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步伐,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明与中国真实的发展现状,始终是困扰中国出版人、特别是对外出版工作者的一道难题。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策划并组织编辑的《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一书,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该书作为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一,将于年内出版。本文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为此书所写的序。
进入21世纪,世界上出现了新一轮前所未有的阅读中国热。从亚马逊网上收集到的资料看,英美出版社每年用英文出版的涉及中国的各类图书达一千多种;成百上千的中国图书选题每年输送到国外;外国出版社主动与中方合作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吸引想要阅读中国的外国读者,争夺国际图书市场上涉及中国的市场份额。中国图书以从未有过的数量和速度登上国际书架。
如何推动21世纪这一轮中国图书热延续下去?如何让中国图书更加大步、快速、持续地“走出去”?有必要总结和研究一下近年的范例。这本书收集的15个案例正好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参考。
编入本书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在“走出去”的形式上,有获得中美政要关注、双方共同制定选题,共同写作的大型系列图书合作出版项目;有转让版权的单本选题;有先在国内受到欢迎,从而引起国际关注的畅销作品;也有几乎不在国内发行,完全为海外市场特定读者群量身定做的图书。从题材看,有学术专著、名家对话、实用读物、汉语教材、儿童读本;有图文并茂的画册,有采访记录,有名句汇编,有文学作品,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海外对中国图书的需求多种多样,不怕品种多,只要对路,就有市场。
书中收集的15个案例成功实现“走出去”各有窍门。对于从事把中国文化和图书推向国外市场的工作人员,阅读各个案例的分析文章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案例一“跨越大洋的合作”记述了中外作者的挑选和协调他们写作的过程,让我们加深了对外合作“人的因素第一”的印象。还是这个案例的“翻译工作的编辑思考”和案例二的“《中国读本》走出去的十点启示”,探讨的内容好像是翻译技术问题,但是讨论的实质是如何实现跨文化交流。特别是“启示”一文披露的围绕“自古以来,中国人好吃,西方人好性”中外人士的不同观点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翻译的范畴,这里提出的是中西方两个思维模式和两个话语体系的差别和矛盾,解决得好,合作成功;否则,将成为败笔。为了吸引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读者,案例三《话说中国》追求视觉创新,走的是“从任何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的新路。案例四谈到了当《狼图腾》中文版在国内卖出50万册后,出版团队主动编译英文推广材料,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这么香甜的美酒还要如此叫卖,其他选题就更不能坐在家里等客上门了。案例五和案例十介绍的《江边对话》和《从甲骨文到电子出版》两部作品涉及的都是十分严肃的话题。严肃的主题就需要知名度高、影响大的作者。然而,这还不够,选题严肃不等于说话口气或写作文风也严肃。正是用活泼轻松的语言来阐述严肃的话题才赋予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国际吸引力。案例六《老人家说》的成功依靠的是把深奥的中国传统哲学用最简练的方式展示给读者。案例七“人文中国书系”强调“大家小书”,也是抓住了外国读者“具有外国大学的文凭,对中国的了解是小学水平”这个特点。案例八“中外文化交流系列”和案例九《感知中国文化》都凸显了写书要强调“故事性”这一要素,不论读者是跨国公司的老板和他们的律师,还是那些生长在外国、对中国毫不了解的儿童,他们要听的不是讲座,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而案例十一“皮书系列”则得益于内容的翔实和权威。案例十二《汉语900句》的及时推出抓住了国际汉语热的时机,抓住了机遇,就占领了市场。案例十三《新实用汉语课本》巧妙地利用了上个世纪后期《实用汉语课本》在欧美市场创下的品牌效应。案例十四介绍了如何克服中西方行为方式和不同利益引发的冲突,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案例十五《坐着火车去西藏》打动读者的不仅是青藏铁路通车的神秘感,而是选择作者坐着火车去西藏的亲历记述。
这15个案例所代表的中国图书成功“走出去”令人兴奋,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图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还很漫长。以图书为代表的文化产品与衣服鞋子为代表的日用生活必需品不同,前者要被外国人接受有天然的难度。就是中国人,即使身穿西装,吃着西餐,眼睛看的和耳朵听的却还是中国的文字和音乐。更何况,因为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思维模式和阅读习惯的不同,形成庞大的文化鸿沟。把中国图书介绍到外国市场将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巨大工程,是通过编辑加工和翻译加工进行文化再创作的艰难历程。要想在“走出去”的口号下,一蹴而就实现一次文化对外介绍的大跃进,迅速大幅地占领国外图书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阅读这15个案例,学习的是他们各自成功的经验。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出版,比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有过不少的范例。比如,1984年和1986年,通过合作出版,中国在英国和意大利推出阐述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发行数万册,引起西欧读者的广泛关注。又如,中国出版的英文版《金鱼》画册,美方一次买走现书1万本。英国企鹅公司通过与中方的合作,1988年就推出了中国神话故事系列。这种例子还很多,只是因为时间久远,当时又缺少总结,没有形成文字的记录供大家参考。在这种背景下,本书收集15个案例,加以总结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和具有实用价值。这些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图书完全可以“走出去”,关键是要路子对头,方法合适,毅力足够,用心到家,持之以恒。案例八“中外文化交流”系列的编辑李淑娟把出版一本书比喻为“孕育一个生命”,形象地道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需要花费的心血,也点出了对外出版成功能给我们带来的喜悦。相信,以这15个成功案例为新的起点,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喜悦。
责编:吴奇志