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拉喀什迷宫般的小街巷里,迷醉在精致的小店和魔术一般变换花样的阿拉伯纹样中。 今天是我在马拉喀什的最后一天了。早上,青年旅馆的管家阿杜把我送到马拉喀什博物馆的门口,叮嘱我哪条路通向广场,哪条路可以到穆斯林寺庙。然后,他说时间有点来不及了,他得赶往他的第二个工作岗位,转身要走。我慌忙的喊住他,并递给他10欧元的小费,阿杜拒绝,说着“不、不”,我坚持,“这是给你女儿的。”
我们有个“好国王”
阿杜,摩洛哥人,曾经在家乡阿加迪尔做了12年的渔夫。因为“鱼荒”,和许许多多在家乡无法靠打渔而继续生存下去的年轻人一样,1年前,阿杜来到马拉喀什打工:早晚,他在青年旅馆当管家,白天在一家按摩中心发宣传单。阿杜和老婆在马拉喀什的老城外租了房子,老婆不工作,在家里照顾刚出生45天的女儿。
按理说,5月底,应该是马拉喀什的旅游旺季了,往年这个时候,青年旅馆早已人满为患。然而,因为1个月前发生在市中心吉马阿?埃尔?夫纳广场(Djemaael-Fna)的恐怖爆炸事件,很多旅游订单取消,如今的马拉喀什冷冷清清,我所住的可以容纳40多人的青年旅馆也只有四五人入住。
提起爆炸事件,阿杜一脸的愤怒与无奈,“就那一个疯子,害死17个无辜的人不说,还让全城人的生意不好做。”不过,阿杜并不悲观,“游客就像是鸽子,一声枪响,它们都飞走了,去了别的地方栖息,但是它们还会回来的,我保证。”
在马拉喀什街头游逛,经常能看到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画像。摩洛哥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最高权力。大多数当地人评价,他们的国王是“好国王”。国王还拥有法学博士学历。
然而,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穆罕默德六世有个“昂贵”的嗜好,爱收集跑车,他曾经下令用专用飞机载着一辆“阿斯顿?马丁DB7”飞到2000多公里外的英国修车。对于不尊敬王室的媒体,穆罕默德六世也不手软。2007年,摩洛哥政府曾经下令禁售法语杂志《Telquel》和《Nichane》,因为对方拿王室做文章。政府发言人明确表示,摩洛哥王室绝不能成为可以随意讨论的话题。
我还遇到了在广场附近示威游行的队伍――他们举着穆罕默德六世的肖像照,打着横幅,喊着口号,他们面带笑容,脸上没有丝毫怒气,队伍的最前方,还有人在为他们摄像,拍照。知情人告诉我,这是支持国王,支持国王改革建立新式民主国家,反对恐怖主义的示威游行。
“迷”在老城
吉马阿?埃尔?夫纳广场的伤疤还没有愈合:爆炸的咖啡馆依旧封闭着,咖啡馆外张贴着逝者的名字。
如今,广场上已经逐渐恢复了昔日的歌舞生平。白天,广场上聚集着讲故事的人、占卜先生、文身艺人、耍猴人、耍蛇人、夜晚,广场的大半部分演变成为露天餐厅,密密麻麻的摊位展示着来自摩洛哥各地的美食。
有意思的是,每个摊位都按序编号,客人离开时,摊主会递过去一个号码――大概是摊主们怕游客再来光顾时找不到摊位,才想出这个简单容易的“促销”方式。
如果说美食摊位像是迷宫,那吉马阿?埃尔?夫纳广场后的传统集市简直就是迷宫。传统市场涵盖数条街巷,这些街巷纵横交错,琳琅满目的服装、饰品、地毯、金饰、木雕,导致相似的景观,又增加了游客们走出迷宫的难度。
那就索性“迷”在集市中吧!因为在摩洛哥购物,是真正的消遣;尤其是做为女孩子,在这里购物简直就是享受――这里的店铺老板大都是男子汉!所有的卖主似乎都有大把的时间和你周旋,他们的口头禅是“不买没事,进来看就好”。他们会和你聊天,会让你戴上他们卖的帽子,帮你拍照,会邀请你挨个试用他们的十几种固定香水
为了帮我挑选到一件合身的有当地特色的长衫,店主竟然到周围店铺“求助”――不厌其烦的拿来20多件长衫让我试穿。结果,长衫没有买到,我倒是和店主们混熟了。对于摩洛哥人,热情好客,是比做生意更重要的。
除了集市,吸引我的还有老城,和在老城居住、生活的主人。我选择了一个清早,漫无目的地在集市中闲逛。
我发现,这里的运输工具是驴,在4驱车无处不在的大街小巷,驴子仍然坚韧地跋涉着;小巷子里到处是当地住户自己经营的“窗口店铺”,店主的生活和生意两不误;摩洛哥特色的“比萨”,类似中国的肉烧饼;老大爷推着自行车售卖“小米酸奶粥”;早市上,铺在蔬菜水果下面,用来美化和保鲜的居然是盛开着的野花。迎面走来一名小伙子,递给我一簇薄荷叶,说了一句我听不懂的阿拉伯话,就跑走了。嗅着那股清香,我陶醉在马拉喀什的现代与传统交织的街头。
流浪猫与仙鹤
在马拉喀什呆了两三天,感觉自己差不多见过了这里所有的男人――和男人同样多的是这里的流浪猫。无论在园林,还是寺庙,旅馆,还是街道,我经常会看到它们三五成群,或大模大样的踱步,或在树阴凉下蜷缩着睡觉,或目中无人地伸着懒腰,或警觉地张望。
在我住的青年旅馆,也有一只经常过来做客的流浪猫。管家阿杜给它起名“甜心”。傍晚,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聚集在旅馆顶层,喝薄荷茶聊天时,“甜心”过来了,它蹭着客人的裤脚,期待着被爱抚。
阿杜告诉我,在伊斯兰教中,猫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因为猫很独立,喜欢自由,它们拥有高贵的灵魂。直到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不会做猫的生意,更不会随便买卖猫。穆斯林们有义务照顾好流浪猫,给它们水,给它们食物。
马拉喀什街头的猫多,狗却不多。阿杜解释,这也和这个民族的传统有关。大多数穆斯林认为狗是精神上不干净的动物,很少有人把狗当作宠物来养,若因为工作而需要养狗,比如看护农场大门,狩猎,那是例外。
在马拉喀什邂逅的另外一种生灵是仙鹤――它们在老城上空翱翔,高歌,在古城墙上筑窝栖息。更令人诧异的是,在16世纪兴建的萨尔瓦多巴迪官旧址,成百上千只仙鹤聚居于此,仿佛在继续守卫宫殿昔日的雄伟和辉煌。最初,当我远远看到城墙顶上的仙鹤造型时,我还以为它们是附着于城墙的雕像,当看到它们挪步,展翅起飞时,我惊讶地喊了起来。如此尤物,在嘈杂的城市中心,与现代人和睦相处,这个城市,拥有怎样的魅力,这里的人,具备怎样的文明呢?
在一庙宇的门口,几个摩洛哥女孩子发现了一个拇指大小的小鸟的尸体,我也围了过去。她们看上去都很难过,我也很难过
一个摩洛哥小伙子也走了过来,当他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后,他小心翼翼地捧起小鸟的尸体,把尸体埋进了旁边花园的土壤里。他用不太熟练的英语告诉我:它是仙鹤的孩子,不小心从城墙上摔下来。我不知道假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男人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只是,现在这件很小的事情,让我感受到,摩洛哥人尊重每一个生命,甚至在它们死后。
传统工艺和中国制造
和许多旅行者一样,我拜访了马拉喀什著名的景点,包括巴迪皇宫(Palais el-Badi),艾尔巴希亚官(Palais de alBahia),摩洛哥艺术博物馆(Dar Si Said Museum),伊斯兰神学院(medersa ben youssef)等。处处是雕花的门、窗、屋檐,层峦叠嶂令人唏嘘不止;处处是鲜艳亮丽的瓷砖,展示着像谜一样的几何图案;处处是由那几种简单的颜色,像是变魔术一样,变出来的种种花样。
奇怪的是,所有的装饰不含有任何动物和人像。展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伊斯兰教的世界里,不提倡偶像崇拜,所以不可以描绘动物和人像。于是,古阿拉伯文字和树叶“缠绵”在一起,成为墙上的主要装饰。当地人告诉我,这些文字其实是歌颂真主阿拉的诗歌和可兰经文。如今,以可兰经文做装饰几乎成为穆斯林的传统和习惯。从建筑物,到陶艺,到金属容器,甚至是服装的图案,漂亮潇洒,令人心旷神怡的阿拉伯文书法随处可见。
在宫殿和庙宇附近摆摊的艺人吸引了我。有的在悉心展示如何用阿拉伯美术体书写你的名字,有的现场在木板上做画,在树根上雕刻,有的在编织饰物。这是的手工艺品是实实在在的,这些艺人就靠着观光客购买艺术品的收入为生。几百年,几千年来,在这个老城,传统工艺继续旺盛地存活着。
也有例外的时候――夜市上,一个小伙子正在叫卖可以把蔬菜切成各个形状的小刀。结果一年,发现是“中国制造”。我问他,在马拉喀什,中国制造的商品多么?小伙子苦笑着,指指周围,“夜市上卖的东西,基本是全是中国制造的。”
那是白天,这是黑夜。传统和现代继续和平相处。看到过去,也感受到现在――在马拉喀什漫步,仿佛同时在不同的世纪中穿行。拥有三千多年文化历史的马拉喀什,既融入又抗拒着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