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不要太老实 工作经验报道要让事实生动说话

  摘 要 本文对如何在工作经验报道中运用客现事实体现生动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工作经验报道 生动性   中图分类号 G3210 文献标识码 A   
  教育类报纸大量报道非事件性新闻,传达阐释政策,报道会议,总结经验。尤其是后者,由于材料往往比较纷杂,造成记者对素材筛选、提炼的困难,使事实被淹没,事实活不起来,不能集中、生动、连贯起来彰显其主题。这种困难容易导致记者的报道违背“让事实说话”这一新闻最基本的规律,趋向综合化、概念化、模糊化,缺乏可读性,使读者与报纸日渐疏远。
  我们从不讳言自己是新闻宣传工作者,从不讳言在新闻报道中宣传自己的观点,但是,要让我们的新闻宣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实际”,记者就必须向读者提供大量真实、生动的事实,让读者从中得出判断和结论,而非记者一味在那里综合材料。发表意见,让读者感到是记者在制造新闻报道,去感受记者的重要性和记者观点的重要性。请看下面两则报道:
  例1:本报讯自XX年以来,XX中学就十分注重现代技术教育工作,注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建设,该校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现代技术网络,并积极向省级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示范校迈进,
  例2:“刘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乐于奉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精心教学,执著育人,业务能力极强,教学经验极为丰富,教擘方法新颖得当,在课堂上总是充满激情,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效果显著,赢得教师、学生、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这两则报道的共同点,都是看不到事实,仅仅是“宣传”而非新闻,空话套话,陈辞滥调,行文干瘪,无丝毫可读性,更像是一段档案文字。
  曾有一种误解,认为总结性、概括式的导语有声势有气势,便于吸引读者,殊不知新闻导语要的不是气势,而要的是朴实无华的文风,要的是吸引读者有兴趣读下去。质言之,只有让事实生动地说话,才能打破同前读者对教育类报纸不少稿件的无趣阅读状态。
  让事实生动地说话,就是用典型的新闻事实说话,应该是通过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报道新闻,运用小说家的叙事技巧,注重运用视觉化的细节,尽量抛弃形容和概述性语肓,尽量使用直接引语。请看下面一篇工作的开头:
  例3:“刘杰,在广元市中区摆摊卖水果已经好几年了,老家在离市中区几十公里外的农村。儿子在老家上一年级,成绩在全班倒敷第一二名。这坚定了刘杰要送儿子倒城里读书的愿望。如今,儿子已经在市中区的嘉陵小学上到三年级,成绩好多了,‘送到学校来,一点没费事,看了我们的户口和居住凭证,就让孩子上学了,’刘杰说。”
  这篇通讯的写作背景,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教育导报组织了一次到川北的大型采访活动,旨在反映基层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均衡教育、和谐教育的情况。这次大型采访活动的收获是连续刊发了六个头版头条,每篇稿件几乎都采用从讲故事人手的方式,放低讲述者的视角,从具体的人和事说起,而一反以往常常采用的俯瞰和说教的姿态。
  在题为《昔日孔雀东南飞而今凤凰翩飞来――青川县教师队伍建设一瞥》的工作通讯中,记者是这样“破题”的:
  例4:“对5年前的采访,记者依然还有深刻印象,”
  “2001年8月10日上午,竹园坝火车站。一位女士正在等待开往成都的火车。突然,从一辆疾驰而来的汽车上跳下两人,跑到女士面前,一番说话后,女士不情愿地捡起包往回走,”
  “车上下来的两人,是青川县教委副主任刘成林和青川中学校长杨文富。要走的女士,是青川中学的一名英语骨干教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她打算与丈夫一起到成都发展……”
  “这一事件,是青川县当时教师外流现象的一个缩影,”
  “而今,这里的教师队伍建设如何?教师们还安心在山区工作吗?”
  青川县是个地旷人稀,山高坡陡,经济发展滞后的县份。2006年前的五年间,外流教师113人,其中不乏骨干教师,并流失许多优秀的学生。2001年,《教育导报》记者曾含泪写了《青川,我们不得不对你说再见》,讲述两个骨干教师因难以养家糊口而辞职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故事。
  几年过去了,我们采访组又来到青川。据了解,县里为稳定教师队伍专门出台文件,每年从县财政预算内资金拿1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骨干教师;给教师每月增加津贴200多元;鼓励外出学习人员回县工作,对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每人奖励2000元。还有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的一系列政策,如解决骨干教师家属子女就业,两地分居……结果,不仅没有骨干教师流失,原先流失的骨干教师也开始回流。这是非常典型的新闻事实。如何表现?一组组数据,措施一二三,领导的表态,这是常规的写法,但很乏味。我们规定,要切实做到“三贴近”,要改变过去板着脸说话的通病,不写笼统的综述,而是要从读者身边的故事讲起。并努力寻找典型细节。
  结果,六篇稿件,每篇皆从讲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人手展开报道,从开篇就尽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为下文继续保持读者阅读兴趣在走向和风格上作了规定。即便是解释、挖掘,记者们都抛弃了单调枯燥的平铺直叙,而是注重让事实本身说话,让细节说话。
  譬如例3以进城务工人员刘杰儿子进城里学校“没费一点事”为题,记者接着说“没费一点事的背后,是教育局工作人员和各类学校的多方协调和努力。”记者简单一句话,就把开头的故事和后面讲解背景和工作措施自然衔接了起来。
  讲工作措施一般容易写得像流水账。一个刘涛进城里学校对家长说来“没费一点事”,如果成百成千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涌进城里学校呢?教育局和学校怎么应对?带着这个提问,记者接下来递次安排了四个小标题:“大量农民工子女涌进城区”、“教育局最诺:‘保证入学”’、“今年解决了明年怎么办”、“教育局开始着力满足群众高层次需求”。记者讲述了超大班的情况,讲了区教育局化解困难的措施。其中巧妙地穿插一些带有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不断引领读者往前走,均衡教育和谐教育的报道主题也就水落石出,自然地呈现在读者前。
  在《青川县教师队伍建设一瞥》一文里,记者给我们讲述了赵思锦老师在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仍坚持上课,薛梦灵老师如何为提高山区孩子英语水平而努力,西部计划志愿者袁老师如何自愿留在青川的故事。其中说到卢小丽老师到青川中学的过程有这样的描写:“2005年11月初,我来学校应聘。青川比较冷,杨校长本来很忙,但他给我泡了热茶,还找火炉让我烤火,一并报销了车旅费。回师大时他还把我送到一百多公里崎岖山路外的广元,一来就受到这样的尊重,我很感动,有了这份感动,我来了。”讲述袁老师到青川的过程:“袁老师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学校缺这样的专业老师。支教期满,亲朋好友都希望她到新单位工作。学生们以为她要走,采山花给她,还献歌为她祝福。她露出幸福的微笑说:“做为西部志愿者,我们都很平凡。但在与学生同唱‘留下来陪你,度过每个春夏秋冬……’等歌曲时,我感受到 了他们的依恋之情,我们相拥而泣,心中自有一种当教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显而易见,让当事人自己说话。胜过记者的唠叨,让细,说话。胜过许多夸张渲染的概述性语言。
  这里可以作一个有趣的对比:
  例5:“本报讯记者近日从广元市青川县获悉,经过一年努力,该县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已大大超过邻近两省毗邻的同类学校,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例6:“2006年8月22日,广元市青川县姚渡镇九年制学校门前,震耳的鞭炮声,引来众多群众围观,甘肃省文县中庙乡鄣謇坝村学生郭磊跟随他的父母,向这所学校敬献了一大匾额,上面写着‘勿忘恩师,勿忘母校’八个大字,
  “郭磊的母亲走声笑着说:‘我们娃儿小学、初中都是在这里读书,底子得扎实,高中成绩好,今年考起了大学,他是我们那个地方解放后到现在考起的第一个大学生,给学校送个匾,表示谢意,
  “原来,这个姚渡镇是个鸡鸣三省的地方,一粱之隔就是陕西宁强县的青木川镇,12.5公里外就是甘肃省文县的中庙乡,而青川县姚渡镇九年制学校,就是一个多年来三省师生和谐生活的地方。”(《鸡鸣三省之地的和谐教育》)
  作者放弃了例5那种概述式的写法,选择了例6讲故事的方式。第一个故事讲三省师生同在一个屋檐下和谐相处:第二个故事讲新任县教育局长如何协调粮食、国地等部门把粮仓改成明亮宽敞的教室;第三个故事新婚女教师与丈夫两地分居如何安贫乐道坚守学校;第四个故事讲学校如何纠正校风,穿插镇党委书记经常到学校参加教育教研听课评课:写到最后:“时间一天天过去,学校的打架斗殴明显少见了,再没有吸烟的学生。一下课,孩子们在晒坝里嬉戏打闹,有说有笑,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洒在他们的脸上,比金子还亮。”读者很容易被暖暖地融进记者所描写的场景,这是比一千句抽象议论“和谐教育”更有力量的。
  此外,笔者认为,从报业改革发展的角度,也必须为工作经验的新闻宣传寻找更为合适的报道方式。
  与网络媒体比,无论从传播速度、信息量、服务的个性化、传播的互动性,报纸的劣势都是十分明显,尤其是以对非事件性事实报道为主的教育专业报道为主的教育专业报更是如此。教育报要在网络时代生存下去,除必须发挥它原创性、公信力的长处外,还必须在对事实的深度挖掘上满足读者。以权威性的解释服务读者,以独到的思想观点影响读者。尤其是在经验性报道中,切忌从概念到概念,从综合到综合,必须让事实说话,而且最好是从具体的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人手。力争从一个活生生的有姓有名的人开始,要让事实鲜活起来,生动地说话。如此,如同板结的土地羼进沙子和雨水,教育报僵硬的面孔,也许会变得令人亲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