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电视剧《绝地逢生》的人物原型所在地和影片主拍摄地。这里是采取生物措施恢复生态,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功典蒂,从房前屋后到漫山遍野,贞丰花椒正在走一条从自发到自觉的道路。
“顶坛模式”与贞丰花椒
贞丰花椒扬名于“顶坛模式”。
顶坛位于北盘江流域花江河段,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北盘江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土地零星,耕地稀少。当地群众广种薄收,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顶坛片区群众通过大力发展花椒种植产业走上富裕道路,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同时,走出了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路子,是为“顶坛模式”。
“顶坛模式”内台三个转变:
农民生活由贫而富――上世纪90年代前顶坛人家家都吃返销粮,国家每年要向该片区发放救济粮25万公斤;而今顶坛人通过种植花椒,年人均纯收入已达5000多元;
生态环境由劣而优――顶坛片区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6.7%上升到目前的90%,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92%;
农业效益由低而高――顶坛片区基本种上了花椒,玉米等产量低而不稳的作物已被淘汰。
1999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顶坛花椒基地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创造出很好的经济、生态效益,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顶坛模式的成功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是采取生物措施恢复生态,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功典范。
四个体系缺失凸现贞丰花椒产业化发展瓶颈
2007年12月,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贞丰县“中国花椒之乡”称号。
从房前屋后到漫山遍野,贞丰花椒走的是一条从自发到自觉的道路。
也正因为一开始就缺乏产业化的理性指引,贞丰花椒走过的弯路和犯过的错误,依然需要在再次的出发中――纠正和避免。
贞丰花椒现状之不足,在于四个体系的缺失:
目标规划体系不到位。黔西南州属于全国确定的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重点区域,适宜花椒种植的区域面积较广。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份结合全州生态建设、农业发展的全州花椒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区域的种植实施方案。
引导扶持体系不到位。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强健的扶持支撑政策是壮大花椒产业的必须。对适宜花椒种植的区域,应努力整合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和农业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做好花椒产业的农业保险工作,解除农户后顾之忧。目前贞丰的花椒加工企业没能在市场和农户之间架起平衡协调的桥梁,如采取与椒农签订生产订单、规范种植技术标准、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按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建立起稳定的利益同盟,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成稳定的生产基地,以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从而充分发挥好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
科技支撑体系不到住。1999年至2001年间,贞丰在10万亩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项目工程中大力发展花椒种植,部分育苗户盲目引进四川小山椒、药椒等劣质品种供给椒农种植。长期以来,贞丰花椒一直是自由化栽培、粗放式管理,修剪枝水平低,采摘、凉晒不够标准,挂果率低、商品率低。在全国花椒基地重庆江津和陕西韩城,已经形成了从选种育苗、移栽种植、整形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凉晒到机械干制的一系列标准化程序。韩城花椒亩产干椒250至300公斤,而贞丰花椒亩产干椒只有40至80公斤。
精深加工体系不到住。贞丰花椒在深加工上没有建立起与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联姻关系,没有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型花椒加工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这就需要研究制定扶持花椒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配合做好花椒精深加工项目的申报、审批、融资、建设、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花椒用途的深度研发及花椒精深加工上做好文章。
从顶坛椒业的发展看贞丰花椒的产业化之路
顶坛椒业有限公司是2005年注册成立的一家小公司,当年销售收入8万元,到2008年,这一数据攀升到了180万元,主要产品有花椒油、花椒粉、花椒料酒、精品花椒、油辣椒、番茄酱。
2009年5月,公司所有花椒类产品已经全部脱销,不能再向代理商供货,囤积的50吨生椒、干椒原料告罄,无法继续生产,唯坐等2009年秋季供货。
而公司生产能力是300吨,尤其在2008年按照国家食品生产安全法技改之后,公司扩大了生产场地,提高了生产能力,产能大增。
花椒是一次收购,常年生产。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囤积更多的原材料,原材料短缺导致开工不足。
贞丰顶坛椒业有限公司“出身寒微”,是由一批下岗工人集资凑股的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就是这样一个少投入小规模的公司,却是整个黔西南唯一的一家花椒加工企业。
贞丰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徐显超感叹,多年来政府数次招商引资,试图在贞丰建立+大型花椒深加工企业,却屡告失败。客商无一不因贞丰花椒名头兴致而来,又无一不因产量太少、规模太小败兴而返。
规模是产业的前提,与国内其它花椒主产区普遍几十万、上百万亩的种植规模及上万吨的产量相比,贞丰县10万亩花椒只能算是小儿科。没有规模效应的梧桐树,哪能引来精深加工企业这只“金凤凰”?
贞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献策,要求在贞丰乃至黔西南适宜区域扩大种植。
就在这个过程中,贞丰顶坛椒业有限公司悄悄诞生了。一群下岗工人憋了一股气:外地人不来做,我们自己做!
花椒油、花椒粉、花椒料酒、精品花椒,看似不需要多少科技含量。但要想切一块已经被成都汉源和重庆江津吞噬了的花椒市场的“蛋糕”,也是不易。硬是在市场里伸进一条腿并站稳了脚跟的“顶椒”牌花椒油,其试验研发不下100次,这也是目前顶坛椒业市场美誉度最高的产品。
顶坛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闵芳卿介绍,“顶椒”的产品市场忠诚度很高,拥有稳定的回头量。法宝是优质的原材料和精益求精的加工工艺,顶坛花椒香麻味浓,含油量是其他同类产品的3倍。
在引不来金凤凰的情况下,家养的小麻雀羽翼渐丰。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第141号文件批准对顶坛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1月,顶坛椒业产品通过质量安全检验,此前只能在菜场和便利店驻足的产品获得进入超市的通行证。与此同时,另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农产品贞丰“连环砂仁”也落户顶坛椒业,砂仁香料包、砂仁油是公司正在研发的新产品。
闵芳卿不断感叹,市场潜力很大,而公司发展步幅太小,最缺的就是资金。
这时,政府的扶持和投入给顶坛 椒业带来发展的希望:2012年前,公司将得到700万元的资金,其中省产业办扶持91万元,县里贴息贷款500万元,公司匹配131万元。闵芳卿介绍,这笔钱将在固定资产投入和充实流动资金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尽管如此,现状仍不尽如人意,顶坛椒业有限公司产品仅仅以生产花椒油、研磨花椒粉等传统调味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而国内大型花椒主产区已将生产花椒精油、花椒香精、花椒油树脂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作为主要加工方向。在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方面,顶坛椒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顶坛椒业有限公司加工所走过的路,也正是贞丰花椒这个新生而稚弱的产业的成长写照。
跳出花椒找出路
贞丰花椒产业要壮大,必须跳出贞丰和跳出花椒来看。
即使将贞丰的所有适宜土地都种植上花椒(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产量也无法达到规模化的要求。可以结合黔西南州生态建设、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花椒生长所需的地理、气温、日照、土壤制定各种植区域的实施方案,扩大全州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此外,与贞丰县顶坛片区隔河相望的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板贵片区在气候、地理方面与顶坛非常相似,板贵花椒发展势头良好。完全可以采取两地合作发展、互惠共赢的方式共同建设大基地、开创大市场。这也不失为推动贞丰花椒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重视产业的后续工作,在科技支撑、精深加工方面提前做好文章。为避免椒农丰产不丰收,导致椒农积极性受挫,应帮助椒农走出困境。目前,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受贞丰县政府委托,已经开展对黄花梨的保鲜课题研究,同时还承接了花椒椒籽提取物的课题研究,力图将椒籽变废为宝。除了椒籽,花椒在药罪、化妆品及其他化工产品生产中都具有广泛用途,在深度研发及精渤口工领域大有可为。
亟需建立花椒种植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成立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加大对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服务力度,积极培养一大批种植能手和实用人才。在种苗选用和种植的各个环节统一标准,规范种植。更要重视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引进、研发和培育适宜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强对花椒的品种改良技术、品质退化防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下作物多样性配置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种植科技水平,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
总的来说,贞丰的花椒基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产业框架雏形显露,但仍没能跳出传统农业化栽培的窠臼。种植、加工、经营,可法之处不多。只有植根于科技的沃土,与市场和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互动互补的现代产业经济,才能找到并打开贞丰花椒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