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蛇吞象”式并购,本文尝试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释。本文构建了一个三方博弈模型,试图说明在这次并购中IBM以及联想的并购选择。通过现实案例的比较分析,本模型得到各支付的大小比较关系。其结果是IBM会选择出售,而联想因其战略资产的互补效应,将会在与另一个强势PC巨头的竞购博弈中胜出。
关键词:个人电脑;并购;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12月8日,中国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现金加股票全盘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此消息一出,立即占领了传媒的头版头条,犹如平地惊雷,震动了各界。一个中国本土企业“蛇吞象”的“神话”,一夜之间诞生了。
对于这次并购,如何进行解释,各种理论都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比较主流的是国际投资理论、国际化理论和并购理论。不过,这些理论往往都是从某一方的角度出发,进行单体决策分析,而对其中有关两方相互影响,甚至多方角逐,没有进行有效的解释。这里,本文将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个博弈模型来描述这个并购案例,从而得到一种多方互动式的描述与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一般认为,博弈论开始于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当时,博弈论常常被认为属于数学领域。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博弈论作为其中的主要工具,被广泛的引入了经济学领域,并由此进入到相邻的管理学领域。
虽然博弈论真正在经济管理领域发展的时间不长,但以其强大的威力,已经对经济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欧美主流的微观经济学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都是以博弈论为核心来编写的。对于博弈论的意义,著名经济学家梯若尔(Jean Tirole)曾表示“正如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革命一样,博弈论广泛而深远的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
博弈论现在已经在经济管理领域有了很大的应用。尤其引起人兴趣的,是博弈论提供了一种互动的视角,即摆脱了传统单体分析忽视相互作用的弊端,从而提供了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视角。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有启示性的结论。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
以联想和IBM PC部门的并购案例为蓝本,我们建立一个三方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对于联想和IBM PC部门并购的细节,在此不再述,本文将着重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博弈的参与人(Player)
依照我们上述的分析,并便于分析,我们在模型中设定了三个参与人,联想(以下简称Lenovo,标号L),也是我国大型企业的代表;IBM PC事业部(以下简称IBM,标号I),发达国家潜在并购方的代表;惠普(以下简称HP,标号H),发达国家潜在竞购者的代表。三个企业都是符合理性人假设,以最大化收益为目的和选择标准。参照事实,我们将这个博弈分为两个阶段:首先IBM决策,然后Lenovo和HP一起决策。
这里并不是说PC市场只有这样三个竞争者,而是这样三个典型的竞争者,就可以代表问题的本质,就像经济学模型中的一个厂商和一个消费者,基于此扩展来增添其他的竞争者也是可以的。
(二)参与人的策略(Strategy)
对于弱势竞争者IBM,其策略有两个,出售(S)或不出售(NS)。对于中国企业Lenovo,策略也有两个,竞购(B)或不竞购(NB)。对于强势竞争者HP,其策略也为竞购(B)或不竞购(NB)。首先由IBM选择出售PC部门,还是不出售。一旦出售,则Lenovo和HP同时决定是否收购。
(三)参与人的支付(Payoff)
由于我们只研究并购的决策,而暂时不关注并购的实际收益量化,所以我们以字母来表示支付变量,并只进行决策前后的支付比较,从而得到并购决策的解释。
RI、RL、RH:分别IBM、Lenovo和HP在并购前的收益。
C:表示并购的价格,体现为竞购方的财务成本,同时也是出售方的收益。
PL:为联想并购的战略资产的收益,即客户关系、技术和品牌这些无形资产,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的潜在利益。同理,我们以PH表示HP的并购的战略资产收益。
(四)一些情况的说明和设定
对于博弈不同策略组合的不同对应支付组合,我们给出如下的一些设定和分析:第一,当IBM选择不出售时,或者当IBM选择出售、但Lenovo和HP都选择不竞购时,其三者竞争势态不变,支付依旧为RI、RL、RH。第二,处于分析的方便,我们这里暂时不考虑反复竞价的情况。我们设定存在唯一的并购价格C,当Lenovo和HP都竞购时,由于HP和IBM同为美国企业,因此HP会赢得美国政府的支持,从而在同样的报价C中获胜。
(五)基于这些分析,形成如下博弈树
三、博弈的分析
很明显,这是一个混合博弈,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IBM选择是否出售自己的PC部门。如果不出售,则博弈结束。第二个阶段是如果选择出售,则Lenovo和HP进行同时决策的静态博弈,选择参与竞购还是不参与。而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找到这个博弈的均衡以及结果,看按照博弈模型的演进,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
按照博弈的典型解法,我们可以用逆向归纳法,或称倒推法,来得知究竟何种结果会出现。即先研究在IBM选择出售后的这个子博弈中,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
(一)对于Lenovo的分析
对于Lenovo,如果选择竞购,则对应的支付分别为RL(HP竞购时)和RL+PL+RI -C(HP不竞购时)。如果选择不竞购,则对应的支付都是RL,无论HP是否竞购。其原因在上面我们已经交代,因为政府保护方面的原因,同为美国企业的HP将赢得竞争,这里暂不考虑反复竞价的问题。
Lenovo的选择决定于其支付的大小,因此关键就在于RL+PL+RI -C和RL比较,也就是说,比较PL+RI -C和0的关系。若PL+RI -C>0,则联想选择竞购是其优势策略;若PL+RI -C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对于Lenovo,其PL为正,且会非常大。虽然其竞购价格C会高于IBM的实际财务利润RI,但由于这个很大的战略资产互补效应存在,所以有PL+RI -C>0,即对于Lenovo而言,竞购是其优势策略。也就是说,联想会选择参与竞购,无论HP是否参与。
(二)对于HP的分析
在Lenovo选择策略竞购,即“B”的情况下,HP的决策就是比较在Lenovo竞购下,自己两种策略的支付,即RH+PH+ RI -C和RH的大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考察:
UH-B-UH-NB=RH+PH+ RI -C-RH =PH+ RI -C
若其差大于零,则竞购更优;若其差小于零,则不竞购更优;等于零则两种策略无区别。
我们还是来考虑PH,即HP收购IBM的战略资产意义。由于同样是美国企业,且同样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所以显然HP和IBM的市场重合度很高,其客户关系的战略意义不是很大。此外,HP同样是一家拥有悠久R&D背景的技术型公司,其PC技术同样很强大。因此,并购IBM PC部门会有技术上的帮助,但这种互补性肯定远不及技术基础薄弱的联想。我们可以认为PH虽然为正,但不是很大。
问题在于负数项C。在对于Lenovo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讲到,其竞购的战略资产意义很大。可以推断,Lenovo将能够承受很大的并购溢价,这可以通过战略资产的巨额收益来弥补。因此,虽然我们没有考虑竞价机制,但明显Lenovo会将竞价水平C订得较高。这对于HP来说,意味着并购的成本将相当的大,而且由于HP和IBM战略资产的冲突性,无法通过并购的互补机制来弥补。这种局面非常类似于当年HP与Compaq的合并,两个定位与规模相当的PC企业合并,其内耗大于互补,所以合并后数年间,HP的表现都令人失望。
通过对PH和C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UH-B-UH-NB= PH+ RI -CC时,IBM选择不出售。
结合现实案例我们可以知道,IBM此时的PC部门是严重亏损的,也就是说,其收益为负。而且IBM经过多次调整,其PC部门依旧没有起色。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IBM的PC业务累计亏损达9.73亿美元。IBM公司表示:“PC业务连年亏损,营运资本为负值。能够勉强维持至今,依赖IBM持续的资金支持。”
如果能够通过出售PC部门而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的话,对于IBM来说无疑是个好结局。同时,PC部门也不是IBM的核心技术,出售不会有其他的影响。所以有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