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吉尼斯纪录2017视频 京藏高速“大塞车”缘何成世界性新闻热点

  8月中下旬,京藏高速发生大规模交通拥堵,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和德新社等外通社很快跟进,陆续发稿解读,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堵车持续十天之后,海外主流英文平面媒体也纷纷加入报道行列。
  这起发生在中国内蒙古境内的最“牛”塞车,不经意间令全球瞩目。其中,NBC报道“后发制人”的例子说明,即使没有抢到报道第一落点,也还是有机会以现场采访或深度解读方式写出好的报道。
  
  平实而理性地记录
  
  较之美联社、路透社和德新社的电头都是北京,法新社发自新河(在河北省境内),NBC的发稿地却是具体到“京藏高速内蒙古段内某处”,令看惯了转述的读者忽觉眼前一亮――发自现场的报道总是容易勾起读者兴趣。
  文章以第一人称开篇,介绍了记者近乎“完美”的报道策划,以为能够顺利拍到“大塞车”。但事与愿违――记者到现场时发现拥堵已明显缓解,大塞车似乎一夜之间“凭空”消失了。
  这一戏剧性转变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可能会认为作者要白忙一场。但NBC的报道并未止步,而是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
  报道篇幅不短,读来却觉一气呵成,主要是因为作者在报道中以平实而理性的口吻进行了描写,并用小标题勾勒出清晰的结构,大大方便了读者阅读。
  读罢此文,可以感觉出作者并未带着明显的预设立场对事件进行过分解读,只是将自己的观察细致地记录下来,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关注现象背后,折射中国经济
  “成长烦恼”
  
  许多外媒报道,并不只关注“大塞车”本身,而是展开了丰富联想。
  一些报道将此次大塞车与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联系起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NBC的报道都援引IBM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说,北京“通勤痛苦指数”全球最高――甚至超过墨西哥城、约翰内斯堡和新德里。NBC报道还提到该机构驻京记者站的许多成员都成了“铁杆儿”骑车族。读到此处,相信很多有过在京生活经验的读者都产生了共鸣。
  更多报道将大塞车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转型困局联系起来。多家海外媒体将堵车源头指向了中国对煤炭的过度依赖,甚至直言“交通混乱背后站着的是煤老板”。其中美联社报道开篇便以近似调侃的口气提出:中国刚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碰到一个配得上这名号的“特大号JL”塞车,随后,还概括说中国的惊人增长似乎经常引发“不适”。
  为什么一条我们似乎司空见惯的塞车新闻,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笔者认为,外国媒体看似关注的是“塞车”,实际上更关注的是“中国”,他们想透过塞车这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来分析中国在飞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也即“以小见大”。京藏高速大塞车为他们观察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由头和角度。
  这个案例也表明,海外媒体已到我们的“家门口”挖新闻,国内新闻的竞争正在国际化。外媒往往以西方人视角、西方价值观来发现和解读中国各地的新闻事件,有时会见我们所未见,想我们所未想。这给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带来启发,也带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