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优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1 生态良种茶园的建设及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
  1.1茶园建设
  茶叶种植园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大气、水质、土壤等各项检测数据均符合标准允许范围之内,坡地修筑梯田,山顶、山脊、梯田之间须保留自然植被。
  1.2品种、种苗的选择
  选用适应平远县自然环境、抗性表现好的如白叶单丛、黄枝香、梅占、水仙等品种;种苗选用无病虫害、苗高20cm以上、生长健壮的1年生无性繁殖的茶苗。
  1.3茶树种植与高产树型培育
  1.3.1 种植技术。可采用单行条植法,行株(丛)距1.5m×0.33m,667m2栽4000余株(3株为1丛),或双行条植法:大行距2.0m,小行距0.5m,株距0.33m,667m2植2000~4000株。开种植沟宽0.8m、深0.5~0.8m,然后在种植沟内667m2施菜籽饼肥400kg、腐熟畜禽粪2000~4000kg。在基地内适当套种豆科作物、绿肥及深挖改土等一系列农艺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茶苗移栽以农历“十月小阳春”或早春为最适期,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无风时进行,及时浇足定根水,同时做好覆盖和淋水工作。可在茶带地面上铺一层芒箕或稻草,覆盖物隔茶树为3~5cm,厚度为15~20cm;淋水主要做到栽后前3天早、晚各淋水1次;后7天内每天各淋水1次;后1月内每周淋水1次;后3月内每半月1次;以后看茶园的干湿情况做好淋水、排渍工作。
  1.3.2树冠培育。幼龄茶树要进行3次定型修剪,以利于培育最佳丰产树冠。第1次离地面20cm处剪留主枝;第2次培养骨干枝,在树高超过35cm时剪口离地面30~35cm;第3次修剪高度在第2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cm,要求剪平,剪去弱枝和病虫枝。
  2 使用先进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源施用技术
  2.1科学施肥
  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法,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城市垃圾等。有机肥主要有畜禽粪(须经过无害化处理)、绿肥、饼肥、沼气液肥和残渣等。采用绿肥、农作物秸秆等覆盖茶园土壤,以涵养土壤水分,提高茶园耕作系统中包括微生物、土壤动植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追肥在采茶前1个月施下,以腐熟的人粪尿、沼液等速效有机肥为主。基肥在9~10月挖沟施下覆土。
  2.2茶园铺草
  用无污染的稻草、绿肥、山野杂草、铺草厚度以不露出地面为佳,约10cm。每年铺草2次,第1次铺草时间在5~6月,有利于抗旱保水和防止草害;第2次在10~11月,用于抗寒防冻。次年9~10月将铺草深埋。
  2.3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采用生物、农业、机械物理等综合措施,运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人工捕捉害虫。茶园园林化,保护园内各种有益生物和害虫天敌,以生物治虫,以虫治虫,降低害虫卵基数。药剂防治选择、推广应用微生物源类、动物源类、植物源类农药,主要有春雷霉素、华光霉素、绿僵菌等,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3 无公害茶叶加工贮运技术
  3.1采摘与鲜叶保鲜
  3.1.1实行分批多次采摘。先发先采,采强留弱,采高留低,采中留侧。手法上,用折采和提采,禁止用指甲掐采,用手扭采、捋采、抓采。
  3.1.2采茶标准:幼龄茶树贯彻以养(树)为主,以采为辅的原则,即3足龄茶树春留2叶,夏留1叶,秋留鱼叶或1叶采。壮年茶树贯彻以采为主,以养为辅的原则,春秋留鱼叶,夏留1叶采。
  3.1.3采后鲜叶处理。采下的鲜叶置于清洁的竹篓中,不能挤压,并及时送往加工车间,摊放在阴凉、通风、卫生、干净处,厚度约10cm左右,摊放时间控制在8小时内,做到及时加工制作。
  3.2茶叶加工
  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叶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加工。根据不同茶类、原料(鲜叶)级别,采用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道工序间半成品或成品的交接,实行自检互检,并将结果记入档案,以备质量跟踪检查。若发现有次品或劣变(或受污染)产品,均分开堆放与处理,绝对不能混入正品茶中。
  3.3茶叶贮运保鲜
  经产品检验合格的成品茶在干燥、卫生的环境下及时包装入库。包装容器做到干燥、清洁、无异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包装要求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持茶的品质。在定型包装上,要印注食品标志与质量标准及生产日期等。(收稿:201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