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在英国:从奢侈品到人人都爱喝的饮品
茶叶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1658年,英国报纸上出现了一则前所未有的广告:“一种得到医学证实、优越的中国饮料,中国人称TCHA,其它国家称TAY或TEE,已在伦敦出售。”这是中国茶传入英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里的TCHA,TAY,TEE,其实都是中国的茶。中国茶初抵英国时是以其提神醒脑、消除百病的神奇疗效而吸引一批爱茶者的。18世纪大文学家约翰逊,就自称他的水壶少有歇息,因为他“以茶消磨黄昏,借茶抚慰夜晚,又用茶迎接清晨”。据称,这位大博士就因为长期饮用中国茶,而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英文辞典。
在英国,由于茶商凌厉的广告攻势,中国茶叶成了无病不治的灵丹妙药。一位叫汤姆斯·盖诺威的茶商在他的广告海报上夸口:“本店出售的茶汤或茶叶,是经出入东方的商人特别指导,精心炮制,可医治头疼、倦怠、坏血、结石、失眠、健忘、肠胃失调、多梦、沉重、水肿、发烧、痢疾……”此外,他特别叮嘱读者:“如果您属于丰满体型,茶可确保您的食欲;如果您饮食过量,它刚好是轻微适当的催呕剂。”
这份颇有特色的广告显然打动了消费者的心。英国海军大臣皮普在1667年的日记中写道:“某日回家,发现妻子根据医师的处方,正在泡茶治感冒。”皮普夫人喝茶治感冒的功效,能否像盖诺威先生的广告那样灵通,皮普没有在后面的日记中说明。不过按照当时的记录来看,英属东印度公司在1666年一共由东方进口23磅茶叶,由格灵顿公爵从阿姆斯特丹带回伦敦。仅在朋友间转手的中国茶叶,每磅售价3英镑以上。换句话说,皮普夫人这杯稀有昂贵的茶虽无医学疗效,但它的心理疗效应是无与伦比的。
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奢侈品——茶叶
物以稀为贵,人因贵而骄。专家认为,茶叶能够成为英国国饮首先应归功于l7世纪末对茶叶征收重税的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英国茶税由他开始不断上涨,最高时曾达119%,税越高茶越贵,消费者买茶的欲望就越炙热,经济学家韦伯将之称为“炫耀性消费”。茶叶因其高昂价格,成了奢侈品。
与茶一同进入欧洲人生活的还有同样来自中国的茶具。我们恐怕很难想象当年习惯使用白铁器的英国淑女们,看见中国瓷器的惊喜,瓷器就由那时起,成为“中国”的同义词。当时,达官显贵要想办法找到一套质坚貌美、又不烫手的整套高雅瓷器,以显示身份地位。更何况,当上流社会的贵妇淑女,优雅地用食指与中指托起这些精致、白皙半透明的中国无柄茶杯时,也同时展示了她们的纤纤玉手。茶稀瓷贵人娇媚,饮茶文化在英国宫廷贵族和富商巨贾间迅速流行。淑女贵妇将茶叶放在精心订制的“茶匣”里,茶匣用木雕、象牙、珠贝、马弋帽等各种材质所制,平时上锁,小小的钥匙系在女主人的腰际,以防佣人私自取用。由于茶叶茶具都是贵重物件,泡茶的神圣权力自然不可留给佣人,而由女主人亲自执壶,然后一一传递给每位来客。
穷人也喝茶
就像绅士阶层以贵族的饮茶习惯来显示身份一样,劳工阶层自然也想分享这种显然象征了富有的吉祥饮料。当劳工阶层也大模大样喝起茶来时,原来的“有茶阶级”并不痛快。有人愤愤指责这个国家变得如此荒唐,甚至连乞丐、修路工人都喝起茶来,真是成何体统!
而当时的社会改革家,则普遍攻击饮茶的“奢侈”本质。农业改革家亚瑟·杨格指出:社会上奢侈成风,大家浪费在茶和糖上的钱,足可供养四百万人所需的面包。那这些穷人为什么都能喝得起茶呢?
17世纪以来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兼有红茶与绿茶,前者以白毫、小种、武夷为主,后者则以珠茶、雨前茶最受欢迎。当时一磅茶叶的售价从16先令到50先令,相当于一名熟练工匠半个月至一个月的薪水。
18世纪以后,进口量大增,走私猖獗,但仍非穷人所能负担。那么让上流人士大为不悦的乞丐、修路工人喝的究竟是什么茶呢?我们从1776年通过的一条法令,或可找到端倪。这条法律规定,凡是“以甘草或用过的茶叶整染伪造出售”的不法茶商,一经发现,每磅罚款2镑或坐牢一年。据说当时最流行的整染方法,是把发霉的老茶,加上山植或白杨叶,煮成绿茶或红茶。
茶叶真正成为英国的国饮,要归功于1784年英国国会的减税法案,将茶税由119%降至12~5%。这个法案可以说是饮茶普及的里程碑。
减税的直接反应是茶价下跌与供应量大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茶商不再需要强调茶的功效,或巧用心理学,“供应贵族绅士”来做招牌。他们开始以各式赠品竞争,从买茶送糖,到送地图、日历、茶杯茶盘,无所不用其极。
1850年以前,可以说几乎所有英国的茶叶都来自中国,后来印度产的茶在伦敦出售。
如今英国多有喝红茶的习惯,但是绿茶在英国从未完全消失,如今还有回升的趋势,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健康食品风靡英国,许多医学报告也证实绿茶有益健康,且绿茶口味可供选择的比红茶多,因此有再流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