综合了一段时期的数据,比方法一更具代表性。
  利用山东省1980—2008年第三产业相关数据,利用EVIEWS 5.0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到计算结果如表1。
  1980年至1995年的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是0.0378,1980年至2008年的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负值-0.026,但由于这两个方程均未通过检验 ,所以意义不大。而1996年至2008年的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0.337,该方程回归结果显著,即当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个百分点时,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平均减少0.337个百分点。这说明,1995年后山东省第一产业就业已经达到饱和,不仅不能继续吸纳劳动力,而且表现出向别的产业分流劳动力的趋势。
  1980年至2008年的第二产业就业吸纳弹性仅为0.234,第三产业为0.380,均为正数,这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对就业都有促进作用,但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大于第二产业,可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强于第二产业。从不同阶段来看,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变化较大,由1995年之前的0.245变为1996年至今的0.370,增加了0.125个百分点,这说明“八五”计划结束后,第二产业仍然是吸收山东省就业的重要渠道。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也取得较大进步,1995年之前,山东省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弹性为0.298;而1995年之后,该值增加到0.348。所以第三产业吸纳第一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的潜力也是很大的。这也说明了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三、山东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分析
  
  (一)从收入水平角度考察
  收入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作用表现在,不同行业的收入水平不是均等同步增长的,在不同行业的不同收益的对比过程中,会引起劳动力主动从低收入行业向高收入行业转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