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为传统植物药给出的7年延缓期业已到期,中成药无一通过欧盟注册。一时间,欧洲十万中医药从业人员将“彻底放假”的言论四起。为此,本刊记者连线英、荷等地中医药企业和机构负责人,探底事情真相。
“中成药大限将至”、“全军覆没”、“遭遇七年之劫”之类的字眼夹杂着忧虑和恐慌频频现身媒体。但实际上,全球第二大植物药市场的欧盟并非中成药的主战场,暂时吃不到这个“蛋糕”没让国内药厂着急,更不会饿死他们。
与国内药厂的“淡定”相比,欧盟当地的一些中医从业者们早已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一场生存考验。有消息称,中成药的全面退市,将引发约10万中医从业人员失业。
英国:
“动荡”将至 前景未明
英国是这场中成药暂时“退市”的唯一重灾区。据业界流传,英国三大中药经销商已然全军覆没,一家转型做房地产,一家改做培训业务,另一家拥有130多家门店的中药经销商已经倒闭了。
4月23日,全欧洲中医药联合会主席、荷兰神州天士力医药集团董事长董志林在北京接受《京华周刊》独家专访。虽然他在前几天刚刚结束在昆明关于中成药在欧盟发展现状的主题演讲,但上午11点半,董志林仍准时地出现在咖啡馆里,脸上满是疲惫,他说,“现在最关键的是中成药在欧盟注册。”
谈及中成药“退市”欧盟引发的“蝴蝶效应”,董志林表示,首当其冲的是英国中医从业人员,因为中成药现在在欧盟是“非法”的身份,所以英国中药经销商能进口销售不需注册的草药材和中药饮片,“但中成药才是经销商主要的收入”。
英国康泰中医药公司董事长任广峰正处在危机旋风之中。留学英国的任广峰在1995年建立了康泰公司,起初公司的规模不过是一间诊所,随着中医的流行,他的生意扩大到全英国。如今,康泰在英国有30家诊所,并注册中药进口公司,向英国国内其他诊所批发中药。
4月22日,远在西半球的任广峰在接受《京华周刊》电话采访时,声音显得短促而焦急。据他介绍,他已开始逐步关闭伦敦以外的店面,诊所的大夫有些已返回国内就业,有些则可能面临失业威胁,“中成药的收益占公司整体的八成以上呢。”
去年年底,任广峰开始加大进口量,囤积中成药。任广峰说,因为英国政府严格按照欧盟指令执行,将在4月30日后禁止未注册的中成药在市面上销售,而4月30日前进口的中成药可以正常销售,“都是因为中成药至今没有一家通过注册”。
虽然任广峰提前行动囤货,但他的库存也仅能维持一年左右。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英国已有中药店6000多家,中医药从业者3万余人。董志林估计,目前英国的40余家中药经销商大多数将面临倒闭,而诊所也将因无药可用而面临关门,除非诊所从黑市购买,才能保证患者的用药和自身的效益。
转机来的有些突然。2月16日,英国政府“网开一面”地表示,将允许经过法定注册的中医师和草药师继续使用无照草药制品。很多人认为这项举措能缓解英国中医行业的“无药可用”。
但在任广峰看来,这依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因为国外的立法程序复杂,任广峰预计,直到2013年中医师的立法才能完成。而这之前,英国作为欧盟中中医从业人员人数最多的国家,将有大批人面临失业。
即使如英国大臣所言,2012年实现中医师立法,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任广峰说:“医师的注册要求雅思成绩达到6.5分,但我的诊所内有经验的大夫50岁以上居多,英语的通过率肯定达不到10%。”
任广峰说,如果中成药迟迟无法通过注册,两三年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英国出现一个个小加工厂,加工厂从中国进口不受限制的药粉,每个医师再向加工厂下定单,将药粉加工成药丸制剂。
对于眼下英国中医药行业受到的冲击,董志林看到了一些积极的意义。董志林分析,英国有些中医药连锁店过度注重商业利益,为求快速扩张而忽视了药品质量,行业内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经历这一次“阵痛”之后,将有助于英国的中医药行业的规范化。
荷兰、比利时:
暂无近忧 仍需远虑
在欧盟,英国、荷兰和比利时是对待中医药态度最宽松的国家。4月30日后,当英国暂时将中成药挡在了国门外时,荷兰和比利时仍对中成药持宽松政策。目前,荷兰、比利时仍允许中成药在包装上不注明药品功效的前提下,继续以食品补充剂的身份销售。
上世纪八十年代,董志林的中医诊所在荷兰开业。患者起初多是华人,而现在每天接待的一百多名患者中,90%以上都是本地人。
在他的诊所里,甚至向荷兰人卖起煎药锅,“外国人完全按你的嘱咐按时吃药,而且因为他们中药吃得少,抗药性小,所以成效不错。”
荷兰也有传统疗法,但传统药物的配方以单味药居多,安全性较高。随着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和局限性日益凸显,传统植物药的“自然”重获欧洲人重视。
董志林说,中医、中药在荷兰认可度较高,荷兰药品管理局对中医药印象很好,非常支持中医药发展。比利时方面,由于欧洲中医药协会的专家们进行了一些游说和沟通工作,所以目前中成药也作为食品补充剂售卖。
另外,两国为了保护本土的一些年轻药厂,暂未禁止售卖未注册植物药。董志林说,荷兰当地已明确“暂时不走欧盟的路”,这可能意味着未注册的中成药在两国还有一个很长的缓冲期。
这是否意味着中成药在荷兰、比利时就可以“高枕无忧”?董志林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便利”随时会被取消,“这就能坚持个几年”。因为鉴于其他欧盟国家的压力,荷兰、比利时不可能永远敞开大门。
“有些企业担心,既然还能通过荷兰进口,我再花大力气去注册不就亏本了吗?”董志林提到了国内药企的这样一种心态。
在欧盟市场,没有药品身份的中成药不能在公开场合进行广告宣传,甚至在外包装盒上也不能标注药品疗效。董志林说,“现在都是靠我们在当地中医学校口耳相传,介绍各个药品的药效”。
“口耳相传”的模式局限了中成药的推广和销售。对于荷兰这种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来说,中成药的非药品身份意味着居民要用付出比西药更多的钱,来购买中成药。
一旦通过注册,中成药就能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主流市场,发展的空间将大大拓展。董志林认为,通过注册才是长远之策。他希望国内药企抓紧时间申请注册,呼吁政府加大对企业的扶持,以加快中成药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
德国、法国等:
“潜伏”已久 “正名”有望
德国、法国、西班牙对中药的严苛素来有名。此次中成药的“退市”,这些国家的中医从业者更多持观望态度,甚至还看到了一丝希望。
董志林介绍,法、德和西班牙等国家对中成药的管理比较严格,《指令》出台前就不允许公开销售中成药,市面上的中成药都不是正规途径进入诊所。
德国是欧盟内使用传统植物药有着较长历史的国家。德国草药市场的销售额占欧盟国家之首,不仅传统植物药以药品的身份在药店内销售,还被纳入了医保体系。德国人的观念相对保守,中成药一直未能打入其市场。
中成药在法国的身份也很尴尬。甚至有人玩笑道:“在法国买中药像做贼。”
在情况与德法相类似的瑞典,中药销售商受到的影响也不大。在瑞典中药饮片、中药颗粒、粉末、单味药等等本身就能够以药品的身份出售。而未被认可的中成药则不能公开销售,也只能通过其他非正规渠道买卖。
纵观中成药在德法等几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虽然其药效已经被患者们认可,但受限于严格的法律,市场狭小,发展缓慢。由于渠道不畅通,无法公开售卖,更不能对产品疗效进行宣传,中成药的销售量难以上升。
此前这些国家中药的发展一直受到压制。如今,《指令》的出台给这些长期“潜伏”的中成药一个正名的机会。一旦注册成功,就能够作为药品光明正大地和各类欧洲传统草药竞争,在巨大的市场中努力争取自己的 “一碗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